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河南“两会”】河南省政协委员李宁:持续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取得脱贫攻坚战决定性胜利

来源:新周口客户端 2020-01-10 16:34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作为市级科协主席,民盟周口市委主委,省政协委员李宁在接受采访时,颇有见地的认识,完全符合我省农村农业脱贫攻坚实际。  

李宁委员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据此,全省上下积极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增强农业产业对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撑作用,强力推进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让农村产业的大发展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坚强作用得到充分展示,使农村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以周口市来说,近年来,各县市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纷纷涌现。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迅速,专业化、集约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全市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505个、培育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61家、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4922家,市级以上农业园区101个,其中国家农业科技园1个,省农业科技园1个,成功打造国家级星创天地3个、省级星创天地3个,辐射带动贫困群众18.36万人,形成了种、养、加、光(渔光互补)、游、电六种业态,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力量,并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农村产业发展在传统农业产业得到升级、新型融合产业初具规模、助力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目有一些不足:  

一是农业产业生产要素约束性较强。目前大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要素获得方面仍然面临着较强的约束,主要集中在资金和土地方面。在调查中发现有50%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因授信担保困难、申请手续繁杂、加之部分金融机构落实金融扶贫政策有偏差、服务意识不够强,没有做到应贷尽贷,影响了银行资金对农业产业的帮扶。还有部分农业产业受经济下行压力、贴息等政策执行不十分到位、招工难等因素影响,农业产业带贫主动性不强,弱化了信贷资金服务脱贫攻坚的作用。在土地方面,受国家宏观土地政策的制约,耕地占补平衡实施难度较大,农业发展中的配套设施用地已日益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瓶颈,诸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办公设施用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加工和仓储用地等,仍然难以获得。  

二是农村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调研得知,尽管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者总体上是农村中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但是这些经营者掌握的技术、信息也跟不上农业产业化生产的要求,农业复合型人才和“领军”人才严重缺乏。在调查中有六成的受访者认为当地发展农业产业缺乏“经营管理人才”,三成的受访者认为当地缺乏“产业带头人”。在部分已脱贫的贫困村还有存在着“等、靠、要”依赖思想,发展产业积极性不高,自立、自强意识不强。  

三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调研时了解到,目前带贫企业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存在以资产收益扶贫代替产业扶贫现象,贫困群众参与度较低。部分扶贫企业运行不规范,没有建立起企业对农民的长期培训机制,农民掌握的技术单一、落后,扶贫与扶志、扶智没有有机结合,阻碍农业产业健康长远发展。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加快发展刻不容缓,因此,我建议:   

一要加大对生产要素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树牢“政府搭台,产业唱戏”的服务理念,把产业扶贫作为刚性任务来抓,贯穿于脱贫攻坚全程,按照“重中之重”的要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流通渠道、农业物联网等建设。对符合当地实际,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融合涉农资金和项目,适当降低对农业产业财政奖补和银行贷款的门槛,发挥扶贫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改善企业生产条件,多渠道满足农村产业发展资金需求,增强企业扶贫带贫的积极性。  

二要加强对新型农业产业人才的培养。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人员科技知识的教育普及,发挥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部门的宣传教育作用,认真贯彻落实2018年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的“扶持培养乡村工匠”意见。实施“河南乡村工匠”培育工程,依托“河南工匠”的政策,挖掘典型乡村工匠人才。加强对农村科技实用人才的培养。设立农村产业人才专项培养基金,重点针对企业领办人才、各类专业人才、乡镇农业技术干部、各种用工需求的培训,通过大力实施“新型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工程”,逐步解决农业产业人才匮乏的问题。  

三要加快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在尊重农民意愿和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济组织的优势,对贫困群众的资源进行整合,要用足用好政策,进一步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带来的附加值收益,促进贫困户增收,提高其生活水平。要规范引导扶贫企业市场化,推动农村产业参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多角度宣传推介长效扶贫带贫模式,推广成熟经验,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利益最大化。(通讯员 陈保来 毛琦)  

推荐阅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