2023年05月24日
第03版:特别报道 PDF版

开国少将王其梅:征战豫东留英名(一)

记者 王锦春 王吉城

开国少将王其梅

核心提示

王其梅,开国少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长期征战豫东。后任十八军副政委,率先遣支队进入西藏。在他革命生涯中,留下了“三违父命”“四下水东”“长期建藏”等动人故事。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具有高贵的品质和顽强的生命力。

人如其名,其人如梅——王其梅恰如寒冬绽放的梅花,凛冽寒风中独自开放,散发芬芳。

虽然他已离开我们50多年了,但在周口人的记忆里,他就在眼前,从未走远。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王其梅在豫东一带征战,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他的革命故事在周口一带广为流传。几年来,周口日报《周口红色记忆》采访组一直致力于收集王其梅在周口的故事,多次走访他战斗过的西华县豫东特委所在地、杜岗会师纪念地、太康县聚台岗水东地委所在地。

近期,采访组与王其梅的大女儿王昌为取得联系,共同回忆王其梅金戈铁马、南征北战的一生。

“我的父母就是在太康县聚台岗结婚。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革命事业,他们携手走过那段难忘岁月……”谈起父亲在豫东的战斗故事,王昌为的话题从聚台岗说起,又从聚台岗说到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睢杞太、水东,讲到父亲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

一违父命 投身革命

1913年,王其梅出生于湖南省桃源县三阳乡王家坪一个地主家庭。

1927年,在汹涌澎湃的大革命推动下,湖南农民运动正风起云涌。随着年龄增长,王其梅接受一些先进思想,对旧中国局势动荡不安的原因有了更深认识,对人间诸多不平等现象深有感触。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进步的、革命的思想火花被点亮。

王其梅以极大热情投身农民运动中。村里成立了儿童团,王其梅积极申请参加,还参与斗争地主豪绅,烧毁家中麻将,以实际行动支持农民协会提出的禁赌运动。

因为出生在地主家庭,又是老大,家人希望王其梅能老老实实地当个地主家的阔少爷。然而,王其梅的一系列革命行为,让父亲极为不满。他想通过定亲拴住桀骜不驯的儿子。正在读书的王其梅对父亲所定亲事极力反对,还回信陈述了早婚的危害。

王其梅的父亲收信后勃然大怒,立即差人将王其梅召回,让他跪在自己床前,并以不供学费和断绝父子关系相威胁。王其梅无奈吞食家中鸦片以示反抗,但最后还是在母亲苦苦哀求下屈从结婚,但迫使父亲同意了自己提出的“结婚不同寝”的要求。

父亲的高压,并没有让王其梅真正屈服。1930年冬,王其梅初中即将毕业,他从家中拿了一些金银首饰准备逃往北平。在家门前的延溪河乘船北逃时,他被父亲发现,父亲派家人匆匆追赶到码头。船刚离岸,家人苦劝他回家。船在河中滞留一会儿,还是挡不住一个叛逆少年的心。王其梅去意已决,对家人说:“你们再来追我,我就跳水。”家人知道他性格倔强,怕他想不开,不敢相逼,只得忍痛割爱。

与父亲的这次抗争,王其梅彻底冲破了封建家庭的藩篱。从此,王其梅与封建家庭决裂,与旧社会决裂,离开家乡,离开父母,探索新的人生。

对于出逃原因,王其梅曾回忆说:“那次出逃,是由于农民运动之影响和对封建家庭之不满,希望赴北平求学,寻找个人出路。”

驳斥谎言 宣传革命

1931年,王其梅进入北平私立弘达学院读书,接触到更多先进思想,眼界更加开阔。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国家危亡境地,王其梅等热血青年愤然离开课堂,走上街头,投身爱国学生示威游行的洪流中,抗议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三省。

在对共产主义初步认识中,王其梅有了自己的主张。1932年,王其梅考入国立北平大学附中。一次,一位教师上课时大讲特讲“共产党杀人放火,共产共妻”等歪理邪说。说罢,他还指着王其梅对学生说:“我讲的你们如果不信,可以去问他,他们那里的共产党是不是这个情况,他就是从湖南来的。”这位教师想让王其梅现身说法,为自己攻击共产党打个配合。没想到,王其梅挺身而出,讲解了自己的一番道理:“共产党厉害是厉害,但他们是对有钱的人厉害,对穷人却很好。”

王其梅的回答,让老师有点措手不及。老师说:“你怎么这样说话,你是不是有问题?”

王其梅反驳说:“我有什么问题?我的家庭就是大地主。1927年,我父亲曾在湖南省打土豪、分田地的农民运动中被农民协会扣押,差点被枪毙,我说的都是老实话。”

王其梅自觉地站在了人民群众的一面,这样一来,他正直的性格和勇敢的精神引起班中进步学生注意。进步学生经常向他宣传救国救民道理,并介绍他加入了反帝大同盟,1933年还介绍他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多次入狱 坚持斗争

为追求革命真理,王其梅满腔热情地奔波、呐喊于街头巷尾,真正明白了勇于革命、敢于斗争的意义。

1933年4月28日,北平大学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发起为在1927年4月被奉系军阀杀害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举行的公葬。王其梅和群众一起拿着花圈和挽联游行示威。公葬队伍行进过程中,遭到大批军警、特务镇压和逮捕,王其梅也未能幸免。因被捕学生较多,激起社会舆论对反动势力的公愤和谴责。被捕学生被拘禁了8天,因没有充分证据,他们经学校保释出狱。这也是王其梅第一次入狱。

8天虽然短暂,但王其梅对“人间地狱”生活有了亲身体验,更激起了他对反动派的愤慨。

一定要砸烂这个毫无尊严、毫无人权的旧世界。出狱后,王其梅深感赤手空拳闹革命,生命安全毫无保障。不久,他便向党组织申请投笔从戎、武力抗争。1933年5月,北平党组织批准了王其梅的请求,派他到张家口冯玉祥部政训班学习,主要从事兵运工作。从此,王其梅开始了军人的革命生涯。

一开始,王其梅在抗日同盟军担任上尉宣传员,后经批准,7月,他由共产主义青年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员,在同盟军第五军阮兴武部继续从事兵运工作。他先后以伙夫、车夫、勤务兵、马弁等多种身份积极进行宣传活动,发展军人入党,建立组织,准备兵变。

后来,抗日同盟军遭到蒋介石、汪精卫当权的南京国民政府压制和破坏,共产党在抗日同盟军中的组织遭到不同程度破坏。8月的一天,王其梅等7人也被扣押。第五军军长阮兴武与抗日同盟军第二军军长吉鸿昌、第二军五师师长宣侠父等人是朋友。阮兴武将王其梅扣押一天后,交由吉鸿昌部宣侠父师部。

王其梅到吉鸿昌部后,在宣侠父师部教导大队任副班长,党内任支部组织干事。没多久,在日军和国民党军夹击下,宣侠父在昌平小汤山全军覆没,王其梅只得折回北京。1934年秋王其梅就读北平中国大学经济系,党内任支部书记。学习期间,因参加革命活动被学校劝退。1935年9月转入民国学院,任学院青年团支部书记。12月组织学生参加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王其梅曾两次组织民国学院的革命师生举行游行示威活动。之后,因从事革命活动,一直遭国民党特务跟踪盯梢。1936年3月,王其梅再次被捕,不久被以共产党嫌疑犯的名义押送到国民党北平军人反省院。敌人施用“老虎凳”“压杠子”“打手板”等酷刑,王其梅坚贞不屈。敌人又将他送往国民党北平军人反省院草岚子监狱拘押,并将他判处死刑。但他视死如归,既不登报反共,也不悔过自首,和难友们坚持斗争。

二违父命 准备牺牲

远在湖南老家的父亲得到王其梅被捕入狱的消息,又气又急,立即变卖部分家产,同时修书一封,叮嘱在清华大学当校医的王其梅堂哥王其楷,无论如何多开导开导,并想方设法将其从狱中赎回。

当堂哥王其楷到狱中看到王其梅戴着脚镣手铐,站在铁门外就哭了。他们兄弟关系较好,担心王其梅有生命危险。他们有了一段狱中对话:

王其楷说:“你又不缺吃少喝,不好好读书,尽干这些危险的事,自己坐监,吃苦头,使家里人为你担心。你究竟图什么?现在家里要我用钱托人把你赎出来,你只要悔个过,马上就可以出去。你还是写个悔过书,去好好读书吧,别再胡闹了。”

王其梅说:“我没错,无过可悔,我的事以后不用家里再管了。你如果有钱,就给我留下一点。”

堂哥看劝说无望,哭着走了。

随后,王其梅把堂哥留给他的钱全部交给了监狱中的党组织,用以订报、买书、买药,救治患病的难友。

这是王其梅对父亲的第二次抗争,他没有接受堂哥的开导,而是做好了长期坐牢、甚至随时就义的准备。

后来,王其梅曾回忆说,经过坐监及从军失败的教训,感到单凭革命热情蛮干势难避免失败。他对死并不恐惧,但是如牺牲太早,只觉得对党无甚贡献,不免存惋惜之情。

党组织时刻惦记着入狱的革命者。1936年11月,王其梅经党组织营救,从国民党北平军人反省院出狱,由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到中共豫东特委驻地河南省西华县工作。

来到西华 领导革命

西华虽交通偏僻,但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共产党人就在这里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1926年,西华有了革命的火种,人们也慢慢知道了共产主义、共产党、工农红军。1936年,当地成立了中共豫东特委、西华县委,这一带的革命活动逐渐由隐蔽转入半公开状态。

带着党组织的重托,王其梅与豫东特委书记沈东平、西华县委书记王子英接上关系后,即到当地红色根据地“三岗”(陵头岗、都城岗、苗里岗)担任普理学校教员,以学校合法身份作掩护从事工作,党内职务是支部书记。

普理学校是豫东特委从一个破旧的学校经过改造恢复起来的,校名也是共产党起的,含义是共产党要在这里宣传马列主义普遍真理。

学校位于艾岗乡陵头岗村。这里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党员,不要薪酬,学生免交学费,师生同上早操,同用河水洗脸,同唱革命歌曲,同睡麦秆地铺。王其梅等老师以学校教书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培养革命人才。

“西安事变”发生后,根据全国人民一致主张“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形势,王其梅积极协助校长王子英组织全校师生游行示威,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掀起西华县抗日救亡高潮。

1937年初,豫东地区发生较为严重的灾荒。地方豪绅囤积居奇、趁火打劫。国民党政权和地主、奸商相互勾结、沆瀣一气。豫东特委和西华县委研究决定,打击恶霸奸商,救济穷苦百姓,以此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当年2月7日深夜,王其梅带领十几位武装人员,在胡晓初领导的农民武装配合下,袭击当地恶霸地主,开仓放粮,取得成功。

到了1937年4月,王其梅兼任豫东特委交通站站长。该站是党的秘密组织,全面负责上级派往豫东和华中的干部接待、审查和中转工作。王其梅负责此事,严谨细心,从未出现过一次差错。

1937年“七七事变”后,王其梅接任中共西华县委书记、普理学校校长职务,全面主持西华县党内工作。

三违父命 竟成诀别

1938年的一天,王其梅的父母突然来到西华,还带了一些钱。原来,老人多方打听,终于得知王其梅在河南一个乡村教书,便不远千里到西华劝说儿子回湖南老家。他们来到西华后,见到了这里艰苦的条件,地瘠民贫,和鱼米之乡的老家桃源县相去甚远,父亲便对王其梅说:“月是故乡明。家乡有你许多同学,有的做了县长,有的当了国民党县党部书记,你却在这里当穷教员,不如回湖南,何愁找不到一份好差事。”王其梅回答说:“我爱这个地方,已经把这里视为我的第二故乡。我爱这里的民众和我所教的学生,他们对我已有了感情,我怎么能走呢?再则,现在全国都在抗日,我就是不直接去前线,也不能越走离前线越远啊。”

父亲见劝说不行,又几乎命令似地对王其梅说:“你作为长子,应回家替我撑立门户。只要你回故乡,我死也瞑目了。”

王其梅还是立场坚定,他耐心解释并宽慰父亲,最后斩钉截铁地告诉父亲:“为了国家、为了抗日,我不能回湖南。”

父母早已知道王其梅的身份,母亲就说,这孩子已经不听咱们的,咱也不用费那么大的劲去劝说了。

结果可想而知,王其梅的父母在西华县住了数日,抱憾而归。回家不久,相继离世。

自古忠孝两难全,与父亲的第三次抗争,也成了王其梅与父母的最后一次相见。直至父母病逝,他也没有回老家桃源。

普理学校 留下佳话

革命者的学习生活是枯燥的、艰苦的。普理学校开办的干部培训班只在早晨和晚上上课,白天大部分时间做军事训练。

王其梅主要讲授军事课。第一期干部培训班的学员睡的是地铺,特委、县委的一些领导和学员都挤在一个麦草大铺上睡。学员们军事训练十分严格,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就起床。王其梅带领大家野外训练,每天准时准点,风雨无阻。

军事训练严格是王其梅的教学风格。冬天里他每天都带学生赤脚在雪地里跑操,到河边打开冰层洗脸。

这里留下他许多军训、学习往事。

一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培训班学员照常上操跑步,王其梅带领大家脱了鞋子光脚跑。一个学员家就在附近,那天因睡过了头迟到,被王其梅要求照样在操场上跑了几圈。

一次,王其梅打球时脚扭伤了,不能和学生一起跑步。但为了让学生军训不间断,他在学生跑步时同样脱掉鞋子,站在那里指挥。

为团结教育青年,王其梅利用在普理学校任教的公开身份,在学生中组织一支篮球队。他和学生们练球、赛球,通过比赛接触了附近的青年,和他们拉近了关系。他从北平带来的衣服比较时髦,就交给学校当演戏、演话剧的道具。

在这里,培训班为党输送大批优秀军政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几十人还走上省军级领导岗位,可见普理学校的影响力。

王其梅还和豫东特委书记沈东平的小警卫员刘尚文有过一段故事。

有一段时间,组织上为使王其梅养好身体,曾安排他到同事侯香山家里,一边工作一边休息。王其梅不肯享受特殊待遇,便离开侯香山家搬到学校和大家挤在一起。

第一次来到学校睡觉时,王其梅发现刘尚文不给他让位置,不光对他如此,对别人也一样。王其梅感到很奇怪,瞅机会笑着追问刘尚文怎么回事。

在王其梅追问下,刘尚文说,其实是他身上有虱子,和大家挨着睡,虱子会爬到大家身上。他怕影响大家休息。

王其梅听后,并不感到意外,反而告诉刘尚文,他在北京蹲过监狱,戴着脚镣手铐被投进监狱。里面没衣服换,又不能脱裤子,一件衣服一穿就是一年半载,身上的虱子不知有多少。痒得没办法,就想方设法抓虱子。放风时,捡到一把破扫帚回来,利用天好,把地扫净,把裤子脱下来仔细从裤子上往下扫。再说了,红军长征一件衣服穿了二万五千里,哪个干部战士身上没生过虱子。

王其梅安慰刘尚文,身上有虱子不怕,等天好了帮他捉虱子,打扫干净就没有了。

王其梅揭开了刘尚文思想上的疙瘩。从此,刘尚文性格开朗起来,也和大家挤在一起睡在一起了。王其梅还利用虱子对刘尚文讲革命道理:“虱子就像地主老财,吸血鬼。要把他们统统埋葬掉……”

在王其梅关心教育下,刘尚文明白了更多革命道理,深深感到了共产党的温暖。他下决心永远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把一生奉献给党。后来,刘尚文逐渐成长为解放军的一名优秀指战员、战斗英雄。

刘尚文晚年的回忆录《戎马生涯》一书中,就有一篇文章《王其梅帮我抓虱子》,专门讲述了当年王其梅关心爱护他,并为他抓虱子的详情。文中言语间,流露对革命领路人——王其梅的敬仰与感恩,情真意切,让人泪目。

“宁要王大头,不要袁大头”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为抵御外侮,再次合作抗战。

1937年底,王其梅根据豫东特委安排,在普理学校所在地陵头岗举办了有300多人参加的第二期抗日干部训练班,亲自担任教官和队长。

为把具有爱国热情的青年学生和农村青年培训成抗日骨干,王其梅除授课外,还聘请豫东特委领导同志及当地进步知名人士作教官。王其梅在学员中先后发展21名共产党员,使抗日烽火迅速燃烧。西华全境的抗日团体纷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民协会、青年自卫队、民先队、妇救会、姊妹队、学生救国会等相继建立,进行宣传抗日、军事训练,时刻准备打击日本侵略者,西华县的抗日救国热情空前高涨。

抗日干部训练班为西华、扶沟、淮阳等县培养一大批抗日骨干力量。训练班结束后,学员们回到各县模仿西华办起了抗日骨干训练班。抗日救亡宣传队伍越来越壮大,抗日的巨大声浪传到了豫东大地的每个角落。

王其梅把西华的革命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1938年5月,豫东特委和西华县委根据上级发展抗日武装的指示,以共产党员和抗日干部训练班学员为主建立了一支约6000人的抗日武装。这就是后来远近闻名的西华人民抗敌自卫团(不久改为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

根据国共合作需要,由国民党西华县长楚博担任司令员,魏凤楼、胡晓初、屈申亭、侯香山任副司令员,豫东特委书记沈东平任参谋长(实际为政委),西华县委书记王其梅任政治部主任。于是,王其梅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领导西华抗日武装方面。

王其梅在西华的革命活动,深受群众拥护和爱戴,也被敌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日伪政权曾以5万元“袁大头”悬赏他的人头。由于他长得敦厚结实,脑袋大,外号“王大头”。当地群众都说:“敌人想用‘袁大头’换‘王大头’,我们决不答应!宁要‘王大头’,不要‘袁大头’。”在群众的掩护下,他一次次转危为安。

首下水东 前线杀寇

水东,一片红色的热土。它是在地图上找不到地名的地方,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区域名称。这个地理名称的出现,同一段悲壮的历史紧密相连。

1938年6月初,豫东大片国土被日寇占领。屡战屡败的蒋介石为阻止日军进攻,下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河水一泻千里,豫东等地一片混乱,西华形成了黄泛区。 “水东”是指改道后的新黄河以东地区。

抗日烽火首先在水东地区的睢县、杞县和太康县交界地带点燃。这一带称为“睢杞太”。

黄河水并没有阻挡住凶残的日军进攻。河南省委根据党中央“我向敌后发展”的方针,果断指示西华抗日武装分两批东渡新黄河,先后到“睢杞太”地区,配合吴芝圃的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开展游击战争。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首先出击“睢杞太”。

这时的“睢杞太”地区,各种武装势力已迅速分化:土匪大都变成了汉奸,另有一部分依附于国民党;诸多地主武装民团也见风使舵,充当日寇的爪牙;其他一些土匪,则称霸一方,打家劫舍,敲诈勒索。加上睢、杞、太三县分属商丘、开封和淮阳3个专区,统治者内部又有各种矛盾,也便成了三不管的地方,致使日、伪、顽、匪为所欲为,搞得昏天黑地,一片混乱!

7月中旬,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在参谋长沈东平,副司令员胡晓初、侯香山,政治部主任王其梅等人率领下,第一批东渡新黄河,到“睢杞太”寻机与日寇作战。

东征第一梯队经淮阳县东北直抵太康县城,在太康县城遭遇日军,经过激战收复太康县城。经短暂休整,部队继续北上,在睢县潮庄消灭伪匪董蔚亭部三四百人。沿途,战士们耳闻目睹日军犯下的罪行,更激发了打击侵略者的热情。

7月28日,东征第一梯队在睢县马路口村伏击日军,王其梅和沈东平一起指挥部队与敌展开激战,给敌人重大杀伤。由于游击战斗经验不足,战斗结束后没有及时撤出转移,遭打击后的日军很快组织一股日伪军增援反攻。战斗过程中,参谋长沈东平不幸牺牲,王其梅率部奋战得以突围。

沈东平牺牲后,王其梅和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领导人研究决定,由东征第二梯队屈申亭、王学武率部前往杞县傅集配合豫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作战,其余留在睢县平岗整训,并安葬沈东平及在马路口牺牲的烈士。四五天后的一天夜里,部队再遭敌人偷袭,因敌众我寡,王其梅率部返回西华。

由于消耗过大,中共中央长江局和河南省委决定成立新的豫东特委,调周季方任豫东特委书记,王其梅任组织部长。

1938年8月初,彭雪枫以八路军总部参谋处长的身份到达西华,部署西华、扶沟两县及豫东特委工作。在西华期间,彭雪枫多次同王其梅交谈,了解党在西华县工作开展及豫东特委、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的一些情况,并对党的工作征求意见。此时,王其梅身兼三职,既是中共西华县委书记、豫东特委组织部长,又是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政治部主任,肩上责任重大。

“睢杞太”后来成为水东地区的中心。此次征战“睢杞太”,也是王其梅首下水东。②2

2023-05-24 记者 王锦春 王吉城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02161.html 1 开国少将王其梅:征战豫东留英名(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