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3日
第04版:视点 PDF版

“植”此青绿 绘就城市生态新图景

叶艳涛(左一)在查看无絮杨育苗情况。

周口植物园绿树成荫。 记者 李龙周 摄

在绿意初绽的三月,植树节如期而至,唤醒人们对绿色的向往与追求。从城市公园到乡村田野,从机关单位到学校社区,新时代的植树节,是传播生态理念的平台,更是社会各界践行绿色发展的契机。如今在林业岗位上默默耕耘的老林业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用一生的坚守,诠释着绿色发展的理念,为建成天蓝、地绿、水净的森林周口而不懈努力……

久久为功 让“绿色”触手可及

□记者 何晴

本报讯 绿色,是大自然赋予的灵动色彩,更是城市的一张独具生机魅力的生态名片。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力推动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深入开展,大力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在三川大地上绘就出一幅绿意盎然的壮美画卷。

春风催新绿,植树正当时。每年植树节期间,各级领导身体力行,带头履行植树义务;各级单位积极行动,开展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义务植树活动;义务植树基地向全社会开放,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营造出爱绿、植绿、护绿的良好风尚。

今年,中心城区春季义务植树活动在引黄调蓄湖东南部举行,栽植树木957株,树种为水杉、银杏、垂丝海棠、高杆石楠、白皮松。绿化完成后,将进一步丰富引黄调蓄湖的景观内容,增强生态防护功能。

“植树造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代代人的接力奋斗。今天我们所做的不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家的环保意识,激发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的热情,共同守护我们美丽的家园。”市林业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说。经过不断扎实推进科学绿化、古树名木保护、全民义务植树等工作,目前全市绿化面积显著增加,生态功能日益完善,2024年全市共完成植树造林2850亩。

我市已建有多处以公园为主的休闲绿地,分布均匀,居民出行500米即可到达休闲绿地;生态廊道建设水平全面提升,高标准实施国道、省道等主要廊道绿化项目;加快沟河路渠生态带建设、农田防护林建设和乡村绿化美化建设。

据了解,我市植树造林以乡土树种、苗圃培育的苗木为主,因地制宜使用大、中、小规格苗木;加强鸟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营造良好的野生动物生活、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2024年6月至10月,按照“一树一策”保护方案,对淮阳区和商水县的23株一级(500年以上)古树和1处古柏树群进行了复壮和保护。

叶艳涛:让杨树不再“四月飞雪”

□记者 黄佳 文/图

大多数人的记忆中一定会有这样的烦恼,在阳光明媚的春天,漫天的杨絮不是迷了眼睛就是钻入口鼻,引起人们不适。叶艳涛,西华林场的一名林业工程师,34年来,他不仅见证了西华林场的变迁,更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解决了杨树飞絮的问题。

“解决杨树飞絮其实并不难,只需把杨树品种替换成杨树雄株品种即可。”叶艳涛说,杨树是雌雄异株植物,飞絮就是雌株果实成熟后附着在种子上的种毛。每年4月上旬至5月上旬,杨树的种子成熟后,形成持续1月左右的杨絮漫天的景象。要解决此现象,培育出杨树雄株品种并在全社会大力、持久推广即可。

万事开头难,在没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2001年,叶艳涛自费租赁土地,建造大棚,进行杨树雄株品种的选种和育种工作。他和技术团队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从未放弃。终于,在2014年9月,他们成功培育出了第一批优良雄株品种——“周雄1号”杨,填补了周口无絮杨品种的空白。此后,他们不断扩大繁育规模,建立测定林和区域试验林,最终实现了该品种苗木的量产。

除了推广无絮杨,叶艳涛还带头成立了周口市无絮杨柳协会,并发表了多篇论文,为推动杨树产业的发展和杨絮治理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无絮杨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杨絮治理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叶艳涛的辛勤付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他先后获得了“河南省林草乡土专家”“周口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李默涵:三十载护林路,一生绿色情

□记者 苑美丽

3月11日的西华生态园,52岁的李默涵弓着腰,专注地将一棵红枫树苗稳稳地放进挖好的树坑里,细密的汗珠爬上额头也浑然不知。在他身后,近2000棵杨树、白腊、乌桕等树苗沿着道路整齐排列,等待着林业人给它们“安家”。

“我们要在植树节完成这些树木的栽植工作,由于树苗品种多、规格大,所以得赶快行动。”李默涵用袖子随手擦了一下额头的汗水,开始下一处的挖穴工作。

今年52岁的李默涵是西华林场的林业工程师,已在林业系统默默耕耘了30年。谈及这30年的工作,李默涵感慨万千:“这些年来,我长期在林业一线工作,经历了对林业工作由嫌弃到热爱的心路历程,也从一名林业门外汉成长为副高级工程师。”

李默涵向记者讲述了一段令他心酸又难忘的事情。2008年6月8日,多年不遇的暴风撕碎了西华林场的绿色屏障,当居民紧闭门窗躲避风雨时,李默涵和同事却顶着狂风冲进林区,投入抢险救灾工作中。在荒郊野外,他们一坚守就是10多个日夜,忍受着蚊虫叮咬和极端天气,他们没有丝毫退缩。深夜,万籁俱寂,李默涵不禁想起一同毕业的同学,他们有的进入政府机关、有的投身教育系统,工作稳定又体面。而他却在西华林场与狂风、蚊虫作伴,那一刻,他内心出现两个字“逃离”。

“第二天早上醒的时候,我就不这么想了。我知道西华林场需要我,黄土地需要绿树林,我的护林路还很长!”林业人的责任心让李默涵坚守住了,林场是他不能舍弃的“家”。

30年来,李默涵亲手栽下的一棵棵树苗长大了,被他治好的树木更加茁壮了,由他培养的林业队伍越来越壮大了。如今,看着林场里一棵棵参天大树,李默涵心中满是自豪,这里不仅是一片绿洲,更是他的精神寄托。

李默涵的故事,是无数林业工作者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换来了大地的葱茏,这背后有心酸、有困难、有夜以继日的坚持。在他们眼中,林业工作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使命,是对大自然的深情守护和对绿色未来的坚定承诺。

2025-03-13 2 2 周口晚报 content_269097.html 1 “植”此青绿 绘就城市生态新图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