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19日
第05版:文化周口 PDF版

影像里的周口人文之三

周家口的最后“部落”

文化街上的王家大院格局和建筑较为完整

刘家大院一角

古屋瓦当上“福”字及各种饰纹富有寓意

周家大院内的百年柿树

周家大院的二层堂楼保存完好

李家大院门楼

王照夫妇至今住在祖上留下的老屋内

王家大院东屋保持着原貌

周影霞常回老宅看看

□记者 梁照曾  文/图

一片老瓦、一块旧砖、一堵老墙、一座老屋……尽管其历经岁月,斑驳欲坠,它是一座古城文明最有力的信物,是城市的“化石”,见证了城市曾经的辉煌和历史发展进程。周家口在清代中晚期鼎盛时,三寨有116条街道,10余处会馆,8座清真寺,41座寨门及50余处庙宇。如今,老街道、会馆等留存甚少,41座寨门早已踪影难觅,能见证周家口的还有什么呢?南寨新街老城区的百余间老民居,是守望周家口精神家园的最后“部落”。

因气候、物产、民俗、信仰等不同,各地形成多样性地域文化,这些文化个性在建筑风格上充分体现出来,如山西的晋派建筑风格、安徽的徽派建筑风格等,作为汇聚四方商人的商业重镇——周家口,其建筑特色可谓迥异多姿,各地域的建筑文化风格,在这片古老浑厚的土地上得到诠释,诉说着各地商人对家乡故园难以割舍的依恋,也就注定了周家口的古老会馆、商铺、民居等,在北方浑厚轩昂的建筑风格基础上,杂揉入房主家乡的建筑文化风格,北寨仅存的河北山陕会馆(今周口关帝庙)和行将坍塌、急需抢救保护的纸业会馆——镇冲寺就具有这种古建筑标本的意义。

近日,记者跟随市、区文化文物部门开展的古建筑普查工作,走进了新街周家口城市的最后“部落”。 俯瞰这片老城区,在耸立混杂的楼房遮掩下,难觅百年老屋的身影,于巷间楼边的参差树影里,依稀闪现着老屋的身影。           走进老巷,这些百年民居均以独立大院的形制存在,保持着前店、后坊、次居室的古老院落格局。因历史上实行商业公私合营政策,个人房产收归国有,后又辗转卖给个人所有,这些大院民居成为大杂院,近年,随着老屋年久失修,无法居住,房主推倒老屋,或掀掉老屋顶,建起新式楼房,构成今日老城区建筑混杂的无奈现状。

在中心城区西大街和新街交叉口北50米路西,有一处百年周家老院,旧铺名叫周家醋坊,是周家渡口周姓摆渡人的一支后裔,自清末在此营生近百年,至今已有五代后人居住,现存22间百年老屋,其中主房为一栋清代二层砖木结构的堂楼,楼主人乃周家后人周恒录。在周家老宅院里,内有枣树、君迁子、柿树、梧桐等老树,虬枝繁茂,表达着房主人对家族人丁兴旺、平安祈福的寓意。记者造访时,遇到周恒录的小女儿周影霞,其兄妹七人。她说,老宅老屋年头久了,不适合居住了,家人已经挪出去了,她常来看看,毕竟这里是生养他们的地方。周恒录的儿子周百齐告诉记者,祖上不仅有醋坊,还开有布行,生意兴隆。

在沙颍河南岸关帝门街(今文化街,原有河南山陕会馆关帝庙,故名)的王家院落,还保存一栋东屋、一栋堂屋、一栋西屋,其中东屋为明三暗五的古建格局,至今居住着王家后人王照夫妇。其老邻居88岁的王羡荣告诉记者,王家大院也是高门台大户。76岁的王照告诉记者,他家的大院是其曾祖父王芬武置办的。其曾祖父为七八里外的王义村人,王芬武来到新街,最初以卖胡辣汤、包子为营生,当初在院北侧盖几间土屋居住,后来随着生意逐步做大,产业多达10多处,遂将此处宅院买下,还在宅院北侧建有两个院落,多为土坯草房。在他幼小印象中,他爷爷王文灿带着父亲王贵芳,每天早上要去巡视一下各处生意,最后在老街附近吃早点。在王照老人的心里,他的曾祖父、祖父、父辈和周家口的故事很多,还有他家门前的土地庙、关帝庙,全都留存在他的记忆里。

在老城区还有刘家大院、李家大院等,每个大院都有讲不完的周家口故事。同行的市博物馆馆长周建山告诉记者,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是这个城市的根和魂,这些老建筑作为城市历史的物化形式,折射着城市过往芸芸众生的生活状态,和城市文明的历史记忆,我们有责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它们,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让它们“活”起来,为延续城市文脉、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焕发文化自信,建设道德名城、魅力周口,增添文化底色和城市亮度。

2022-04-19 影像里的周口人文之三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164935.html 1 周家口的最后“部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