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故里忆将军——张爱萍将军创办抗大干训班侧记

来源:周口日报 2020-09-07 08:58

吴万金

开国上将张爱萍,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在他的参与领导下,开辟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并于此时,他在老子故里——河南省鹿邑县创办了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干部培训班(以下简称抗大干训班)。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回忆他的这段革命历史,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久远的现实意义。

1938年10月,张爱萍奉命来到鹿邑,发展豫皖苏抗日根据地,领导人民进行统战工作,并在鹿邑抗联政府魏凤楼县长(中共地下党员)的支持下,创办了抗大干训班,为党培养了一批优秀干部,为抗日前线输送了一定的骨干力量。

他是抗大干训班的主任(后称教育长)。干训班的校址设在县城的书院,先后培训学员两批,计400余人。干训班男女兼收,报名者带一份简历,经面试合格后录取。干训班对学员实行军事化管理,按时统一上课、训练、作息。张爱萍和全体师生同吃同住在学校,每天早晨五点起床出操,主持参加各种军训。干训班延续延安抗大的作风,出板报、办专栏、唱歌、演戏,召开民主生活会,进行军事训练,营造了官兵平等、师生友爱的氛围。学员上课、军训集中,讨论、自修、文体活动多是分组进行。张爱萍亲自授课,带领学员学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贯彻党中央制定的《抗日救国的十大纲领》,传授“游击战术”知识,讲述八路军“平型关大捷”“夜袭日军阳明堡机场”等战例。他讲得有声有色、生动感人,让学员很受启发。他博学多才,讲课时常常不带讲义、笔记,出口成章、趣味横生,引经据典、由浅入深。比如,讲“战士”二字的含义时,他说,战士不光只有战斗之士的含义,还必须具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之本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之胸怀、“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之胆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满于海”之情怀、“百能千能而不厌不倦”之追求,全体学员要做一名合格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讲解让所有听课的人无不心服口服。

为了迅速组成浩浩荡荡的抗日大军,牢固建立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他面向社会开门办学,为学员增加了很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课程,大大增强了自身的组织领导才能和带兵打仗本领。

宣传发动。干训班学员创办了《洪波报》,每三天出一期,共出版30多期,报纸上刊登毛主席指导抗日战争的著作,转载《新中华报》《拂晓报》的消息,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统战政策,以及八路军、新四军浴血奋战的胜利消息。报纸发到抗联政府的所属机关、驻地部队、民间团体和党在农村发展的各个党团组织。学员还编写了抗日三字经、民歌、童谣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并打印成册、广为传发。以干训班学员为骨干成立了“洪波剧团”,演出《我的家乡在东北松花江上》《放下你的鞭子》《送郎参军》等节目,对豫皖苏边区的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实战训练。干训班经常对学员进行列队、拉练、射击、格斗等实战知识演习。1938年严冬的一个夜晚,大雪纷飞、北风呼啸,队伍紧急集合,顶风冒雪进行操练。张爱萍始终走在行军队伍的最前列,走小道、穿坟地、过壕沟,涉水踏泥,一路行军40多里路。此间,不准喧哗、禁止烟火,张爱萍不时传出口令,队形随令变化,或伏击或奇袭,演练逼真如临战场。直到凌晨三点多,演习才结束。第二天晚上,张爱萍召开大会,庆祝夜行拉练成功。

保卫鹿邑。1938年11月14日,日军骑兵百余人,伙同汉奸,在3辆坦克的掩护下侵占了鹿邑县城。为了打击敌人收复失地,15日夜,张爱萍带领教导队学员30多人,反穿棉大衣,率先从东南城角越过城墙,活捉了哨兵,端掉了岗哨。魏凤楼带兵随后赶到,他们同心协力全歼日伪军一个中队收复了县城。

1939年4月24日下午,日寇伪军1000余人,二次围攻鹿邑县城,魏凤楼率部拼死抵抗。张爱萍一边组织其他抗日武装力量和部分学员,有计划地把当地群众和军用物资安全转移,一边带领学员100多人驰援魏部。他们在西南城角激战四个多小时,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使广大军民和大批的军用物资脱险转移,保障了军民生命财产安全。

服务抗战。学员集中学习一段时间后,张爱萍把其分成若干小组,深入到广大农村,开展民运工作,支援抗日前线。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宣传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发展民间抗日组织;动员青年参军入伍,抗日御敌保家卫国;筹措钱粮物资,填补军饷匮乏;化解社会矛盾,统一抗战目标。在张爱萍的正确领导下,干训班学员在鹿邑的城镇农村成立了“农民自卫军”“青年抗日先锋队”“妇女救国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半年之内先后有5000多名热血青年加入了抗日队伍。1939年元旦,张爱萍亲自带队,用筹集的捐款制作了2500套棉衣,购买了一批粮食、猪肉等,送到新四军驻地,开展节日慰问。

历史的丰碑。广大干训班的学员在革命的熔炉里百炼成钢,在战争的风雨中茁壮成长,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他们的毕业证上,有张爱萍“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到底”的题词。在学员的毕业典礼上,张爱萍作总结报告,并把毕业证发到每一位学员手上。张爱萍非常关心学员的进步和成长,把他们送到革命最需要的地方担重任、挑大梁。他推荐李子木、赵清景、张笑南赴延安抗大继续深造;派姜林东、林源到豫皖苏军区工作;调高颖敏、王毓行、田文灿等到边区工委机关任职……这些学员大部分都入了党、提了干,其中有些当上了领导。如张笑南抗大毕业后,先后任太行地区武攻队长,刘邓大军某团政委和鹿邑县委书记、县长等职;赵汉身于1953年任河南省水利厅副厅长。他们在中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先锋队的作用,作出了应有贡献,使抗大干训班这块丰碑闪光永存。

张爱萍在鹿邑创办抗大干训班,只是他当时在此工作的一个缩影。党中央在1939年12月30日致电边区党委:“你们在豫皖苏地区发展游击战争,创立根据地计划是对的,并已开始获得了成绩……”肖望东将军在回忆新四军的这段历史时说:“四师的骨干是在鹿邑发展起来的……四师的发展壮大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支坚强的集团,是与鹿邑人民的支援分不开的。”这是对鹿邑人民的高度赞赏,也是对老将军在鹿邑工作期间的全面总结。张爱萍将军的功勋已彪炳青史。

推荐阅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