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宁鸣而死 不默而生

来源:周口日报 2020-05-25 09:24

(接上期)

古城肃然,湖水氤氲。莅任伊始,范仲淹孑然一身,郁郁寡欢,他无法理解:自己至诚许国,何以遭受如此境遇?

陈州是孔子教泽所及之地。困惑之中,范仲淹信步往孔子昔日弦歌之地——弦歌台,寻找答案。弦歌台又称厄台、绝粮祠,位于古城西南隅的南坛湖中。南坛湖水静如练,红莲映日,碧荷接天。公元前489年,孔子来到陈国,适逢吴国举兵攻打陈国,陈国君主陈湣公无奈之下,只好向楚昭王求助,楚昭王听说孔子正在陈州讲学,于是就派人前去礼请,可就在孔子带领弟子前往楚国的途中,意外发生了:蔡国闻知楚王礼请孔子师徒,担心于己不利,就把孔子和他的弟子围困起来,不让他们离开。《孔子家语》卷五《困誓》记载:

孔子遭厄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弟子馁病,孔子弦歌。子路入见曰:“夫子之歌,礼乎?”孔子弗应。曲终而曰:“由,来!吾语汝。君子好乐,为无骄也;小人好乐,为无慑也。其谁之子不我知而从我者乎?”子路悦,援戚而舞,三终而出。明日,免于厄,子贡执辔曰:“二三子从夫子而遭此难也,其弗忘矣!”孔子曰:“善恶何也?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也。吾闻之,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庸知其非激愤厉志之始于是乎在?”

“烈士不困行不彰”“激愤厉志之始于是。” 圣人齐日月之时,尚不能违日月之道,何况一儒家弟子乎?仰观至圣,范仲淹心结顿释。为着内心的诉求,范仲淹依然故我:“虽千万人吾往矣”。

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陈州郡小政闲,公务之余,范仲淹与同在陈州为官的知州杨日严、继任胡则及其长子胡楷等名士,一起畅游东湖、南坛湖、柳湖,极目骋怀,诵《月出》之诗,歌《宛丘》之章,交相唱酬,饱享湖水之乐。但更多的时日,范仲淹则是时时关注朝中的变换、仕宦的变更,极言直谏,恪尽职责,煞费苦心:朝廷“市材木陕西”“欲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其上疏称之“今复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恳请圣上“宜罢修宫观,减定常岁市木之数,蠲除积负,以彰圣治”;(《谏买木修昭应寿宁宫奏》)“闻京师多不关有司而署官赏者”,其上疏要“减郡邑以平差役”,主张“所贵吏役稍减,农时不夺。地利无遗,民财可阜也”;“闻京师多不关有司而署官赏者”,其就“附驿奏疏”,言“内降之弊”,要以史“为戒”;(《奏减郡邑吕以平差役》)圣上要“内降除官”,其以为“恩幸多,非太平之政”;(《宋史》)圣上要罢“职田”,其以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复浊,何以致化”“天下受弊”“不可”。(《论职田不可罢》)庆幸的是,“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宋史》)

北宋初年,各种社会对立日益显现,朝政争斗日趋激烈,一些士大夫文人主张诗文反映现实,革除社会弊病,而当时风靡文坛的西昆体文风浮靡,根本无法承载。身在陈州,范仲淹环视朝野,忧心忡忡,其在上疏《乞将磨勘转官恩泽移赠考妣》获准、前往洛阳祭母后,与同在洛阳为官的欧阳修、钱惟演、谢绛、尹洙、梅尧臣等名士诗文酬唱,敲响了后来称之为“诗文革新”的锣鼓。这年春天,范仲淹和欧阳修、梅尧臣等从洛阳出发,同游中岳嵩山。登高望远,范仲淹饱览中原壮丽景色,满怀深情地写下了《和人游嵩山十二题》,奏起了礼赞山河的强音。其一曰:

嵩高发灵源,北望洛阳注。

清流引河汉,白气横云雾。

英雄惜此地,百万曾相距。

近代无战争,常人自来去。

陈州是人祖伏羲长眠之地。传说伏羲看见凤凰栖息在梧桐树上,便用手轻叩树干,树干发出清越的声响。凤凰是通天应地之神鸟,受其启发,伏羲命人把树砍成三段,取中间一段浸泡72个昼夜后,制作出了第一把古琴,人间也从此有了音乐。在往后的数千年时光中,琴始终作为君子之器,承托着崇高之德。在陈州,范仲淹时常独坐府衙,弹琴击声,清思古韵。奇异的是,每每他只弹一个曲目。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范文正公喜弹琴,然平日只‘履霜’弹一操,时人谓之范履霜。”“履霜”一词源于《易·坤》中的“履霜之戒”,意即霜乃冰之先兆。范仲淹以此自励、自省,用心之专,窥见一斑。

昔日阁友吴遵路,因上书忤太后意而被贬崇州(今江苏南通),范仲淹即寄《送吴安道学士知崇州》诗为其壮行:

一麾轻去奉兰羞,共惜清贤岂易求。

筮易暗惊鸣鹤远,赋诗深望白驹留。

古来经纬心皆晓,闲处光阴发半秋。

长孺之才同吏隐,相宽频上海边楼。

公元1033年3月,皇太后撒手人寰,仁宗亲政,朝政一新,昔日上疏忤逆太后的仕宦相继还朝。4月,范仲淹也被召回京都任右司谏。

范仲淹离开陈州府时,正是万物开始生长、春天最盛的时候。他在陈州生活了整整两年,但他不会想到,若干年之后,他的儿子范纯仁也到陈州为官,而且做了陈州知州。幸运的是,陈州古城的长街通衢和城湖的苍苍蒹葭,得以目睹范氏父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郁面孔。因范仲淹“之判陈也,所条奏‘罢修寺观,减岁市木,以蠲除积负’等语,可为宸扆箴焉”,是“有功于吾陈者”,时人把其与“祀汉之汲长孺”、宋之“包肃公”“岳武穆王”合称四贤,建之“四贤祠”,“有司春秋祭焉”。(清顺治《陈州志》)

入京为官,范仲淹又要朝堂奏疏了。始料未及的是,外任河中府、陈州通判,只是开启了范仲淹因“言事而遭黜”的先河,此后其又因之再出专城而至睦州、饶州,成就了三进三出专城的神话,不免令人叹之复叹。然而,三出专城,范仲淹还是踌躇满志,笑纳达观,得尽乐天乐道的儒者本分,忧从何来?其在所书《郡斋即事》中,更是把这种豁达与洒脱彰显得淋漓尽致:

三出专城鬓似丝,斋中萧洒胜禅师。

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

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

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从陈州到睦州,再到饶州,范仲淹三次遭贬,虽鬓白如霜,但其素心未改:“许国忘家”。饶州在鄱阳湖畔,从京都走水路至此,历经十余州。除扬州之外,一路之上竟无人出门相迎,范仲淹对此毫不介意,反而在《饶州上谢表》中直抒胸臆,彰显其立朝之为:

此而为郡,陈优优布政之方;必也入朝,增蹇蹇匪躬之节。

不久,范仲淹妻子病死饶州,自己亦染重病。邻郡同僚梅尧臣作《灵乌赋》以寄,劝范仲淹“拴紧舌头,锁住嘴唇”,不必直言以取祸。范仲淹则不以为然,遂答之同题《灵乌赋》,借乌鸦之言,言其心志:“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公元1052 年5月,范仲淹病逝,终年64岁。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南宋人以为,“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 “高平(范仲淹)一生粹然无疵,而导横渠以入圣人之室,尤为有功。” (《宋元学案·序录》)朱熹更是称之:“范文正杰出之才。”欧阳修为范仲淹撰碑文曰:“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全文完)

推荐阅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