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7日
第04版:周口红色记忆 PDF版

唐克威:人民心中的丰碑(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周口红色记忆)

唐克威画像(资料图片)。

□记者 王锦春 王吉城 通讯员 轩人杰

唐克威,1943年2月1日牺牲,时任中共水东地委书记兼水东独立团政委。

他是抗战中我党在水东地区牺牲的职务最高的领导干部之一。

他来水东20多天就壮烈殉国。

为什么村民伸出大拇指称赞他是真正的英雄?

为什么村民为他守墓,过节把他“请”回家,为他立牌位,向他叩拜?

为什么他牺牲后,设立“克威县”?

为什么他女儿最大的心愿是“想知道爸爸的模样”?

为什么他牺牲在太康县、葬于太康县,后来又迁葬杞县?

……

一串串问号的背后,是革命英烈一个个感人的红色故事。3年来,记者多次深入唐克威战斗、工作过的太康县、杞县,采访党史专家、知情人,翻开催人泪下的一幕幕……

“当年唐克威烈士的守墓人就是俺爷爷……”64岁的太康县郑寨村村民郑鸿福说。

“唐克威才是真正的英雄……”86岁的郑寨村村民郑本然说。

“唐克威为水东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杞县县委原党史办主任孙继书说。

步履坚定、血染征程……唐克威的足迹越来越清晰。

抗日先锋 奔赴延安

唐克威,原名徐德乾,1913年6月出生于湖北省枣阳县罗岗乡徐桥村。1934年夏,考入北平大学经济系(法商学院)。1935年10月入党,被推选为北平大学法商学院学生会会长、北平学联秘书长。

“一二·九”运动中,唐克威是积极分子,率领学生上街游行、演讲,高呼抗战口号……虽然因积极宣传抗日坐过牢,但是他并没有屈服。1937年2月,在党领导下,北平成立“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唐克威就是该联合会党团组织中的领导成员之一。

七七事变后,唐克威根据党的指示,组织北平的学生南下进行抗日斗争,负责流亡学生的接待、转运、疏散工作,并任学生南下宣传团团长。

1937年冬,在党领导下,全国各地抗日救亡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组织北平等地的学生转运工作结束后,唐克威经山西临汾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延安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给唐克威留下深刻印象。他积极投身于这场伟大的运动中,凭借出色的才能进入中央党校学习,毕业后到中央组织部工作。

雪中除夕 一碗热汤

“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要到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去!”1938年6月,唐克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请求到华北敌后抗日最前线工作,被组织上任命为一所党校的负责人。为了工作需要,他将自己的姓名徐德乾改为唐克威。

这年冬天,敌人“扫荡”频繁,唐克威所在的党校不断转移。

除夕之夜,寒风刺骨,天上大雪纷飞,地上冰雪没膝。唐克威率部雪中行军几十里,来到一个村子。村里过年的鞭炮声响个不停。为了不影响老乡过年,部队在村里的背风处就地休息。唐克威想办法把伤病员安排到老乡家的草棚里,几位女战士坐在老乡家的门洞里。八路军的这支队伍,漫天大雪中在老乡家的外面整整守了一夜,迎来了新年。

大年初一早晨,老乡推开房门,看到战士,很是吃惊,热情地邀请他们进家吃饺子。战士们都知道,老乡能吃上一顿饺子非常不容易,只同意一人喝几口饺子汤暖暖身子。唐克威端了一碗饺子汤,一口没有舍得喝,直接送给了一个伤员。

战斗婚礼 革命佳话

革命者以四海为家。1938年12月,组织上派唐克威到条件更艰苦的河南濮阳一带工作。

怀揣着青春梦想,唐克威来到河南,先后担任中共豫北地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兼八路军东进纵队驻濮阳办事处主任、冀鲁豫区五地委副书记。

唐克威聪明好学、性格开朗,很受大家喜欢。这期间,他收获了甜蜜的爱情,女方是一同出生入死的战友李毅。

1939年春天的一个晚上,经上级批准,组织上在驻地为唐克威和李毅举行简单的婚礼。十几个人参加的婚礼仪式上,大家喝碗茶水、吸口土烟,以示庆贺。主婚人简单地讲了几句话:“祝新郎、新娘互敬互爱、白头到老……”话音未落,警卫员来报告,发现敌情。婚礼现场瞬间变为战斗指挥部,主持人命令大家各负其责、分散行动。

新郎、新娘二话没说,深情地对看了一眼,匆匆分手。新婚仪式竟成出征仪式,直到八九天后,两人才再见面。唐克威对李毅说:“我们的婚礼是特殊的婚礼、战斗的婚礼,千万不能忘记。”

忍痛割爱 泪别女儿

1942年,组织上调唐克威任冀鲁豫区八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

戎马倥偬,唐克威夫妻聚少离多,没时间照顾女儿。女儿出生不到20天,他们就忍痛割爱,将其寄养在老乡家中。

夫妻俩深感对女儿照顾不周,很自责。唐克威调动工作前,和妻子决定去看看女儿。

这时,女儿已经2岁。好长时间未见,女儿会是什么模样?来到老乡家,他们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女儿。女儿和老乡家的孩子吃的一样,瘦得皮包骨头,看了叫人心酸。慈祥的母亲心疼得掉下眼泪,坚强的父亲硬是把泪水咽进肚里。

唐克威拿出怀表,逗女儿玩。女儿被逗得呵呵直笑,唐克威也高兴得像个孩子。

幸福时刻如此短暂。夫妻俩陪女儿玩了一会儿,最终还是狠心地抛下了她。

2岁的女儿追到村头,用稚嫩的童音哭喊着:“爸爸妈妈……”不忍回望女儿的模样,不敢听女儿的哭声,夫妻俩大步向前,泪洒返程路。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做父母的不疼爱儿女?革命者,为让更多孩子享受到父母之爱,他们无怨无悔地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开荒干部” 挺进水东

在冀鲁豫区工作的几年间,唐克威善于克服困难,善于打开新局面,深受群众称赞,被誉为“开荒干部”。

1942年12月底,唐克威受命于危难之际,被派到水东来“开荒”。临行前,他对妻子和女儿说:“等到麦苗长高时,我就派人来接你们……”哪里料到,这是他与妻女的最后一面。

水东,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区域名称。1938年6月初,蒋介石下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造成黄河泛滥改道,给豫皖苏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以新黄河为界,有了河东、河西之分。新黄河以东黄河泛滥区,共产党称之为“水东”。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八路军和抗战群众将这块共同开辟的抗日根据地称为水东抗日根据地,区域大致以睢(县)杞(县)太(康)为中心,逐渐发展为辖太康、西华、淮阳、开封、杞县、通许、商丘、睢县等十余县的大部或部分地区。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损失严重。危急情况下,豫皖苏区党政机关随主力转移到津浦路东,水东抗日根据地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水东地区抗日军民一边坚持抗战,一边积极寻找上级党组织,几经周折联系上冀鲁豫区党委、军区。

不久,中央决定,水东地区可归冀鲁豫区领导。1941年12月,水东地区由冀鲁豫区代管,1942年12月正式划归冀鲁豫区建制。冀鲁豫区党委和军区决定,派唐克威任水东地委书记兼水东独立团政委。

水东地区斗争形势严峻、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在唐克威到来之前,这里已先后有沈东平、马庆华、韩达生3位特(地)委书记牺牲。党派唐克威到水东,希望他能扭转被动局势,打开斗争新局面。

党叫干啥就干啥。唐克威毅然奉命向水东进发,甘洒热血写春秋。

白水面条 孝敬老人

1943年1月7日晨,唐克威率领几十名八路军干部、战士,经一夜急行军到达水东地区的一个小村庄。

稀薄晨雾中,隐约可见沙丘纵横、房舍坍塌。

这时,唐克威忍着脚伤、疾病,和指战员们已徒步行军多日,十分疲劳。

把大家安顿好后,按照惯例,当地党政军负责同志为迎接新任地委书记、独立团政委,要请大家吃顿好饭,也就是“请客”表示欢迎。

“请什么客呀!今年不是大灾之年吗?”唐克威截住大家的话头说。

“很简单,就是请大家吃碗面条。”

唐克威听说只是吃碗面条就点头同意了。当地负责同志想尽办法,为大家做了一顿没有菜、没有油,甚至缺少盐的白水面条。

部队开始吃饭了。这时,数十名群众陆续走进了大院。为欢迎自己的队伍,他们从家里端来刚做好的饭。

唐克威迎上去,看到这些送饭的男女老少个个面黄肌瘦,碗里盛放的是糠窝窝、红薯叶稀汤、清水煮胡萝卜……而这些,还是老乡们饿着肚子省下来的。

唐克威鼻子一酸,眼睛湿润了。他紧紧拉住一位老大爷的手,哽咽着说:“大伯,你们这么困难还给我们送饭,太麻烦您啦……”

唐克威说罢,将自己那碗白水面条送到老人手中,接过老人那碗清水煮红薯叶汤一口气喝下去。老人端着那碗白水面条,失声痛哭……

唐克威劝慰说:“老人家,我们到这里,就是水东人民的儿子,孝敬老人是应该的!”

重要会议 扭转局面

如今,杞县谷熟岗村谷熟岗小学原址已是村委的一处办公用地。记者来到这里采访,一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院内的一块石碑。石碑由中共杞县县委、杞县人民政府2016年12月敬立,上书:水东抗日根据地“列宁格勒”旧址。

谷熟岗小学原址院子不大、屋子破旧,但水东地委几次重要会议曾在此召开,小院因此与众不同。

“唐克威抵达谷熟岗村后,与水东地委各机关会合,驻扎于此……”当地村委会负责人介绍。

1943年1月中旬,唐克威在谷熟岗村召开水东地委扩大会议,传达了上级党委的指示,贯彻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精神,统一认识、布置任务,稳定了形势。大家坚定了坚持水东地区抗日斗争的信心和决心。

唐克威主持召开的谷熟岗会议非常重要,它使水东抗日根据地各项工作都出现新的转机,对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为快速熟悉当地情况,唐克威上任后,化装成普通百姓深入太康、杞县等地了解群众疾苦、宣讲革命道理。

铁底河畔 为国尽忠

水东地区是一片演绎英雄传奇的红色土地。

1943年1月底的一天,部队得到情报,日寇近期将对根据地“扫荡”。为适应斗争形势,唐克威决定分散活动,他带一部分人宿营在太康和杞县交界处。

2月1日凌晨,唐克威率部来到太康龙曲郑寨村北部的杞县常营村。8时许,日寇有汽车队向常营村驶来。实际上,日寇早已注意到水东地委召开的谷熟岗会议,开始采取“扫荡”行动。

唐克威当即决定转移。10时许,日寇一辆武装侦察汽车首先抵达常营村西头,战斗很快打响。

日寇数百人乘20多辆汽车对唐克威率领的部队进行包围。当时,唐克威脚部旧伤未愈,行动不便,只得骑马指挥战斗。由于敌众我寡,部队难以组织有效抵抗,不久被打散。

唐克威催马南撤,敌人尾追不舍。12时许,唐克威骑马撤至郑寨村南的铁底河北岸。他本想骑马跨过河,摆脱日寇汽车队的追击。当他跃马过河时,马失前蹄,不幸坠入河中。

“捉活的,捉活的!”在敌人一片叫喊声中,唐克威一边还击,一边撕毁文件。当只剩最后一颗子弹时,他宁死不当俘虏,选择自尽,为国尽忠。

年仅30岁的青春之花,凋零在铁底河畔。

唐克威倒下了,但一座抗战丰碑树立起来。

克威牺牲 设县纪念

唐克威牺牲,军民大恸。当时部队、机关分散活动,很难聚拢在一起。尽管如此,水东地委还是在太康县境内的李寨举行追悼会,找到群众掩埋烈士的地方后,为唐克威换木棺安葬。

唐克威到水东的时间很短,但他以出众的才华、坚定的意志,以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为水东地区抗日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后人的尊重。

1944年,水东地委报请上级批准,将杞县北部与陈留、兰封、民权等几个县的接合部根据地,命名为“克威县”,并召开大会宣布建立“克威县抗日民主政府”,号召根据地军民向唐克威学习,完成他未竟的事业(1948年10月,克威县建制撤销,县内各地归回原建制)。

唐克威的战友杨得志在回忆中写下对唐克威的思念:“1943年1月,我们找他来开会。会刚开一半,得到敌人要大‘扫荡’的情报,他又急急赶了回去。谁知这一去再也见不到这位坚定、无畏又十分乐观的好同志了……他牺牲那天,风雪交加,漫天的飞雪像是把人们的心搅碎了似的。我一闭上眼睛,唐克威的形象就出现在我面前。”

村民守墓 多年相伴

“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

唐克威牺牲时,郑寨村许多村民都看到了。

郑广安,郑寨村村民,平时思想进步。那天,他和一些村民站在寨墙上看到一群日本兵追杀一名八路军,目睹了整个战斗过程。

“我小时候就听奶奶讲过这件事。当年,我爷爷郑广安来到唐克威牺牲的地方,也不知道他是谁,就回家和我奶奶商议埋葬一事。爷爷、奶奶虽然穷,但通情达理,懂得共产党对老百姓好。爷爷拿着一张圈床席、一条棉被,来到铁底河坡,就地埋葬了唐书记……”2024年1月24日,64岁的村民郑鸿福动情地告诉记者。

一张圈床席、一条棉被,在当时是郑广安家中比较值钱的家当了。

从此,郑广安常年为唐克威守墓,定期清除墓上的杂草;雨水冲走墓上的土,他便去添土;教育小孩子不要到墓周围玩耍,以免惊动英雄……

每到中秋节,郑广安到唐克威墓前,“请”他回家团圆、吃月饼。

每年除夕,他“请”唐克威回家过年,将唐克威的牌位和自家亲人的牌位摆放在一起,供奉大馍、饺子、酒、菜,和家人一起叩拜。

唐克威烈士,若有在天之灵,当会欣慰吧!

时光匆匆。1959年,郑广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向儿子交代后事——一定要记住唐克威的好。

郑广安去世后,他的儿子继续为烈士守墓……如今,郑广安的孙子郑鸿福经常向大家讲述唐克威的红色故事。

从郑广安,到他的儿子、孙子,三代普通农民,80多年来将一个素不相识的他乡烈士,尊为自家的长者、亲人。这种崇尚英雄的民间表达,生动诠释了人民群众感党恩的朴素情感,成为后人读懂中国革命苦难辉煌的精神密码。

上世纪80年代,太康县政府为去世多年的郑广安补发奖状,表彰他“敬仰烈士、风格高尚”。

这张早已不见踪影的奖状,今天依然高悬在郑家后人的心头,成为一枚永远不会消失的勋章,也成为郑寨村民的自豪与骄傲。

父亲模样 女儿常念

“啊,摇篮。我是多么希望能在父母的摇篮中度过美好的童年……”然而,唐克威的女儿硝河没有这么幸运,这是她永远实现不了的奢望。

出生不到20天,硝河就被父亲寄养在老乡家。在她3岁时,父亲又永远地离开了她。

硝河,是父亲给她起的名字。这个名字寄托了唐克威对女儿深沉的爱和殷切的期望。

“1940年,我出生在河南濮阳硝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庄。当时,日寇非常猖狂。老百姓被日寇整村地屠杀、活埋,真是白骨成山、血流成河。抗日将士前仆后继、英勇奋战,鲜血染红了祖国的山河大地,也染红了村前的硝河水。为此,父亲为我起名硝河,希望我不要忘记祖国被践踏、民族被蹂躏的年代,不要忘记被鲜血染红的硝河水。”硝河在怀念父亲的文章中,揭开了自己名字的由来。

被寄养时,硝河还面临着被追杀的危险。为躲避日寇的搜查,老乡就把硝河藏在挖空的墓穴里。墓穴里阴暗潮湿,硝河因此长了一头黄水疮,成年以后还留有疤痕。

唐克威牺牲后,妻子李毅带着3岁的硝河一步一步奔到延安。在这里,李毅进入“抗大”学习,硝河被送进中央保育院。从小,硝河就在心中埋下爱与恨的种子——爱那值得自豪的父亲,恨那使她失去父亲的日寇。

随着年龄增长,硝河越来越想念父亲,一直想知道父亲的模样。她给父亲写了一封永远寄不出去的信:“爸爸,您怎么连一张照片也不给女儿留下啊?要是有您的照片,我一定把它贴在日记本的第一页,天天能看到您,天天陪您说话……”

女儿对父亲深深的思念,终于抑制不住爆发了。她躲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大声喊着:“爸爸、爸爸,您在哪里啊!您牺牲得那么早,女儿我不知道您的模样,能到您的墓上看一眼也行啊……”

上世纪80年代,杞县党史部门的同志一路寻访,找到了唐克威的爱人与女儿,还带来一个准确消息,唐克威牺牲后,安葬在太康龙曲郑寨村铁底河畔。几十年来,群众一直没有忘记他。每年清明节,当地政府和群众都去给他上坟扫墓。

硝河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她带领家人来到父亲唐克威战斗过的太康县、杞县等水东老区。

1983年2月1日,恰逢唐克威牺牲40周年纪念日,漫天飞雪,硝河和家人泪洒铁底河畔。来到父亲的墓前,她长跪不起,轻抚墓碑,进行一场期待已久的父女“对话”。她依稀听到父亲对女儿的期盼,激动地回应道: “爸爸,40多年了,我终于见到您了……”

硝河来到郑寨村,村民们像迎接亲人一样,围着硝河问长问短,争相讲述唐克威的故事。硝河再次涕泪不止,感谢父老乡亲对唐克威的惦念。她特意来到守墓人郑广安家里,向郑家人深深鞠躬,感谢他们对唐克威的“照顾”。

后来,硝河请人比照自己的模样,为父亲唐克威画了一幅肖像。她了却一桩心愿,可以天天“看到”父亲了。

硝河心中终于有了父亲清晰的“模样”:“爸爸永远是年轻的,威武又慈祥。他为了大家,舍弃了小家。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红色记忆里……”

两次迁葬 处处青山

“唐克威的故事从小我就听说过。我们郑寨村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谁英雄、谁好汉,与唐克威比比看。人家才是真正的英雄。”郑寨村86岁的村民郑本然对记者说。

郑寨有幸埋忠骨,精神自有传承人。在郑寨村,唐克威的故事早已生根发芽。

铁底河水蜿蜒东逝,说不尽思念;青青麦苗风中摇曳,道不完哀怨。来到郑寨村铁底河南岸,记者看到唐克威烈士纪念碑伫立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

说起那段历史,郑寨村党支部书记郑士强指着纪念碑说:“唐克威牺牲后葬在铁底河南坡。上世纪60年代,整治铁底河时,太康县政府将烈士迁葬至铁底河南岸,1982年3月1日又在此立碑纪念。”

遗憾的是,纪念碑所在位置已无坟头——唐克威烈士已于1987年迁葬至杞县水东烈士陵园。

如今,太康县烈士陵园为唐克威立有纪念碑亭。郑寨村也准备在村里修建唐克威烈士纪念碑亭等。

当年,为什么要将唐克威烈士从太康迁葬杞县呢?杞县县委原党史办主任孙继书给出了答案。

唐克威烈士牺牲后,一直葬在太康县。1987年,杞县县委、县政府报请上级批准,在县城西关新建水东烈士陵园。1987年9月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42周年之际,唐克威烈士迁葬至新的水东烈士陵园。

水东地委书记牺牲后葬于水东烈士陵园也在情理之中。但是,英雄要迁葬他乡,太康郑寨村一带群众开始有些不理解。最终,当地人民还是怀着无限尊敬之情,以最高礼仪为烈士送行。

英雄儿女浩气长存。2014年,唐克威入选全国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水东烈士陵园内,高耸入云的水东革命烈士纪念碑旁,建有一座高近4米、金黄色琉璃瓦覆顶、斗拱红柱支撑的唐克威烈士纪念碑亭。纪念碑亭里的石碑上刻有杨得志等老同志的题词。不远处的苍松翠柏间,就是唐克威烈士墓。

青山无语,红旗猎猎。为夺取抗战胜利,水东人民坚持抗战红旗不倒,付出了巨大牺牲,先后有沈东平、马庆华、韩达生、唐克威4位特(地)委书记和5266名指战员牺牲。他们用生命和忠诚,树起了中国抗战史上不朽的丰碑。②22

2024-02-27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27842.html 1 唐克威:人民心中的丰碑(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周口红色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