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9日
第07版:文化周口 PDF版

“文脉周口”系列历史人物之原仲

自己记载自己的外交官

□黄献

原仲是谁?陈国的大夫。鲁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67年。史料记载,原仲仅在孔子《春秋》里有一句:“秋天,公子季友到陈国,参加原仲的葬礼。”

孔子并不赞赏季友参加原仲的葬礼,因为季友的这种行为是个人营私行为。按照现在的说法,是结交小圈子的做法。

作为鲁国国君的儿子,季友这样做不合适,但季友坚持要来。其中原因,除了躲避家事之外,还因为原仲的为人足以令他敬佩。

老友故去,季友觉得要亲自到灵帐前祭拜一下。

春秋时期讲究贤贤而交,贤人只和贤人交往。柳下惠经常逛菜市场,和老百姓促膝长谈,孟子虽然称他是最随和的君子,但很多人却认为柳下惠是不择贤而交,有悖君子之风。

季友之贤,孔子大为赞誉。可见,原仲应是贤良之人。

按照孔子的写作习惯,诸侯国大夫去世是不被记载的,原仲之所以被记载,应该是为了记载季友出行。这等于说,原仲是被捎带记载的。

原仲是季友出行的背景,但这不妨碍原仲在陈鲁两国之间的外交作用,在季友与原仲成为朋友之前,陈鲁两国的关系并不好。

仅举一例,就可看出端倪。

公元前675年,陈国国君陈宣公娶卫侯的女儿为夫人,按照礼仪,必须有其他两国国君庶出的女儿作陪嫁。

陪嫁女是以出嫁女之侄女或妹妹的身份进行陪嫁,这一礼制叫做“媵”。鲁国国君的庶出女儿是陪嫁女之一。

按照礼仪,鲁国需要将陪嫁女先送到卫国,与卫侯女儿一起嫁到陈国,负责护送的鲁国大夫是公子结。当他们走到鄄这个地方时,公子结听说齐国和宋国在此有盟会,遂改变主意,命其他人送陪嫁女到卫国,公子结则留下来代表鲁国参会。

其实公子结参加这次结盟毫无意义,鲁国这次陪嫁也毫无意义。

鄄,属于卫国的地盘,在今天的山东鄄城县西北。 

这年冬天,陈国和齐国、宋国一起攻打鲁国西边的变邑。

从此,陈国鲁国两国结下仇怨,这一结就是6年。

公元前669年春天,陈国派女叔来访问,表示愿意和好,两国的关系才缓和。

到了冬天,鲁国派季友回访。

两年之后的公元前667年原仲去世,《左传》已经称季友和原仲是好朋友,至于两人是何时相识,史料没有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季友这次回访,一定能在陈国见到原仲。

如果原仲在互访之前就与季友相识,那陈宣公为何不派他去鲁国访问?这无从考究。

陈国派出的人是女叔。

女叔显然不是原仲。后世许多人都称“女”是氏,“叔”是字,是这么一个叫女叔的人。但这种解释有悖于《礼记》所记载的周朝称谓礼仪。在周朝,小孩出生3个月后开始起名,以名来区分,大家对小孩都是直呼其名。20岁以后因为有家室,当了父母,有父母之威严,再直呼其名不合适,就称呼其“字”。那时的人在成年之后都有自己的“字”,男女都有。再年长一些,到了50岁以后已经是老者了,再称呼“字”也不合适了,就按照其在兄弟姊妹中的排序进行称呼。兄弟姊妹的排序是“伯仲叔季”或“孟仲叔季”,“伯”“孟”的区别在于“伯”是嫡长子,“孟”是庶长子。比如孔子名丘字尼,孔子小的时候肯定被人直呼其名“丘”,等成年之后有了字“尼”,别人就不会再叫他“丘”了,等孔子50岁以后,连他的字都需要避讳,以表示对他作为长者的尊重会称呼他为孔仲。孔子有个哥哥,他排行老二,是为“仲”。

想必女叔应该是尊重了这个礼仪。由此推断,“女”是氏,“叔”是排行,其字或名没有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男人称氏,女人称姓。《左传》中之所以有那么多“姜”,比如鲁桓公的夫人是“文姜”,鲁庄公的夫人是“哀姜”,因为她们都是齐国君主的女儿,齐国君主是姜姓。史料记载,她们在世时,在其姓前面加上夫姓,去世后,在其姓前面加上谥号。“文”是文姜的谥号,“哀”是哀姜的谥号。

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称,春秋时期受主公之命来鲁国访问的有30人次,但没有被记载名或字的,就只有女叔一人。这是不是很奇怪?

女叔来鲁国之前,陈国从来都没有派人到鲁国访问过,所以孔子对女叔来访是持称赞态度的。

《左传》说“嘉之,故不名”。这是件值得称赞的事情,所以因避讳而不记载大夫的名或字。

《春秋榖梁传》说是因为其是周天子任命的大夫,所以因避讳而记载他的名或字。

遑论其身份,用兄弟的排序“叔”字来称呼来访问的人,是符合礼仪的。可见,使者女叔在兄弟中排名老三,并且来鲁国访问这一年,其年龄已经在50岁以上。

孔子对“原仲”的记载与称谓,应该和“女叔”是一样的。“原”是氏,“仲”是兄弟中的排序。

原仲的字或名,也没有被孔子、《左传》《公羊传》《榖梁传》等史书记载下来。

原仲的事情,被他自己记载下来了。

1975年,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练集镇朱集村村民在建房挖地基时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有个簋刻有铭文,铭文内容是:“惟正月初吉丁原仲作沦仲妫嫁媵适用祈眉寿万年无疆,永用之。”

这个铭文的前半句,“正月初吉丁”记载的是时间,后半句“用祈眉寿万年无疆永用之”记载的是祝福的话。祝福什么呢?祝福新人新婚幸福。铭文中出现了“嫁”和“媵”,“嫁”是女儿出嫁,“媵”是陪嫁。这鼎簋是陪嫁用的。

中间那几个字,“原仲作沦仲妫”,最值得玩味。“妫”是陈国国姓,陈国的立国君主是妫满,“仲”是兄弟间排序,排行老二,这是合乎礼仪的,春秋时期,未出嫁的女儿会在其姓前面加上排序,所以称之为“仲妫”。因为是娘家准备的嫁妆,女儿还没到夫家,尚未出嫁,所以此种称谓。

原仲应该是和孔子记载的原仲一个意思:“原”是氏,“仲”是排序。其女为“仲妫”,可知原仲是陈国国君的后裔,妫姓。春秋时,同姓之下,氏可以有很多,比如陈国的陈完是陈厉公的儿子,妫姓,他到齐国后以国为氏,为陈氏,其后代又以田为氏,为田氏。氏与姓,是贵族阶级的特权,庶民是无姓无氏的。直到秦灭六国,六国贵族逐渐平民化,姓和氏才在平民中流传并逐渐实现统一化。

“作”应该是制作的意思,“沦”应该是新郎的氏,将新郎的氏放在新娘的前面,也是合乎礼仪的。

这个簋被称之为“原仲簋”,现存于周口市博物馆。

沦,是哪国的贵族呢?今天的商水练集镇朱集村在春秋时期属于顿国。沦,应该是顿国的贵族。

顿国在《左传》最早出现在公元前637年,鲁僖公二十三年。

当时,宋国和楚国争霸,宋国战败,楚国就开始收拾处于摇摆之中的陈国,在当年秋天,攻占了陈国的两个城市,然后将顿国的国都城墙加固后才离开。

这个时候的顿国应该是受楚国保护的,同时也透露其或许正在遭受陈国的欺负。

两年之后,公元前635年,楚国再次攻打陈国。这次,可以肯定顿国正在遭受陈国的欺负,因为顿国的国君被陈国吓跑了。

这之间,陈国和顿国之间的战争,史料没有记载。史料明确记载的是,这次楚国打败陈国后,顿国的国君才得以回到自己的国家。

这一史料记载在解读上出现了巨大争议,有的说是顿国国君在陈国的压迫下投奔到楚国,楚国打败陈国后,把顿国国君送了回去;有的说,顿国国君被陈国掳去,陈国战败后,迫于楚国的压力,把顿国国君送回去。

前者更符合逻辑。两年前刚被楚国教训过,陈国应该不敢轻易对其附属国顿国动武。

就国君回去的这一年,顿国开始南迁。

顿国本在现在的河南省商水县北,在这一年迁到了现在的河南省项城市西南。

原仲簋的出土之地,在旧址和新址之间,属于顿国的地盘无疑。沦,应该是顿国的贵族。

器皿铭文和文字史料相得益彰。

南迁的顿国并没有永享太平,在随后的150年间,也出现了亲楚或叛楚的摇摆。

既受到过楚国的指使攻打陈国,也跟随者楚国攻打过吴国。当然,打谁都会受到被攻打的报复。

一直到公元前506年,顿国叛变楚国,跟随着宋国、晋国攻打楚国,被楚国记恨在心。

10年之后,公元前496年2月,楚国的公子结、陈国的公子陀人,分别带领军队对顿国南北夹击,顿国被灭,国君顿子爿仓被带走。从此,世间再无顿国一说。

顿国真正成了历史。

历史是冷酷的,每个人都会被带走,每一个时间段都会被带走。

历史是丰富的,每一个国家的甄灭,都隐藏着许许多多的爱恨情仇和血泪。

历史是偶然的,已往的人不知其数,能够被写进历史的,能一一数尽。

原仲被记录,被忘记的人又有多少呢?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

历史深远,唯贤者留其名。

参考文献:

1.《春秋榖梁传译注》,承载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2015年1月第八次印刷,P154、169、175、276、280。

2.《春秋公羊传译注》,王维堤、唐书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P152、P156、P234。

3.《左传译注》,李梦生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2014年9月第10次印刷,P139、P155、P157、P268、P286、P647、P950、P1277。

4.《春秋》,孔子著,吉林文史出版社,孙建军主编,2017年1月第一版P107、P115、P117、P186、P313、P368、P371、P400、P428、P448。

5.《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2009年10月第三版,2015年10月第17次印刷,P210、P231、P402、P429。

2022-11-29 □黄献 “文脉周口”系列历史人物之原仲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187112.html 1 自己记载自己的外交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