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素芝
一
癸卯之夏,似乎一夜之间,热炒中的周口“文学之乡”被一则《一个小镇 八名作家》的报道实锤了,或者说夺了风头。更有意味的是,2023年7月26日,是出生在淮阳新站镇的著名作家孙方友先生逝世10周年纪念日。著名军旅作家马泰泉先生在《文学之乡和一颗醒着的灵魂》一文中,以他深情的笔墨忆方友君:“他用文学的一砖一石垒起了一座山!他的作品诚如耀亮在中国当代文学天幕上一颗璀璨的星——那是一颗永远醒着的灵魂!”
似乎是天意,“文学小镇”浮出水面,孙方友君压轴出场,文学荣光天衣无缝地定格于淮阳,定格于孙方友和他胞弟墨白笔下的颍河镇。
我似听到一个声音,这才是“方友式幽默”,似看到洒脱奔放、诙谐幽默的方友君,右手食指和中指间,秉着(豫东方言)一支冒着白烟的烟卷,兴冲冲等候在颍河码头,脚下是《陈州笔记》《小镇人物》及《俗世达人》《乐神葛天》《濮家班》《小镇奇人》《女匪》等一摞摞大部头著作。他看到与会归来的学弟学妹:马泰泉、李鑫、墨白、柳岸、李乃庆、王剑、红鸟(雷中杰)等人,大老远就亮着嗓门喊:“大哥在此,大哥在此,这样的文学盛会,大哥焉有缺席的道理?”
毋庸置疑,在周口谈文学或文学史,孙方友君是绕不开的作家。上世纪80年代是人文理想刚刚苏醒的时代,最先唤起的是文学热潮。彼时的方友君是标准的“文学弄潮儿”,创造了周口本土文学的“神话”。1978年,方友君的短篇小说《杨林集的狗肉》《颍河风情录》相继刊发于《安徽文学》等省级刊物,惊了河南省文学界,开创了周口本土作家作品首次上文学大刊的先例,对周口本土文学创作影响深远。1980年,在河南省文联召开的第一次农村题材座谈会上,方友君是八个受邀的业余作家代表之一。他不仅是周口文学的“代言人”,还是河南文学新秀。
上世纪80年代,文学是无处不在的,方友君亦是无处不在的:青年农民孙方友被新站镇文化站聘为文化专干,当时的淮阳县委书记钦点孙方友,并肯定他的文学成就;孙方友被河南省人事厅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到淮阳县文联工作。
1985年,淮阳县文联邀请方友君举办文学讲座。文友段守荣回忆,讲座就在县委三楼会议室举办,大概有五六十人参会,她也参加了。方友君的讲座让他们深受鼓舞和启发。1986年春天,段守荣和县直机关的文学青年朱爱华、刘梅、王和平、孔祥云等一行七人,骑着自行车,去新站镇寻访方友君,想拜师学艺,探寻文学之道,遗憾的是寻而不遇。
回来的路上,他们到颍河畔的河坡,在已冒出芦苇芽的滩地上赏景、唱歌、野餐、拍照。讲起这段往事,段守荣至今还沉浸在那个被文学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意犹未尽地感叹,那真似熊熊燃烧过的“冬天里的一把火”啊!她说,他们的青春里有文学,有方友君带给他们的文学理想。她发来他们的合影,黑白合影照上,七个文学青年定格在那个闪耀着文学理想的时代,青春而富有朝气,让我好生羡慕。
那时的方友君,代表了周口人的文学理想、周口文学的荣光,就像人们谈起上世纪80年代新时期文学发轫,总是从刘心武和他的《班主任》开始一样。
在我眼里,方友君至少有三个难以企及:一是他创作了6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创造了周口文学的高度,他的勤奋和对文学的热爱可想而知。二是他以农村文学青年的身份踏入中国当代文学的圣殿,进而成为响当当的作家。三是他以陈州和颍河镇为坐标,为家乡立传,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文学地标——陈州与颍河镇。
因为这三点,方友君在周口作家尤其是淮阳作家中成为了一面旗帜、一个标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
二
方友君长我15岁,虽然我也是上世纪80年代文学青年中的一员,但我对文学的悟道还是太迟了。1982年,我郁于高考失利而无法自拔。第二年,我上了周口市一所技工学校,那时的方友君已名声大噪。我的同桌程平,也是文学爱好者,她的母亲在新站镇卫生院工作过,她的童年及小学时代是在新站镇度过的,她也一次次向我讲述孙氏兄弟的故事。说孙方鹏是她的小学老师,人特别好,语文教得特别好,他的哥哥孙方友是作家,弟弟墨白是教师,也是作家,兄弟几个都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新站镇街上的宣传标语大多出自孙氏兄弟之手。曾经,她和同学们去过老师家,那里紧挨沙河堤坝,院门两侧的两排起脊房子,是孙氏兄弟的书房。走进老师的书房,一面墙是用土坯垒就的书架,一直延伸到屋顶,书桌上摆着方格稿纸和钢笔。程平特别惊诧:这是什么样的家庭,会有这样的传承?说她早就想回去看看孙方鹏老师,约我一起去新站镇拜访传说中的孙氏兄弟。于是,第一个寒假我们相约去了那个文学小镇,遗憾的是未能见到传说中的两位作家。
1985年下半年,正值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始,为了实现自己的大学梦,我开始忙于自学考试。我第一次见到方友君已是1993年,那时的我在淮阳县博物馆上班,把门、卖票、做文物保管员。这年的秋天,由李斌、张凌君、杜欣等文学爱好者发起组织了“淮阳青年文友会”,雄心勃勃地要用文学为古城文化创造一片生机。他们找到了方友君,并安排其与青年文友们见面。和我熟识的诗人邵桂珍拉上我一起参加,说要与作家孙方友“会晤”。
怀揣着文学梦的我们一起去了。已记不得见面地址,好像是一个空旷的地方,摆放着一排排学校用的长凳子,当时有四五十人参加的样子。期盼中,方友君被一群青年人簇拥着来到会场,他不时说着笑话,妙语连珠,勉励青年人要多读书写作,走出去见世面,要写脚下的土地,写熟悉的生活,气氛非常融洽。后来,青年文友们创办了《青春风》杂志,方友君是首席文学顾问。杂志编排得特别讲究,李斌还找淮阳著名的书法家何仰羲先生题写了杂志名。那年的杂志上,似乎还刊发了我的作品《三十岁咏叹调》。
1996年,我亦因文字,阴差阳错地走进淮阳县委宣传部新闻科。两年后的秋天,在县委院内意外碰到方友君,我喜出望外又怯怯地与他打招呼,方友君告诉我他调到省里的编辑部了,回来办手续。我俩站在洒满阳光的办公楼前,方友君勉励我说:“素芝读书多,要多写,要走出去。”随后,方友君匆忙离开了。
此后,有关方友君的消息仍在翻飞着:方友君写《陈州笔记》了,某某小说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转载了;方友君某某小说得奖了;《陈州笔记》系列结集出版了……像方友君创作小小说广为流传的“翻三番”理论一样,他的文学传奇也被“翻三番”地讲述着。
自1990 年开始,方友君以《陈州笔记》为题,以陈州和颍河镇为地标,将陈地几千年人文历史融入作品,借着陈州这块先天的文艺宝地,写下了浩浩600万字的作品。作品跨度从清末、民国到新中国,塑造了陈地千余个人物,写出了独立鲜活的陈州和颍河镇。一位文友做过统计,方友君“与颍河镇手艺、行业及店铺有关的作品多达200篇,涉及与新站相关的行业40多个、手艺40多种、地名30多个”。他激动地说,方友君全方位记录了颍河镇的变迁史,当然,更不用说他笔下的陈州了,他的作品是陈州百年兴衰的见证。
《陈州笔记》源于民间的人文历史、根植人性的百姓列传,称得上是中原文化的百科全书,蕴含的爆发力可想而知,像再次为新时期的陈地文学燃了一把火,从此,陈地文学有新目标和高度了,更接地气了。方友君可以写出淮阳走向河南,写出河南走向世界,我们亦能。
方友君的文学之火,在颍河镇“燎原”了。淮阳新站镇本土不但走出了方友君,走出了作家墨白、柳岸、李乃庆、王剑、红鸟、孙青瑜,还走出了从军的新站籍著名作家马泰泉、李鑫。
此后,有过《诗经·陈风》的陈州,又走出了一批以写故乡为题的小说作家钱良营、施修兴、于华、寅虎、胡新春、孙全鹏等,散文作家董素芝、杜欣、雷从俊、彭进等,诗人李然、张华中、牧文、田军等,研究陈地作家及其他的文学理论家李庚香、王萍等。
从作品上来说,马泰泉以陈思王曹植为题的《棠棣之殇》,李鑫的《故乡的笔名》《颍河镇旧事》,墨白的《有一个叫颍河镇的地方》《梦游症患者》《欲望》《船家现代情仇录》,钱良营的小说戏剧《包公下陈州》《陈州故事》《太昊陵》《会走的湖》《老街坊》,柳岸的长篇小说《我干娘柳司令》《浮生》《息妫传》《夏姬传》,李乃庆的长篇小说《秦楚情仇》《史官》《博物馆馆长》及长篇历史小说《汲黯传》《黄霸传》《张咏传》,于华的《青春岁月》,李然的诗集《流水沉沙》《李然短诗选》,张华中的《陈风大雅》《弦歌大雅》,我的散文集《渐行渐远的思念》《阳光来了》,杜欣的《天下伏羲》,田军的《等一树花开》,彭进的《马桶上的思想者》等等都是取材陈州与颍河流域的作品。新生代作家李梦雪、焦中跃,以故乡为题写下了《故城新墙》《惊鸿一瞥青龙桥》等作品,我们都走在通往文学陈州的路上。
而我,在方友君的这把火下,也不知不觉走向了对故乡的书写。在我的散文中,对故乡的书写占了一大部分——故乡的人、故乡的事、故乡的文化,从最初的《寻根伏羲陵》到《溯源龙湖魂》《荷花时节又待君》《游弋在陈州的梦》到《渐行渐远的思念》等等,对故乡的书写情不自禁。周口师范学院原副教授樊义江把我的散文直接命名为“淮阳大地的言说”。淮阳籍旅外作家雷从俊在《用文字搭建精神家园——读董素芝历史文化散文》中说:“或许是与成长环境和工作经历有关,董素芝具有浓重的历史文化情结”“和许多作家一样,董素芝孜孜不倦地热爱和书写着自己的家乡”。
三
10年前,异军突起的“周口作家群”引发全国热议,中国作家协会把周口文学创作基地的荣誉给了淮阳。2013年7月19日至20日,周口籍文学大腕刘庆邦、朱秀海、邵丽、何向阳、孙方友、墨白等二十余人相聚淮阳,为中国作家协会周口文学创作基地——宛丘客栈(在淮阳陈楚古街)举行揭牌仪式,并参加名家看淮阳暨“周口作家群”崛起现象研讨会。
研讨会那天上午,周口籍旅外作家代表逐个发言。眼看午时将过,一向阳光而幽默的方友君急忙站起来,说:“我要发言!我要发言!再不说我就没时间了。”一阵欢笑之后,方友君作了《本土与世界》的激情演讲。他谈了厚重的中原文化给河南作家带来的先天厚重感,以及河南地上无山、地势无险带来的生存局限,鼓励本土作家走出去,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开阔艺术视野,丰富生活积累和知识储备,耐得住性子写力作。
谁能想到啊,就在六天以后,那个立志为陈州立传的方友君去了,带着他对河南作家的思考和期待,带着他未完成的夙愿,永远离开了我们!这篇创作谈成为他告别生他养他这片热土的绝唱,也是他留给淮阳人的最后念想。
消息传来,梦惊淮阳人:文学陈州痛失奠基人,周口文坛痛失领军人物。
2013年8月4日,是方友君魂归故里的日子,本土作家及淮阳的父老乡亲闻讯赶来,齐刷刷站在通往周商高速淮阳站的路两侧。沿途的挽联上写满了淮阳人的深情厚谊:“淮阳人民盛迎著名作家孙方友魂归故里”“淮阳文友迎接著名作家孙方友回归故里”“笔落惊风雨,文成泣鬼神,巨星陨落,草木同悲”“沉痛哀悼小说大师孙方友”“孙方友先生一路走好”……
我拉着横幅的一头,站在悲痛的人群中,看着载着方友君灵柩的车辆从高速路口缓缓驶出,看着拴着白腰带的方友君胞弟——著名作家墨白及他的亲人们从灵车上走下,朦胧的泪眼中,我仍是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方友君怎么说去就去了呢?淮阳人民爱戴的作家怎么说走就走了呢?天公不语,化作泪倾盆。
十多年前,在散文《游弋在陈州的梦》里,我曾感叹过,陈地历史上的名人近百人,却很难找到一个流芳百年的本土名人。然而,今天的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方友君是新时期从淮阳走出来的第一位土著作家,他用手中的笔,为陈州亦为自己谱写了一曲不朽的赞歌,将是永载文学史册的淮阳籍著名作家。
一个月前,就着周口“文学之乡”授牌的热度,我曾对淮阳籍或工作生活在淮阳的作家进行了盘点,了解到,截至目前,周口市共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70余人,而淮阳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达21人。加上体制外作家和省、市作家协会会员,淮阳有作家班底百余人,构成了庞大的创作队伍,果然不负“周口作家看淮阳,淮阳作家看新站”的文学重托。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泰泉先生纪念方友君文章里的一段对白。四十多年前,著名作家郑克西在淮阳太昊陵搞文学创作,县文化馆举办了文学培训班,新站的方友君和马泰泉君同时参加了,一个夜晚,两人坐在太昊陵统天殿前,“方友说,泰泉兄弟啊,不管千难万苦,咱也要把文学这杆旗帜扛起来!不然就对不起人祖爷,对不起这片中国文化的发源地。《诗经·陈风》在这里,孔子七十二贤其中四贤在这里,《洛神赋》《七步诗》的曹植在这里,李白、杜甫、苏东坡的足迹在这里,到了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的文学不能断裂留下空白!”
此刻,当我由写文变成数字罗列,看到这支方兴未艾的淮阳文学队伍,我想,方友君一定可以笑慰九泉了,您不但写活了陈州,写出了名堂,而且燎原出一个庞大的“淮阳作家群”“周口作家群”,成为河南文学队伍的奇葩、中原作家群的重要组成力量。
方友君,您感觉到了吗?生活在这里的淮阳人永远是激情澎湃的,我想他们与您一样,是因为内心骄傲这一片神奇的土地。因为,淮阳自古就是文学王国,这里远有《诗经·陈风》——中国文学的源头,中有曹植、李白、白居易、张九龄、李商隐、晏殊、苏轼、苏辙、范仲淹等留在淮阳的近千篇诗文,眼前还有您和以您为首的作家队伍——奔走在文学路上永不言弃的诸君,陈地人因此有强大的文化自信。
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内心也被这一片土地深深感动着,不只是为方友君,也为一代代立志为家乡立传的诸君。如高举淮阳文化旗帜、甘当抱窝老母鸡、带领您和上世纪70年代文学爱好者在太昊陵举办文学培训的霍进善先生,写下陈国史志、九十岁高龄仍在关注陈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张进贤先生……还有许多为淮阳文化默默奉献的学人,他们和您一起催生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学陈州,使淮阳作家实现了从一到百的转变。
而您,果断接过了续写陈风的文学旗帜,担起了让它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重任,而今,一个奋进的文学陈州形成了。方友君,您看到了吗?您的文学之火,已点燃了文学陈州重新出发的斗志,不久前,一个“我眼中的淮阳”的征文,让淮阳作家及淮阳籍旅外作家,以及客居淮阳的外乡人都在争相写着各自眼中的淮阳。真的是浩荡陈风啊,一个庞大的文学陈州立起来啦!
方友君,您感受到文学陈州的力量了吗?!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