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第06版:文化周口·书画 PDF版

一瓢居书话

张华中

(接上期)

一九六

苍古与温婉,孰轻孰重?浑穆与雅巧,孰胜孰负?奇险与平正,孰是孰非?严密与疏秀,孰优孰劣?峻拔与逸丽,孰高孰下?丰腴与清寒,孰厚孰薄?整饬与萧散,孰取孰舍?刚健与婀娜,孰质孰妍?

若有与处,则处处可与,若与,与与皆和;若有比处,则无处可比,若比,比比皆非。

一九七

“鱼不可脱于渊”(老子语),法不可溺于技。有技未必有法,无法一定无技。

上法不法,是以有法;下法不失法,是以无法。

法无定法而无不法,技有常技而无不技。

技穷而后法,法变而技新。法隐无名,技显有迹。

法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老子语),法之宗奥,“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老子语)。

慧者若能守之,诸技将自化,“化而欲作”(老子语),吾将以无为摄之。无为摄于技,法将自定矣。

一九八

草书之韵在墨色。浓墨:浓不凝滞,丰腴厚重;淡墨:淡不浮薄,如云似岚;枯墨:枯若老藤,似断还连;干墨:干若秋风,润含春雨;破墨:血肉分明,气韵鲜活;渴墨:缕缕如丝,似有若无。能笔下如此者,已近大家之侧。

一九九

今之书坛,唯技是宠。规矩之繁,细节之微,至极矣。太细太精太臻,用之一字,皆能。而笼之全篇,不逮矣。

古典诗词讲究“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旨在说明:不于小技上用功,力求意境宏旷、深远而有韵味。

炫技而舍法,书之忌也。

古之善为法者,非以明技,将以朴之。书之难为,以其技多。故以技传书,书之殆;不以技传书,书之善。

何谓法?道也。大道至简,“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老子语)。

二

平素,求字索书者,以“上善若水”者居多。此句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字易写,若懂其含义则须众多之知识储备。

水能调五味,合五色,随方就圆。能“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答弟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此句告诫学习圣人之道的君子,要像河流一样,从“闻其道”之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

髯公亦有对水之心得:尔高,吾引退,勿没汝之优;尔低,吾充盈,勿露汝之缺;尔动,吾随行,勿弃汝之孤;尔静,吾笃守,勿扰汝之宁;尔热,吾沸腾,勿隔汝之情;尔冷,吾凝固,勿漠汝之寒。

如知水之奥,再写“上善若水”时,肯定“下笔如有神”了。

(未完待续)

2024-04-25 张华中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36622.html 1 一瓢居书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