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花”结出“产业硕果”

来源:新周口客户端 2020-01-22 12:04

周口日报·新周口客户端记者 宋馨 通讯员 徐朝华

周口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2015年12月经科技部批准建设的第七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之一。经过几年的创新实践和不懈努力,该园区已成为我市及周边地区展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窗口、农业科技企业孵化的基地、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导区,有力促进了我市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推动了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周口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自批复建设以来,按照“政府主导、科技支撑、企业参与、农民收益”的建设思路,完善产业结构,注重科技创新,强化示范带动效应,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形成了以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为方向,以绿色有机食品、精品果蔬、数字化农业为主导的科技创新体系。在2019年12月开展的第七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验收中,该园区取得了全国第四、全省第一的好成绩。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

科研投入力度加大。园区所在地的市、县两级政府加大对园区的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多渠道、多层次投入研发资金,增加研发经费,加大园区各类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力度,已形成了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科研院校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3年来共投入研发经费2.67亿元,其中财政科技投入1.29亿元、企业自筹资金1.38亿元。

平台建设较为完善。通过整合科技资源,园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省级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1个,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1个;拥有国家、省、市创新平台38个,其中国家级技术检测中心2个,国家和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个,国家级星创天地1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此外,园区还与浙江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等省内外知名科研院校开展科技项目合作,建设有河南农业科学院郸城分院、周口现代农业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全力推动园区内科技创新能力迅速提升。

技术研发成果日益凸显。园区始终把农业科技成果培育与高校转移转化的创新高地作为建设目标,引导科技、信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园区高度集聚,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截至目前,园区共完成研发成果613项,申请专利549件,其中发明专利105件、实用新型专利255件;研发、引进新技术64项。园区与成果主体单位申报奖项17项,其中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奖二等奖2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1项,河南省专利二等奖1项。河南天豫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天豫淀粉、天豫粉条和正星粉业公司的正星面粉通过国家绿色食品标准认定,“郸城红薯”被认定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园区内拥有农业农村部批复的12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

科技项目夯实产业基础。园区自建设以来,整合国家、省、市农业和科技等部门项目资金进行建设,夯实产业基础。3年来,园区共获得国家、省、市各类项目6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48项、市级项目17项,争取科技创新经费1.28亿元;先后被批准建设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全国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先导区和河南省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引进了福建连城甘薯休闲食品加工等科技项目12个,总投资约5亿元;科技对园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8%。

成果转化力度逐步加大。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通过与科研单位、农技推广部门、农业龙头企业等机构密切合作,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工作,共完成131项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成果转化,集聚了巨鑫生物、百年康鑫、神农制药等一批行业“小巨人”,初步形成了以中药材种植、加工为主的涵盖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等领域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创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科技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园区建设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加强园区内各级干部的技术培训,定期聘请省、市等农业产业方面的专家开展种植技术培训20余期,培训人员300多人次,涉及区内汲冢、巴集等4个乡镇47个行政村;加强区内农民和种植大户的技术培训,适时聘请农业科技专家举办玉米、甘薯、中药材、果蔬的高效栽培、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培训班,并向群众发放田间管理技术资料,效果良好。3年来,园区共举办培训班132期,发放技术资料3万余册,培训人员2.5万余人次。

科技创业能力逐步加强。园区依托国家星创天地、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为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培育孵化企业63家、创新团队21个,支持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创业156人次。目前,园区内有在孵企业43家,并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家,组织1家企业备案为科技型企业培育专项,组织推荐2个创新团队参加河南省科技创新大赛。

科技特派员力量得到充实。设立了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个,建立省科普传播基地1个,引进省科技特派员服务团1个,省、市级科技特派员140人次,开展技术指导261次,开展技术培训班94场次,培训人员30000余人次,引进新品种16个、新技术新产品29个,为园区增加经济效益2.5亿元。

信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科研院校、园区、乡、村四级高效科技服务体系,拥有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387人,培育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10家、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6个,农业新技术普及率达97%,辐射区新技术普及率达到95%以上。

产业带动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发展。园区坚持高端链接和内生培育相结合,形成骨干企业强力支撑引领、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跃进的发展格局。拥有金丹乳酸、天豫薯业、巨鑫药业等18家高新技术企业,带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其中,河南金丹乳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乳酸及系列产品国家标准的第一起草单位,先后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L-乳酸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生产规模居亚洲第一。

新技术助推产业快速发展。一是新品种推广快、社会经济效益大。园区共推广高淀粉优质玉米、甘薯等新品种15个,其中,玉米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10万亩;甘薯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2万亩,产值达7.4亿元。二是高新技术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中效果明显。聚焦乳酸、淀粉、糖业三大优势产业,形成“育种-种植-加工-贮藏-销售”一体化生产模式,培育了全国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发展形成以玉米、甘薯、小麦等特色优质农产品为主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三是新技术在产业发展中增产、增收效果明显。29套新技术在精品果蔬、蔬菜种植、中药材种植中得到有效利用,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显著。

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园区鼓励企业在种植、经营等领域探索模式创新。在种植模式上,天豫薯业等企业通过土地规模流转建立种植基地,采取统一良种供应、统一技术管理。在经营模式上,金丹乳酸等龙头企业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技术”“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提高规模化生产水平。在销售模式上,天豫薯业与天猫、1号店等多个平台合作,拓展多种销售渠道,开通微营销系统,实现线上线下融合连通。随着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国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项目成功落户园区,将进一步促进园区产业融合发展。

科技创新综合效益大幅提升

几年来,园区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共培育市级农业科技园区3家、市级重点实验室2家、 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农业种植及深加工专业合作社46家;随着园区的不断发展和产业链条的延展,新增农民转移就业6800人,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15368元,比2015年的13760元增加了1608元,增长11.7%,比2018年全市平均水平10170元高5198元,高出51.1%,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园区在建设过程中大力提倡生态循环发展理念,生态效益得到改善。首先是加强园区面源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积极推广养殖废弃物和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提高了园区的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是积极开展植树造林,3年来园区累计种植法桐、女贞、银杏等苗木60余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29%,较2015年增加了5个百分点。三是通过实施田园综合体项目,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推荐阅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