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1日
第07版:文化周口·书香 PDF版

智慧的彼岸

——老子《道德经》解读

(接上期)

◇张君民

第五十二章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 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译文】

天地万物都有起始,这个起始是万物之源。知其根源,就能认识万物;认识万物,如果再谨守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不会有危险。堵塞欲望之口,关闭欲望之门,终身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开放欲望之口,就会增添纷扰,终身不得安宁。能从细微处觉察事理叫“明”,能持柔守弱叫“强”。用外在的智慧,复归内在的道,就不会身遭祸患。这就是遵循了大道。

【解读】

天地万物都有本源,这个本源就是道。在本章,老子巧妙形象地把道比作生养万物的母亲,将天下万物比作母亲的儿子,增强了我们对道的理解。他引导我们像赤子一样纯朴自然,顺应和持守大道,投入母亲的怀抱,从而“没身不殆”,终身安泰。

要持守大道,就必须“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关闭自己的欲望之门。欲望之门是什么呢?就是老子在第十二章中提出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中涉及的感官,这与佛教里的“五蕴”不谋而合,像《心经》中所说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当然,完全闭塞这些感官是不可能的,如何以有形的身体感官,达到物我皆忘的境界,才是关键所在。老子认为要控制这些私欲,不能使其泛滥,不能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从而忘记了根本,丢失了自我,致使每天为了名利纷扰不断,烦恼和痛苦没有尽头。我们仔细想一想,是不是自己也困扰其中。当了官嫌官小,有了钱嫌钱少,嫌老婆不漂亮了、孩子不聪明了、朋友不仗义了、亲戚不显贵了等等,都是因为我们无止境地开放欲望之门,才导致欲壑难填。

相反,如果我们回归初元本真,归于大道,“照见五蕴皆空”, 像《心经》里所说,“是故空中无色……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就会回归淳朴自然和虚无宁静的状态,从而让内心在宁静中产生定力和智慧。有了智慧,自然会看清楚万事万物,见微知著,明事理,行大道,坚守柔弱,深藏不露,活得简单而自在,不但会成事、易成事,还能永远太平。

法真(字高卿)是东汉后期的大儒,他百家通览、博古知今。他虽然出身官宦世家,学问深厚,却恬静寡欲,不愿参与政事。朝廷四次征召他做官,他都婉言拒绝,并隐居起来。

他的朋友郭正赞叹说:“法真这个人呢,可闻其大名,却难见其人。不愿出名,而名声老伴随着他;逃避功名,功名却老追着他跑。真可以为百世之师了。”

当时的朝廷,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党争不断。官员昨天是人上人,今天就是阶下囚,坐牢杀身的事时常发生。而法真却远离政治旋涡,视功名利禄为粪土,以八十九岁高龄善终。拥有大智大睿,隐逸立身,不也是一种成功吗?

(未完待续)

2024-04-11 ——老子《道德经》解读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34863.html 1 智慧的彼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