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1日
第A07版:文化周口·书香 PDF版

智慧的彼岸

——老子《道德经》解读

(接上期)

◇张君民

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天地万物都有生成的根源,那就是“道”,也可称为“一”。天得“一”而清明,地得“一”而宁静,神得“一”而灵妙,谷得“一”而充盈,万物得“一”而生长,侯王得“一”而使天下安定。推而言之:天不清明就会崩裂,地不宁静就会坍塌,神不灵妙就会消失,谷不充盈就会干枯,万物不生长就会绝灭,侯王不使天下安定,王朝就会被颠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侯王自称孤、寡、不穀,不就是以卑微为出发点吗?所以至高的荣誉无须夸耀。有道者不要求像尊贵的美玉,而追求像石头一样坚韧质朴。

【解读】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淮南子·诠言》曰:“一也者,万物之本也。”在《道德经》中,“一”和“道”一样,被赋予万物之母的意义。“一”就是“道”,“道”就是“一”,“一”既是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中的“一”,又是第二十二章“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中的“一”。

本章用非常简洁优美的排比句,一正一反地说明得道与失道两种不同的结局。它告诫我们:没有道,万物难以生长,天地不会安宁,神灵也会消失。没有道,国家也会灭亡。因此,统治者必须持守大道,国家才能永远太平。

如何才能持守大道而不偏离呢?老子告诉我们:要“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想高高在上,必须要有扎实的根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摔跟头是迟早的事。统治者想要自己的基业长盛不衰,就应该充分认识到“下”和“贱”才是自己真正的根基。这是一种朴素的民本思想。

以民为本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就出现的有重要价值的思想。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建立了国家,统治者如何处理与民众的关系,就成为一个核心问题。不管是道家还是儒家、法家,都提出了许多蕴含民本思想的观点,几乎成为百家争鸣时期的一个时代潮流。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主张,要求统治者广施恩泽而让百姓安居乐业。

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告诫统治者要处处为民着想,忧民之忧、乐民之乐,把民本思想升华到政治道德的境界。

《荀子·王制》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统治者像一只大船,而广大的民众犹如河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唐太宗就是历史上的明君,深谙“民重君轻”之道。唐朝是在隋朝灭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唐太宗目睹并亲历了隋朝灭亡的全过程,感受到了农民起义的强大威慑力,因此,他执政之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善于纳谏,体恤民瘼,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历史伟业。有一次,他与诤臣魏征讨论治国之道,唐太宗问魏征:隋朝为什么那么快就灭亡了?魏征回答:因为失去了民心。又问:皇帝与百姓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魏征回答:皇帝就像一只大船,天下的百姓就像汪洋大海,有水,船才能乘风破浪。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能拥戴皇帝,也同样可以将其推翻。

历代先贤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极其伟大的,强调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人民的力量是最伟大的,尊重民情民愿、执政为民,才是基业永固的根本。

当然,为人处世也是一样,人不能一直保持外表光鲜、事事顺畅,不能强硬,还是保持质朴、平常、守柔一些好。真正得道的人最懂得抱残守缺、收敛锐气,懂得事事从“一”做起。

(未完待续)

2023-12-21 ——老子《道德经》解读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21151.html 1 智慧的彼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