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05日
第03版:社科理论 PDF版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周口实践

课题主持人:徐钊 课题组成员:樊兴领 胡笑宇 刘磊 包彦征 童建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调研历史文化名城,就加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表重要讲话,作出全面部署。周口市委、市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审时度势作出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决策,依托周口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以敬畏之心、自豪之情、历史之责,做好全市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周口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意义

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文化基因、蕴藏着人民智慧、传承着千年记忆、养育着一方百姓,是中华民族的文脉所系、底蕴所在。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加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全市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周口城市发展和文化建设具有的重要意义,2022年2月,启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

周口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利于发掘周口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周口历史文化的内涵,强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彰显周口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塑造城市文化品牌,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周口发展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补充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名录,完善河南省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体系,提升河南省历史文化价值高度和豫东南地区文化影响力,并为全国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体系的构建贡献支撑力量。

周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效

市委、市政府启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以来,已经成功获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3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取得阶段性成果。

编制名城保护规划。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规划汇报并指导工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周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申报文本、《周家口南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黄泛区农场场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一批街区保护规划,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缮打下了坚实基础。编制《周口市历史建筑普查建档与图则》,摸清历史建筑底数,推动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

建立完善名城保护管理机构。组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指挥部和专家委员会,聘请国内相关知名专家学者、地方文史专家为申报工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成立正处级事业单位周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传承保护中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和文物资源保护利用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开展历史文化街区普查认定。在充分调研走访座谈的基础上,经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对川汇区、淮阳区、黄泛区农场历史街道普查、筛选,确定川汇区周家口南寨,淮阳区老淮中(淮阳中学)、人民街,黄泛区农场场部4片历史文化街区,划定街区保护范围总面积70.99公顷,街区核心保护范围21.82公顷,建设控制地带49.18公顷。街区内文物保护单位22处、历史建筑51栋。2024年8月,川汇区周家口南寨、淮阳区老淮中(淮阳中学)、黄泛区农场场部3片历史文化街区获批河南省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这一成果的取得,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周口文化软实力、延续城市文脉、提升城市品质、树立城市形象等具有重要意义。

制定名城保护法规。着力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立法工作,通过地方立法,进一步健全监管、督查、问责制度,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筑起防火墙。成立周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立法工作专班,在经过充分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周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草案)》。

组织名城资源普查认定。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全面梳理市域范围内历史资源,进行普查认定。目前,已获批3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推荐增补5片历史地段;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3884处,核定公布历史建筑238处;公布传统村落保护名录23个,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58项,认定周口市老字号品牌56个;登记古树名木564株、古树后备资源242棵、古树群13个。

开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实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扎实推进川汇区周家口南寨,淮阳区老淮中(淮阳中学)、人民街,黄泛区农场场部4片历史街区,32个历史建筑和文保单位修缮保护与活化利用工程。

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资金保障。把本地公共财政资金和上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到周口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开发等相关工作中去,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同时,坚持以用促保,积极进行项目融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坚持“共同缔造”理念,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公布街区改造计划、方案和实施进展情况,确保居民的知情权,鼓励、支持公众参与周口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周口日报社、周口广播电视台先后在各类媒体平台开设“道德名城、魅力周口”“历史文化名城每日海报”等专题专栏,刊发各类稿件580余篇。市历史文化名城传承保护中心在“名城周口”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稿60余篇。举办周口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成果展、南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工程成果展等,累计参观人数2万余人。

推动周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实践创新

提炼价值特色,讲好周口故事。进一步加大调查研究力度,开拓研究视野,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角度去审视周口历史文化价值,深入梳理、挖掘、提炼周口城市特色和人文底蕴,厘清周口历史发展脉络,总结周口文化特质,勾勒周口自然和城市风貌格局,为周口城市的整体保护和文化的系统彰显提供重要支撑。

完善保护机制,形成制度合力。一是建立名城保护管理协调机制。建立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统筹规划、指导、协调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二是加强名城保护立法工作。强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领域的立法体系建设,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开展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三是加强名城保护督导机制。建立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日常巡查维护管理制度,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遗产的巡检和督导,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加强保护利用,创新周口实践。一是推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坚持以项目支撑保护,积极推进川汇区周家口南寨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工作。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持续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探索引导居民在延续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开展自主修缮。二是持续开展历史文化遗产普查认定。建立健全城乡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全面梳理市域范围内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持续开展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认定。三是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平台建设力度。根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管理办法(试行)》申报要求,对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数字测绘成果和基础信息进行进一步对比完善,依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平台建设历史文化街区智慧监控系统,不断提升我市历史文化街区管理水平。四是加强历史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出台一批引进历史文化人才的相关政策,吸引历史文化人才来周口工作生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持续加强周口地方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相关学科建设,强化本地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开展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整合特色资源,推进文旅融合。培育精品旅游路线,规划建设周口历史文化核心展示区,打造文明起源之旅;以周口特色的姓氏寻根、农耕文化等为主题,打造主题文化之旅;积极融入国家黄河文化公园建设,做好平粮台古遗址公园、时庄考古遗址公园等考古遗址的规划建设,构建大遗址公园群,推动考古研究成果与文旅文创相结合;整合串联好历史文化街区和文化旅游景点,深挖潜力、凸显特色,培育“旅游+商业”业态场景,探索“产业+旅游”融合模式,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为契机推进全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申报宣传,推动群众参与。加强多渠道的宣传推广,增强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举办周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宣传周、名城保护学术论坛等活动,拍摄宣传短视频等,提高群众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的了解和知晓度。完善《周口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公众参与机制》,鼓励、支持企业、专家、居民、媒体在内的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新工作,提高群众的历史文化认同感,形成名城保护共建、共治、共推、共享的新格局。

2025-03-05 课题主持人:徐钊 课题组成员:樊兴领 胡笑宇 刘磊 包彦征 童建军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68623.html 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周口实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