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06日
第05版:记忆 PDF版

为城市留下记忆

——走进周口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

木头榨油机吸引着新闻骑行团人员

□记者李辽 徐启峰 /文 梁照曾/图

一次绝佳的骑行体验

5月2日,风轻气爽,草木吐芳。上午10时许,新闻骑行团从周口最西边——“醉美孙咀”出发,前往周口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

顺沙颍河南河堤向东,这里是沙颍河最美的一段河景,水面宽阔,离岸很近,望之心胸顿觉开阔。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呈现出一种原生态的美。堤上是刚铺的沥青路,整洁顺畅,时有轻风吹拂,树影摇曳,仲春些许的燥热消弥无踪,一众骑行者连呼“痛快”。

至汉阳路向南骑行至铁路公园。几年前,周口市区还通行着火车,全国城市中极为罕见。城市扩容,铁道南迁,当年的铁轨却没拆除,因地制宜,建成了如今的铁路公园,东连五一路,西接汉阳路。交通曾经很落后的周口人对这条铁路有很深的情结,铁路公园保留了周口人对铁路的记忆与眷恋,同时又为城市留白添绿,这座公园的兴建,确实是城建的一步妙棋。

从铁路公园出来,向东骑行未久至工农路,华威民俗博物苑近在眼前。

这是一次相当不错的骑行体验,沙颍河堤与铁路公园的静谧与秀美令人沉醉,即便是城市道路,绿化也是极好,再加上洒水车巡回作业,当日多风,绝大多数路段尘土不扬。随着绿化树种的不断改进,这个时节令人不胜其烦的杨絮也大为减少,没有给骑行造成太多困扰。周口市区的环境,越来越好了。

一段奇妙的博物馆游

几株老树,一丛修竹,进入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外面的喧嚣顿时被隔绝,环境清幽,置之忘俗。

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由杜忠义先生创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现为国家AA级旅游景点、国家三级博物馆,是一家从事民俗博物收藏、保护、展出、复制等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为一体的综合类博物馆苑。馆藏有陶器、瓷器、古家具、农耕文化物件、石刻、名人字画等10万余件,10个展厅常年面向社会开放,是闻名市内外的民间博物馆。

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占地10亩左右,面积不大,蕴藏却深,细细品观,中原农耕文明、民俗文化从旧时光里走出,历史就在眼前。

她是中原农耕文明的见证者。犁、耙、杈、碾子、磨盘……数万件农具按“春种、夏作、秋收、冬藏”四个主题陈列,集中展现了中原农耕文明的特点。磨盘、榨油机、纺织机、制网机、砖瓦机等物件,反映了平原农区手工作坊的生产特点,一些器物和职业已经退出历史的舞台,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留住了它们的行迹。馆主杜忠义先生,正在川汇区金海路办事处孙咀村建设“中原百工百业博物馆”,意图“复活”那些消失的职业。这座展馆正在充实藏品,很快就将开放。

她是中原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千百年的农耕文明,孕育了中原厚重多彩的民俗文化。游览华威,祖辈们的生活方式隐约可见。子远游,会寄书父母——椿萱竞秀,希望父母像椿树一样身姿挺拔,像萱春一样无忧生长(萱草又名忘忧草);婚嫁大事,从男女双方的门当与户对,基本可以判断两家是否般配;迎亲之日,精美的太平车携璧人风光过市,不输当今名车BBA;乡村集市,形制不一的石臼遍布街头,乡民可免费捣粮,朴素的共享经济大行其道……一件件老物件,讲述着那时候的车马慢,做事有板有眼。时代在进步,城市不断吐故纳新,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在提醒着我们:有些美好,不能遗忘。

她亦是周口红色历史的亲历者。周口是革命老区,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独具特色的红色农耕民俗物件收藏为基础,华威博物苑建起了风格鲜明红色展览馆,广受赞誉。其红色民展馆占地1000余平方米,有综合展馆(太阳光辉)、生活馆(红星照耀下生活中的中国)、文艺文化馆(红星照耀下的精神中国)、生产馆(红星照耀下生产中的中国)、红色书法馆(红星照耀下的精神)5个主题展厅,展出红色物件近千件,有领袖画像雕塑、具有时代印记的老家具、油印机、电话机、水车、脚踏手风琴等,多为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周口人使用的物品,让我们熟稔而亲切。那个年代物质生活困乏,父辈们普遍坚毅而乐观,坚定不移地相信社会主义一定会建成,并为之奋斗终身,真是一部英雄史诗!

一件农具、一片瓦当、一捧瓷片……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的藏品总体来说是质朴的,品相或有残缺,却无一不映射着历史的微光、回荡着时代的声响。2个小时的参观,对于10万多件文物来说只能是走马观花,但已足够让我们震撼。

览一馆而知一城,睹一物而识一代,就规模形制而言,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算不得高大上,却贵在主题突出、特色鲜明、藏品丰富,很容易让游客达到沉浸式体验,共情历史。确实是一座难得一见的民间馆藏,确实是一段奇妙难忘的博物馆游。

一个关于坚守的传奇

杜忠义馆长全程陪同我们参观,他甚至请来了我市文物专家、周口博物馆馆长周建山先生客串讲解,让我们一行受宠若惊。

杜忠义馆长年近六旬,气质清癯儒雅,身姿挺拔如松,岁月的沧桑未落在他身上太多。他是一位奇人,从艺习字,登堂中国书协会员,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大奖,同时身兼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中国民间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周口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等十多个社会职务,声名蜚然。

搞经营亦闯出名堂。他本是体制中人,1993年,受原周口市南郊乡政府委派,杜忠义到南郊乡搬运队任党支部副书记、副经理。这个乡镇企业主要负责周口火车站货物的搬运,在他的带领下,南郊乡搬运队得以发展壮大,成立起华威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不断扩大,旗下的华威家具城是周口红木家具第一家。

大约30年前,杜忠义开始搞收藏。“一开始,也是存了捡漏发财的心思,收藏了一些古玩,但是广州花地湾一行,我的想法改变了。”杜忠义说,上个世纪90年代,物流不发达,他到广州进购家具,顺便到当地古玩市场花地湾淘宝,看到有人大量收购石磨、石碾,按斤买进。他大为震撼:在自己的家乡周口,这些物件熟视无睹,即使卖也不值钱。“如果有一天,我们回望自己的农耕历史,难道还要到别人家的博物馆去看吗?”他觉得,要为周口的历史留下一些记忆,就从这些农耕老物件收藏做起。成立民俗文化博物苑的想法,于此萌生。

老物件大多不值钱,但架不住东西多,30年间,杜忠义林林总总收了10万多件,累积下来,投入绝对不少。何况一些大件颇具花费,他20多年前收的一张绣床,虽然只有几百元,但也是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了。而对于古玩的收藏,心思则变淡了,以前的藏品束之高阁,不再展出,虽然它们名贵,但在民俗文化博物苑,总是不合时宜,也占地方。

搞收藏付出的不仅是金钱,更有精力和时间。杜忠义每到一地,必逛当地的“星期六”“星期天”市场(古物交易市场,一般周末开市),遇到有眼缘的物件,他总要想尽办法买下来,充实馆藏。

10多年前,周口关帝上城项目开发时,一堆明代青花瓷从地下重见天日,可惜施工不慎,几乎全被挖碎。杜忠义听说后,立即赶往现场,征集了几大箱碎片。他认为,这么大一堆碎片应该是当年古渡口附近地下货栈所存,充分证明周口当年漕运的发达,货连南北,虽然只是碎片,依然有展示、教育意义。这堆碎片现在就摆在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残缺却光彩夺目,自顾自美丽。

很多人参观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喜欢问:这个汉代石磨很值钱吧?这个榨油机现身价翻了多少倍……对此,杜忠义总是笑着说,因为喜欢才买的,没打算卖,也没法卖,因为这些老物件进馆后都做了编号、备案、公证,已经属于国家了。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属于非国有博物馆,可以展出这些藏品,却不能用于经营买卖。而华威的所有展出,都是免费的,不能产生经济效益。

殚精竭虑、兀兀穷年,为丰富藏品四处奔走,掏空积蓄,倾囊收购,持续投入却不见实质性的回报,如此坚持30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人总要做点有意义的事,为博物苑奉献青春、奉献终身,我无怨无悔,乐在其中。”杜忠义坦然道。30年过去,他华发暗生,对博物苑的热忱未减半分,遇到喜欢的物件,总是想办法收下来。有人来此参观,只要有时间,他一定会陪同、讲解。10万多件藏品的来处、特点,他绝大多数都能随口道来,令人眼界大开。

如今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已是枝繁叶茂,声名在外。30年的坚持,周口或许少了一个平平无奇的富翁,却多出一个妙趣横生的博物苑,实在是我们城市的幸事啊!

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是他坚持下来的巨大动力。5月2日中午,我们新闻骑行团在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幸遇两位重量级人物:国家美协会员、著名画家理勤功先生,中国书协会员严根荣先生,他们联袂从西华县赶来,向博物苑捐赠书画作品,其作均立意高远、气韵生动,都是二人精心创作的代表作。2021年,我市著名书法家刘广岩先生一次性向华威捐赠100多幅书法精品。中国书协、美协数十位大家先后热心捐赠。他的几位西华老乡,不远千里从陕西省渭南市送来10多枚炮弹壳,又大又重,运输颇为不易,不收一文,让他感动得无以复加。还有一些市民捐赠的文物等级较高,华威不具备相应的保管条件,杜忠义便向市博物馆推荐,让这些贵重文物有更好的归宿。这样的事情很多很多,每有发生,杜忠义都感恩不已,感觉付出得到了回报。

进馆参观、昭知周边,亦是对华威民俗博物苑的大力支持。如果你有时间,一定要来华威看一看,定会不虚此行。

记录历史年轮,留下城市记忆。我们衷心祝愿,华威民俗博物苑在未来的岁月里,受到更多关注,成为周口城市的新名片!

2022-05-06 ——走进周口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166106.html 1 为城市留下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