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1日
第06版:文化周口·历史 PDF版

故事里的事

——也说周口三川十馆

“三川十馆·春会”。梁照曾 摄 (资料图)

童建军

甲辰龙年的春节,一场盛大的“三川十馆·春会”使周口成了引人注目的焦点,喜气洋洋的人们逛大集、看大戏、品美食、赏美景,于乐游乐享中感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更新的变化,也对周口三川十馆的历史由来更多了一层深入的探寻。

提起周口,人们习惯性地说周口自古三川交汇,然而细究起来,这其中是有一些历史变化的,也有一些新的学术认知。比如一些学者考证认为,周口沙颍水系的形成实则是元朝时期截汝入颍的结果。而周口贾鲁河原非贾鲁所开,起初是元末自通许分派“一支自陈州商水入南顿,合颍水(注:指南顿谷河)”的泛道,俗称“小黄河”,历经冲决、南徙、另疏新河, 至明弘治年间大致形成接近于今周口贾鲁河的走向。

再说周家口的水运。明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肇建北京,因京杭大运河会通河段淤塞而开辟中原运道,大批粮食和军国物资从淮安起运,经淮河到沙颍河,在陈州西南颍歧口(今周口市川汇区李埠口高山顶)一带,经过俗称“大黄河”的一条黄河泛道北上转输北京。九年以后,会通河段畅通,漕运主道回归京杭大运河。明成化时,陈州“大黄河”已经淤为平地,故弘治以后“小黄河”(贾鲁河)的贯通,加上商业贸易的需要,使陈州境内的水运中心渐趋转移到沙颍河与贾鲁河交汇一带,直接促成了周家口的兴起。有周姓人家在贾鲁河、沙颍河交汇处的南岸(冲今周口老街北口处)开辟渡口,称周家渡口,周口因此而得名。目前可以查到的关于周家口的记载,最早见于明隆庆时期安徽商人黄汴所著的商书《天下水陆路程》(又名《一统路程图记》),其中有三条路引提到周家口(其中一条写作周家店)。

水运的发展带来了商贸经济的繁荣和集镇规模的扩大,至清朝中期臻于鼎盛。商业的繁荣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并且形成了经营货场和生产品种分行就市的局面,大小街巷纵横,不少以行业命名(这一点,在乾隆五十九年的《周口河北脚行送钱成规碑记》里可以得到印证)。因缘际会,在周家口往来云集和定居的山西、陕西、安徽、福建、江西等省,以及省内焦作(时称怀庆府)等地的商贾商帮分别募捐,兴建南岸山陕会馆、北岸山陕会馆、江南会馆、两湖会馆、福建会馆、江西会馆、覃怀会馆(怀庆商人所建,曾国藩剿捻时在此驻扎)、陆陈会馆、油业会馆、糖业会馆等同乡会馆和行业会馆。一时间周家口商号林林总总、会馆比肩争雄、商业规模宏大,十大会馆之说概由此而来。

对于今天川汇区的老门老户来说,如果问及其来处,自然会说“俺家是周口嘞”。但是如果更早追溯其原乡,答案可能就各有不同了。“我们家是我爷爷的爷爷那一辈从湖北孝感来到周口的,落户在打铜街,到我爷爷那时候还经常从周口西去漯河、东去界首,从事铜器打造和售卖。”聊起自己的出身,笔者的一位好友如是说,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周口移民城市历史的一个缩影。正如清道光二年《山陕会馆春秋阁院创修牌坊两廊看楼客庭工作等房铺砌甬路院落碑记》所云:“周家口盖中州一巨镇也,水陆交通,商贾竞集,五方之民,咸萃处焉。”因水而兴,因商而荣,四面八方的商贾移民“萃处”周口,尤以山西、湖北、安徽等地居多并逐渐形成有影响力的行业商帮,相关例子不胜枚举。在这种情况下,各个会馆也就应运而生了。

1986年的《周口文史资料》第三辑刊登过一篇彭大海先生的《周口会馆纪略》,这个可能是关于周口十大会馆最早的综合考述文章。之后,另一位文史专家王羡荣老师又结合自己的记忆,撰写了《周口十大会馆》一文,刊登于2004年《周口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关于十大会馆的由来、地理位置、建筑规模、建筑风格、历史沿革和历史掌故,彭大海先生、王羡荣老师等人的文章进行了较为全面、生动翔实的描述。再从老地图上看,沙南因为集中了油业会馆、南岸山陕会馆、陆陈会馆,民国七年的《商水县志》周家口图上标注了会馆街。民国二十二年《淮阳县志》周家口图上则明确标注有北岸山陕会馆、覃怀会馆、江西会馆、江南会馆、南岸山陕会馆、陆陈会馆、油业会馆等七大会馆(油业会馆、山陕会馆、陆陈会馆紧邻还有商务会和寨工局),另外还有禹王宫、天后宫,仅有糖业会馆(寿阳公所)不见标注。1950年的《周口市街详图》上仍见南关帝庙(南岸山陕会馆)、北关帝庙(北岸山陕会馆)、草关帝庙(曾经的江南会馆,含江南义地)、陆陈会馆、禹王宫(曾经的两湖会馆)、万寿宫(曾经的江西会馆)等。有意思的是,这些会馆原本都是庙馆合一的形制,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多变成了学校和工厂,比如油业会馆、南岸山陕会馆、陆陈会馆变成了长城完小、文化小学、周口八中等,天后宫(曾经的福建会馆)被河西的学校占用,糖业会馆变成了周口二中(据王羡荣老师文章,同彭大海先生所述位置似稍有出入,待进一步查证),江南会馆变成了周口市酒厂,覃怀会馆变成了周口市盘纸厂,江西会馆变成了周口市益民铁厂、周口市风机厂,两湖会馆曾作为小学,后变成了运输公司(一说公路局),目前仅存的河北关帝庙(北岸山陕会馆)历史上也曾被当过大卖场、面粉厂、议价公司和粮店等,历史的况味端的是一言难尽了。

综合考察会馆的历史,有学者研究指出,早期的会馆主要集中在京师。后来,由于明清时期商品交换和地区性商品交流活动的频繁增加、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以及明末清初时的战乱等社会综合原因引起大量的人口流动,各类会馆纷起频出、竞相争胜,越是交通便利、集市贸易发达的地区,会馆建立得也就越多,而且带动了一批手工业城市迅速崛起,成为商业大潮中的艳丽奇葩。但由于社会的变革,到了民国时期以后,原有经济模式中的行业垄断被打破,会馆为商务会、同业公会所取代,会馆建筑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消失,会馆建筑的功能也逐渐削弱直至退出历史舞台。结合周口三川十馆的历史看,这一论断是妥帖的、契合的。

“异日者,庙貌巍峨,规模宏竣,继继承承于勿替者,载入郡志,不且与羲陵厄台并传不朽哉!是为记。”这是清道光十八年《重修关帝庙记》里的结语,这通碑立在周口河北关帝庙的碑亭里。而今,周口三川汇聚,奔流向海,现代港航,风生水起。周口十大会馆虽然已成过往,但是依然折射着昔日周家口的辉煌,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在精心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全力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当下,我们有必要有理由把周口三川十馆的历史挖掘好、梳理好,在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基础上“扬弃”好、传承好,坚定文化自信,重铸周口辉煌。

2024-03-21 ——也说周口三川十馆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30612.html 1 故事里的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