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2日
第03版:社科理论 PDF版

六尺巷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李巍

经典家训最突出的表现在于容得下纷争,化得了私心。对党员干部而言,要返本而开新,汲古且言今,从六尺巷的故事中汲取优秀文化营养,涵养传统美德,弘扬礼让精神,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那么,六尺巷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之一,六尺巷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礼让”。在中华传统道德中,讲的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里的“让”就是谦让、辞让、容让、礼让、承让。六尺巷很窄,但所展示的道理很宽,这里的“宽”,就宽在“让”上。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厚人自薄谓之让”,讲出了让的内涵;有“让礼一寸,得礼一尺”,讲出了让的风格;有“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讲出了让的品格;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讲出了人的胸襟;有“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讲出了用人决策;有“终身让路,不失尺寸”,讲出了人类的文明。这个“让”字,是境界、是公心、是胸怀、是气度、是品德。党员干部讲让、抓让、行让,要从品德上去抓,熔铸灵魂,以德行让。让是风格、让是智慧、让是品行,党员干部要在名利上让、得失上让、评奖上让……让不是懦弱,而是坦荡;不是无能,而是光荣;不是吃亏,而是幸福。

之二,六尺巷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友善”。友善品德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元素。“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的情操,道出了友善观的思想素养;“天人合一”的大气,道出了友善观的宽广胸襟;“与人为善,善莫大焉”的美德,道出了友善观的品位;“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态度,道出了友善观的举止品行;“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原则,道出了友善观的风采。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善,是一种大度、一种宽容和一种情怀,蕴含着生活的智慧。由六尺巷折射出的友善观,是对中华传统友善理念的继承与发展,也是今天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强化友善,就要感恩人。每个人都要感恩于党、感恩于国家、感恩于人民、感恩于师长、感恩于父母,在强化友善中,做到民之所忧我之所想、民之所思我之所悟、民之所求我之所做、民之所难我之所行。

之三,六尺巷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和为贵”。“和合”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等。“和合”的“和”是指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是指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六尺巷是“和”之道的精神延续与文化书写。对中国人来说,讲修身,以和为贵;讲齐家,和睦相处;讲治国,政通人和……这一观念早已深深地镌刻在我们民族的心灵上,融化在我们民族的血液中。六尺巷的故事虽说发生在古代,但其精神内涵却弥足珍贵、亘古亘今。这种传统理念没有创造性转化,传统就是传统,永远不会变成现实;没有创新性发展,历史就是历史,永远不会走向未来。中华传统美德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必须充分彰显其时代价值和永恒魅力,使之与现实文化、现实生活相融相通,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生活、道德实践的鲜明标识。

(作者单位:西华县第二实验中学)

2025-04-02 李巍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70469.html 1 六尺巷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