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卢好亮 金月全 王河长
3月12日,豫东平原腹地的扶沟县柴岗乡梅桥村,一座座日光温室大棚在初春的暖阳下泛着银光,棚内的黄瓜青翠欲滴……这里是全国劳模梅根青用23年时间打造的“中原菜都”核心区——梅桥蔬菜园区。从负债建棚的“愣头青”,到带领村民户均年收入超12万元的“黄瓜大王”,梅根青的故事不仅是黄土地上的致富传奇,更是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鲜活注脚。
勇当破局者——
黄瓜种成“黄金藤”
梅根青2010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2年他初任梅桥村党支部书记时,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村民守着1100亩耕地,固守“麦棉套种”的传统模式,却因棉花价格波动和土地酸化等原因陷入贫困循环。面对“地上无山、地下无矿”的困境,他咬定一个理:“黄土地也能种出摇钱树!”
撸着袖子干,做给群众看。任党支部书记的第二天,梅根青就自掏腰包带领村干部远赴山东寿光取经。回来后,他顶着“种黄瓜能挣几个钱”的质疑,贷款3万元建起两座日光温室大棚。他白天黑夜吃住在大棚,村里有啥事就召集干部、群众到大棚里商量,大棚也成了村民的“田间课堂”。当年底,两座大棚创收10万元,轰动全村。第二年,他扩建至6座,年收入30万元,“黄瓜书记”的名号不胫而走。
“我们主打黄瓜,还种植番茄、羊角蜜等。目前,黄瓜亩产量可达3万多公斤,年收入近8万元。”眼望一座座大棚,梅根青一脸自豪。截至今年初,梅桥村建成现代化日光温室大棚312座,年产无公害蔬菜5000多吨,棚年均收益7万多元,成为全国闻名的“黄瓜专业村”。
靠科技兴农——
从“单打独斗”到“智慧联盟”
“一家一户闯市场,不如抱团创品牌!”梅根青发动全村菜农成立梅园蔬菜合作社,注册了“梅园”商标。合作社立下“不施化肥、不用农药、不浇坑塘水”三条铁规,实行“三统一”运行模式,即:统一购买生产资料,以合作社名义直接到厂家和市场采购,减去中间环节;统一产品销售,合作社建立蔬菜销售市场,比周边分散菜农的菜价高出10%以上;统一生产标准,从棚体改造、种苗选育、田间管理等,制定全链条科学生产标准。梅根青带头入股合作社12万元,带动218户菜农“组团”发展。目前,合作社与郑州丹尼斯等商超建立直供链,黄瓜摘下就能生吃,成为超市“免检产品”。
大棚要有科技范儿。梅根青先行一步,把合作社引入物联网监测系统,棚内温度、湿度、光照数据实时上传云端;与省农科院合作培育抗病性强、口感脆甜的“梅桥3号”黄瓜新品种;开发“梅园溯源”小程序,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种植全程。这些萌萌新招让梅桥黄瓜身价飙升20%,目前日均销量达3万公斤,年产值突破1.5亿元。
去年底,梅桥村建起了梅桥综合体,积极扶持电商直播,楼上电商卖货、楼下邮政直发,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50多万元。
近年来,梅桥村先后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农业科技入户示范村、一村一品示范村。
大手牵小手——
共同富裕的“梅桥密码”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下团组’再谈共同富裕。”梅根青说,“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为防止返贫,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梅根青实行“三招帮扶法”:有劳力家庭安排“棚内务工”;无劳力家庭实行“入股分红”;困难户免费培训,免费提供技术,免费供苗。村民梅长伟因车祸致残返贫,合作社将其土地流转后每年分红8000元,他的妻子在包装车间月挣三四千元,全家实现“棚里脱贫”,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为实现联农带农,梅根青通过“合作社+农户+电商”成功模式,辐射带动周边30多个村发展大棚蔬菜种植3万多亩,吸纳2000多名留守妇女就业,培训“新农人”500余名。更令人惊叹的是,目前已有900多名扶沟菜农带着“梅桥技术”远赴云南元谋,打造5万亩反季节蔬菜基地,年产值13亿元,让“梅桥经验”在云贵高原开花结果。
新质生产力——
大棚里的“未来农业”
站在村综合服务楼5G智慧农业控制中心的大屏前,梅根青指着实时跳动的数据,兴奋地对记者说:“这才是农业新质生产力!”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梅桥村已展开实践:引入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节水30%;试验“鱼菜共生”生态循环模式,养殖废水处理后反哺蔬菜;建设预制菜加工车间,将黄瓜制成即食快餐脆片,附加值提升5倍。
目前,投资2000万元的梅桥“蔬菜迪士尼”田园综合体已初具雏形,集观光采摘、康养民宿、科普教育于一体。梅根青掰着手指盘算起来:“游客来了能摘菜、能研学,临走带上深加工产品,一亩地收益能从七八万元涨到十五六万元!”
从负债建棚的“愣头青”到全国劳模,从传统种植到智慧农业,梅根青用20多年时间诠释了“扎根土地,造福乡亲”的初心。在这位全国劳模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荣光,更是中国乡村全面振兴的澎湃力量……②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