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华志
本报讯 当明媚的阳光温柔地倾洒在周口关帝庙历史街区,这里浓浓的年味儿仍弥漫在每一个角落。2月10日,记者走进周口关帝庙历史街区内的周家口木版年画传承基地,探寻这一古老非遗的独特风采。
夏明月的工作室里,一幅幅精美的木版年画挂满墙壁,这些作品色彩鲜艳、线条细腻,每一幅都讲述着独特的故事,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回忆着儿时对木版年画的记忆;有充满好奇的孩子,眼睛里闪烁着对这门古老艺术的新奇与向往。大家带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之心,认真聆听夏明月的讲解。
周家口木版年画起源于明末清初,兴盛于清中晚期,寄托着人们对平安、健康、幸福生活的期盼,2015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夏明月自幼接受父亲的言传身教,对木版年画的设计、描图、雕版、着色、印刷以及切割、装裱都有着较高的技术水平,是周家口木版年画的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几名孩子围在夏明月身边,好奇地看着他手中的工具。夏明月说:“周家口木版年画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欢乐和谐等内容为主题,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参观者围在夏明月身边,仔细观察每一个动作,不时提出问题,夏明月都一一解答。
一位带着孩子来参观的家长感慨地说:“来这里参观,就是想让孩子感受一下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木版年画太美了,每一幅都有它的意义。”孩子们被色彩斑斓的画面所吸引,兴奋地指着一幅幅年画讨论着图案内容。
如今,在周口关帝庙民俗博物馆的挖掘和保护下,在众多木版年画爱好者的热情支持下,周家口木版年画这一古老的非遗技艺在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