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07日
第A05版:文化周口·聚焦 PDF版

好好治治“忙碌症”

李伟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说:“少则得,多则惑。”意思是:少取便会获得,贪多则会迷惑。这是老子的辩证思想。我的理解是,人的欲望越小、索取的越少,内心就会越平静、越充盈,从而获得更多精神上的满足;而欲望越大、索取的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发现自己失去的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困惑,不知道自己穷极一生到底追求的是什么。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名声与生命相比,哪一样更重要?生命与财富相比,哪一样更重要?拥有名利与失去生命相比,哪一个更有害?扪心自问,人人都会有明确的答案,但似乎大多不懂“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圣人之言,谆谆在耳,就差我们细细品味了。

最近读到清华大学教授宁向东的一篇文章——《整个社会陷入了一场“忙碌症”》,颇有感触。

什么是“忙碌症”?简而言之,就是以获取名利为最终目的,天天主动或被动地忙于上班、忙于应酬,忙于挣钱、忙于晋升,匆忙而浮躁,无暇沉淀身心、亲近自然、思考人生,像机器一样麻木运转,永远都停不下来,呈现一种病态。宁教授在文中说,这种病态在个人身上的共同体现就是:在我们的观念深处,不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允许低效率行为的存在,否则就会内在产生焦虑,不由自主地想发飙。

很显然,这种“忙碌症”于己不利,天天忙忙碌碌辛苦疲累不说,心情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久而久之,健康状况必然下滑,抑郁的几率也会大幅增加。同时于人不利,作为“忙碌症”患者的手下,难免天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压力山大,时时都有逃离心态;作为患者家人,也只能看其脸色过日子,努力去适应去讨好,要陪伴更是奢望。对社会而言,整个陷入一场“忙碌症”,生活节奏在功利的裹挟下越来越快,和谐与美好就无从谈起了。

所以,这的确是病,而且很严重,必须得好好治。

首先来治“我要忙”。《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说:“少则得,多则惑。”意思是:少取便会获得,贪多则会迷惑。这是老子的辩证思想。我的理解是,人的欲望越小、索取的越少,内心就会越平静、越充盈,从而获得更多精神上的满足;而欲望越大、索取的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发现自己失去的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困惑,不知道自己穷极一生到底追求的是什么。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名声与生命相比,哪一样更重要?生命与财富相比,哪一样更重要?拥有名利与失去生命相比,哪一个更有害?扪心自问,人人都会有明确的答案,但似乎大多不懂“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圣人之言,谆谆在耳,就差我们细细品味了。

然后来治“要我忙”。和上述的主动型“忙碌症”不同,这是被动型。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想忙、不想加班,却不得不忙、不得不加班。你不忙不加班,业绩就上不去、工资就拿不高、晋升就没希望,甚至有被淘汰的风险。

事实上,这种被动的忙碌是盲目的,和主动的、为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的敬业之忙有天壤之别。治疗这种类型的“忙碌症”得从两方面下手,一是靠社会的力量。让下班时间真正下班、法定节假日不再只是“法定”,少一点形式主义,多一点务实关怀,让盲目忙碌的人们有充足的时间静心、思考、提升,找准工作的动力、人生的方向。很显然,在忙碌的日常里停下脚步、享受美好,给爱好一点空间、给思考一点时间,换来的必定是下一次的轻装上阵、热情出发。这样对员工、对单位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

第二还是要靠自己。说来说去,作为一种病态,“忙碌症”就是浮躁的表现,个体的症状其实就是社会的映射。功利思想在整个社会的泛滥让身处其中的我们很难不被左右,却也给我们提出了“如何做自己”的挑战。

如何做自己?笔者以为首先要学会抽身。如圣人之言般,不过多被欲望奴役、被名利熏心,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应该追求的,于人于己都有利而无害的,抽身于不良社会环境之外。

做自己,还要养成“洁癖”。不耽于交际应酬、觥筹交错,更耻于纸醉金迷、声色犬马。闲暇时就读读书、听听音乐,修身修心,培养高雅志趣,形成高洁品性。

做自己,更要提高效率。大踏步向前发展的社会里,时间是稀缺的,所以一定要提高工作效率,这样才能做到“要干干个踏实,要玩玩个痛快”,给“做自己”留出充裕的时间。工作时全身心投入、追求高速高效,休息时全身心放松、安放从容缓慢。这样才能实现工作和休息的平衡、事业和人生的自洽。

人人都能“做自己”,“忙碌症”应该也就消亡了。①8

2023-12-07 李伟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19964.html 1 好好治治“忙碌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