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5日
第A05版:文化周口·聚焦 PDF版

“知行合一”还需“事上磨练”(社会现象·圣哲观)

王明重

◎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从而将“充分掌握理论后再去实践”的普遍认知,升级为“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将原先认知的“知”“行”归并到“行”的概念之下,彻底堵住了拖延行动甚至不愿意行动的借口。

◎《传习录》记载,王阳明的弟子陈九川学识渊博,做事却十分慌乱,为此深感困惑,便请教王阳明,王阳明答道:“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无论学到了多少,都应像曾国藩一样“躬身入局”,在“事上磨练”,既是修行,更是修心。《论语》有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特别是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一场直播就能收入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浮躁的氛围似乎正在影响着每个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很有必要重读心学经典《传习录》,重新认识阳明心学,特别是“知行合一”思想,从儒家思想中找到调节社会节奏的有效方式。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重要内涵,我们日常理解的“知行合一”与阳明心学中的“知行合一”不完全是一个概念。我们日常理解的“知行合一”是知道了某一个道理然后去实践,这种理解有一个“知”先“行”后的顺序,暗含了“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朴素道理。但是这种理解和阳明心学理论体系中“知行合一”的本义“知行本是一体”有较大差距。

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从而将“充分掌握理论后再去实践”的普遍认知,升级为“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将原先认知的“知”“行”归并到“行”的概念之下,彻底堵住了拖延行动甚至不愿意行动的借口。通过思维方式的改变,进而影响整个社会风气,这便是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基本内涵和社会价值。

《传习录》记载,王阳明的弟子陈九川学识渊博,做事却十分慌乱,为此深感困惑,便请教王阳明。王阳明答道:“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无论学到了多少,都应像曾国藩一样“躬身入局”,在“事上磨练”,既是修行,更是修心。《论语》有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以及表达个人观点的平台和渠道,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想法发表出来,而受众却是不确定的。网络信息真假难辨,我们有可能被误导,一时冲动,妄下论断。我们应该谨言慎行,“讷于言”,切忌夸夸其谈,始终保持言行一致,在“事上磨练”,而不是纸上谈兵。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睁眼看世界,而不是封闭在自我营造的小天地里,这是作为一个现代人应该有的视野和心胸。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每个人都能第一时间获得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即时信息,也能看到各种价值倾向的点评,这在无形中让我们有了思想的碰撞。但正是各类热点,在消耗分散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让我们在闲暇之余有了更多的“谈资”、更多的“话语”,我们常常陷于各种话题之中,常发“惊人之语”,也常有“真知灼见”,而往往忽略了我们身边的现实,在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如何提升生活质量、如何丰富精神世界等现实话题上,讳莫如深,甚至避而不谈,仿佛是“他人之事”“身外之物”。这种思想上的跑偏,让自己“置身事外”,慢慢便被动地成为了“躺平者”。

“经世致用”是传统儒学的重要主张,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历朝历代的士大夫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时至今日,这一思想仍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王阳明正式提出“知行合一”思想后,更加突出了在“致用”上下功夫,鼓励人们多在“事上磨练”,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应立足现实,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说,“知行合一”解决的是方法论问题,而“事上磨练”解决的则是做事的态度问题。因此,“知行合一”还需“事上磨练”的加持,方能更好地立足现实、活在当下,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果断的行动做好每一件事。

无论是王阳明的“事上磨练”,还是曾国藩的“躬身入局”,先贤们都在告诫我们,不做旁观者,不做妄议者,找到生活和工作的价值与意义,以一颗诚明之心,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尽心尽力办好利民之事,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尽绵薄之力。

2024-01-25 王明重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25249.html 1 “知行合一”还需“事上磨练”(社会现象·圣哲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