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09日
第05版:文化周口·聚焦 PDF版

一出《空城计》成就了票友张伯驹的高光时刻

1980年,张伯驹(右)和丁至云(左)演出《打渔杀家》。张伯驹饰萧恩,丁至云饰萧桂英。

■张恩岭

张伯驹为京剧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但在戏曲界以外,知道的人却并不多。他在戏剧方面的声名,完全被他的词作才华和收藏传奇所遮掩。作为一个典型的票友,张伯驹与京剧的故事堪称传奇和精彩,使人感受到了中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

幼年看戏不识角

要说张伯驹对于京剧的兴趣,得从他的成长环境说起。光绪三十年(1904年),张伯驹6岁,他被过继给伯父张镇芳,随后就到了天津生活。天津作为当时京剧演出的一个重要码头,名角演出极多,家境较好的张伯驹就有了接触戏剧的环境。他第一次看京剧是在天津的下天仙茶园,看大轴杨小楼的《金钱豹》。“亮相扔叉,威风凛凛”,那次经历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张伯驹陆续在天津、北平看了不少名角的演出。

张伯驹那时还小,不能透彻地欣赏他看过的戏,“当时谭、刘、孙齐名,但余在童时尚不懂戏,孰为高下,则不知也”。他对戏剧虽不能深入理解,但天性的喜好让他学会了一些演员的唱法唱段。

幼年时戏剧的熏陶对张伯驹成为一名著名的票友,影响是很大的,不仅使他对中国的戏曲艺术有了逐步深入的认识,还让他渐渐走上了戏剧实践和戏剧研究的道路。

拜师学戏纯爱好

关于张伯驹是如何认识余叔岩并拜他为师的,社会上有着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张伯驹少年时就看过余叔岩的戏,留下很深的印象,24岁时在北平再看余叔岩的戏,就入迷了。从此,张伯驹经常去看余叔岩的演出,并学余叔岩的唱法。那时为余叔岩操琴的琴师是李佩卿,李佩卿唱过旦角,后来改文场,他是张伯驹学余派戏的第一位老师,当时张伯驹请李佩卿说余叔岩的戏。后来在一次堂会上,张伯驹第一次接触到余叔岩,两人一见如故。余叔岩听说李佩卿在给他说戏,还引为知音后,当时就对张伯驹说:“你要学什么戏,我给你说。”第二天,张伯驹就到余叔岩家去了。从此,他成了余家的座上客,开始向余叔岩学戏。

余叔岩(1890年~1943年),祖籍湖北罗田,出身梨园世家,祖父余三胜,父亲余紫云,都是红极一时的名演员,因此自幼得其家传。后来拜在名须生谭鑫培门下。谭氏以后,余叔岩声名鹊起,自成一派,创立了余派,与杨小楼、梅兰芳在当时的京剧界鼎立成三。余叔岩在京剧老生界留下了久远的影响,他所演的剧目角色,很多都成为后学的典范,成了传世之作,他与梅兰芳合作的《游龙戏凤》《打渔杀家》更成为旷代绝唱。

张伯驹拜余叔岩为师之后,学习十分认真刻苦,余叔岩也是真心实意地教他,并且毫无保留。余叔岩知道,张伯驹学戏并不是为了去当演员,不是为了下海挣钱,完全是一种个人爱好。余叔岩不必顾虑张伯驹抢他的饭碗,把自己的真功夫悉数教给了张伯驹。

每天晚饭后,张伯驹就到余府。此时余家客厅“范秀轩”里已是高朋满座,与其说张伯驹是学戏,不如说他在听戏。除了别人的谈笑之外,他听进去的是余的调嗓和说戏。张伯驹在这样的环境里耳濡目染,长期的熏陶比直接学得还多。

念白弥补唱功缺

时间一久,张伯驹和余叔岩成了“不以利害相交的朋友,情趣相投的知己”。一个倾囊相授,一个刻苦学习。张伯驹下的功夫很深,吊嗓子、打把子、文武昆乱,无所不学。

余叔岩教他的开蒙戏是《乌盆记》(又名《奇冤报》),经过日复一日的勤学苦练,首演大获成功,更增强了张伯驹学戏的信心。

余叔岩教他的第二出戏是《战樊城》,练就起霸、打把子、走快步等基本功。为了使张伯驹学得精到,余叔岩特意演出此二剧于开明戏院,每星期六和星期日各演一出。后来回忆这一事情时,张伯驹感叹:“专为予看,甚可感也。”

张伯驹不仅学戏,更勇于实践,热心于舞台表演。张伯驹演戏多为堂会戏。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及裘桂仙、郝寿臣、侯喜瑞、杨小楼、郭春山、萧长华、姜妙香都曾与他合作,留下了梨园佳话。

其实,张伯驹的噪音条件并不好,近似“云遮月”——这是对老生圆润而较含蓄的嗓音的一种比喻。这种嗓音,开始听来似觉干涩,以后愈唱愈觉嘹亮动听,使人感到意味醇厚、潜力无穷,是长期锻炼而形成的一种优美音质。谭鑫培、余叔岩的嗓音都属于这一类型。张伯驹的嗓音虽然近似“云遮月”,但发出来的声音穿透力不够,往往只有前面几排能听得清楚,后面的人就只能听个大概了,所以大家取笑他为“电影张”——因为那时的电影都是没声音的。这不是靠后天的努力就能唱得响亮的,而是和遗传天赋分不开的,在这方面张伯驹要稍逊一些。但是,戏剧行话有“千斤念白四两唱”之说,张伯驹的念白相对弥补了唱功的欠缺,念起来抑扬顿挫,口白清晰,别有情韵。

梅张合演《八蜡庙》

梅张合演《八蜡庙》的“梅”,是指梅兰芳,“张”是张伯驹。他们曾合演并亮相于舞台,成为京剧史上的一段佳话。

1931年,为推动京剧事业的发展,张伯驹约请余叔岩和梅兰芳合作,发起成立“北平国剧学会”,当年11月,学会在虎坊桥成立。成立典礼之夜,学会上演《八蜡庙》招待来宾,以壮声势。这天,梅兰芳戴髯口饰演老武生褚彪出场。演前,梅氏还甩髯口多次,这是他唯一一次戴髯口演戏。原定余叔岩饰黄天霸,但那天他患病不能出演,此角便由张伯驹担任。舞台上,张伯驹饰演的黄天霸年轻英武、身段矫健,赢得一阵阵掌声。梅兰芳扮演的老英雄褚彪仙风道骨,银须飘飘,举止儒雅清爽,一言一笑、举手投足好像都有尺度管着,却又极自然,正义凛然的神情弥漫于眉宇之间。开打以后,其武打功夫不输青年,一招一式,无不漂亮,在他身上好像有一种让人神魂颠倒的魔幻般的力量。梅兰芳和张伯驹的配合,一老一少,相得益彰,十分传神默契。很多年后,张伯驹仍然记忆犹新,在《红毹纪梦诗注》中写道:

八蜡庙前捉巨奸,

亲承圣命下淮安。

于今只剩黄天霸,

褚老英雄早化烟。

诗后,张伯驹又注云:“今畹华逝世已十三年,只余黄天霸尚在矣。”这里说的畹华就是梅兰芳。

盛况空前《空城计》

张伯驹常为自己的舞台实践创造机会,如在自己家办堂会或到戏园子彩串。张伯驹引起京城轰动的一次演出,是庆祝他四十岁生日所办的一场堂会。这场堂会,可谓中国现代京剧史上一个大事件,也是一件十分有趣、幽默的事儿。

1937年正月,正逢张伯驹四十岁生日,他打算办一场堂会,一为庆祝,二为过把戏瘾。前一年,河南发生旱灾,于是堂会就以演戏赈灾募捐为名,定在北平隆福寺街的福全馆举办。

在筹备堂会的过程中,张伯驹的一群朋友突发奇想,想邀请余叔岩为他的徒弟张伯驹配戏,于是在一次宴席上提出请余叔岩在《空城计》里,为张伯驹配演王平。

余叔岩为张伯驹说戏,但没有陪他同台演出的意思,更何况要当配角,可又不好当面驳人家的面子,只好指着在座的杨小楼说,只要杨老板同意来个马谡,我这里没问题。其实,余叔岩是故意借杨小楼之口来拒绝。谁知,杨小楼虽是武生,却很愿意唱文角,这马谡虽然是个架子花(副净,又称架子花脸,以工架念白做功、造型表演为主),可不折不扣是个文派人物,在张伯驹朋友的怂恿下,他居然答应了。这下,余叔岩就无法推托了,只得答应出场。

这出《空城计》中,张伯驹饰主角诸葛亮,配角是一色的大腕儿,余叔岩饰王平、杨小楼饰马谡、王凤卿饰赵云、程继先饰马岱、陈香雪饰司马懿、杨宝森饰张郃。这些人都是戏剧界出类拔萃的人物,而同在一台同在一戏内充配角,真可算是票友界中的豪举,史无前例。

内行人都知道张伯驹嗓音欠佳,不过大家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这些名重一时的名角硬配上面。因为他是寿星,一出场,大家也是有意逢迎,鼓起掌来。余叔岩、杨小楼、王凤卿、程继先四人在“起霸”的一场中也是各逞其能、互不相让、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空城计》圆满唱完,这出空前绝后的大场面戏,使张伯驹驰名全国,出了“票戏天下第一”的风头。张伯驹也说,这场演出“一时轰动九城,传为美谈,与名伶同台,一般人固不敢当,而我自知不如,却胆大超人,故友人章士钊曾与我开玩笑,作打油曰:坐在头排看空城,不知守城是何人……”继而,演出的剧照、消息、评论遍载北平、天津、上海等地的戏剧画报。对这次轰动京城的演出,张伯驹在《红毹纪梦诗注》中写了一首诗:

羽扇纶巾饰卧龙,

帐前四将镇威风。

惊人一曲空城计,

直到高天尺五峰。

1952年,张伯驹出演《阳平关》,饰演黄忠。1963年在长春出演《游龙戏凤》,饰演正德帝。1980年时,张伯驹已年逾八十,仍出演《打渔杀家》,饰萧恩,其扮相之利落矫健,仍不逊当年。

张伯驹的戏剧实践,虽是票友身份,但仍然是有很大意义的。因为中国戏剧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一代又一代的演员言传身教,张伯驹学得了余叔岩许多不轻易授人的舞台艺术,又毫无保留地将这些艺术传授给青年演员,这样对于京剧舞台艺术的传承,特别是对余派艺术的传承,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他写的《红毹纪梦诗注》,对诸多京剧戏目的身段、唱法,都有详细的记录和说明,是京剧艺术的宝贵资料。②8

2023-03-09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195789.html 1 一出《空城计》成就了票友张伯驹的高光时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