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

来源:周口晚报 2020-09-14 08:37

■胡玉华

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信息时代,人们寻常旨在用来传情达意的家书,早已淡出国人的视野,近乎销声匿迹,不由得让人唏嘘。

鸿雁传书,锦书相托。泱泱大国,巍巍华夏。古往今来,不知留下多少神奇的传说和美妙动人的故事。

修书一封,纸短情长。一字一句总关情,那一缕缕思念的情思,犹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一封看似寻常的家书,在人类岁月的长河里,亘古以来,它架起了亲朋之间沟通信息和情感的桥梁。

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友情,情真意切的温馨话语跃然纸上,暖人心扉,能给远在异乡的人心灵以百般抚慰。尤其是过去兵荒马乱的动乱岁月,至亲远在异域他乡,战火连绵,关山阻隔,倘若杳无音信,定然会心急如焚。而彼时报平安的家书,更显得弥足珍贵,非同寻常,正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诸葛亮晚年写给儿子的一封被后人冠名为《诫子书》的家书,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其所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更为世人所推崇。

而《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孩子的家书汇编,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孩子,言之谆谆,意之殷殷,令读者受益良多,亦深为国人称道。

众所周知,家书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学识渊博的文人借助家书大可洋洋洒洒表情达意,说理论道,而一丁不识、胸无点墨的非文化人,若需写家书显然无能为力不能胜任,必定要求助于人。

早年间,但凡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年迈人,目不识丁的文盲居多,而乡村此类人识文断字的更是寥寥无几。这些群体若要写家书,只有两个渠道:其一,求助于有文化的熟人,再者就是到附近的邮政所付费请人代写,此亦为主要途径。

邮政所大都处在繁华热闹的街市,而门口最显著的标志,是挺立个圆柱形的大肚绿色邮筒,方便过往行人投放家书,分外惹人注目。

那年月,但凡走进邮政所,就会看到柜台前挤满了忙着邮寄家书的人,也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温馨情景:一位戴着花镜、年逾花甲的老者,正襟危坐在厅堂里,身旁也总是围绕着一些人。旁边还会放置几个小板凳,而紧挨着老者坐着个年长的农妇或老翁,口述着什么,慈祥的老者显出和蔼可亲的样子,手扶花镜框,稍微往下面摁着,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对方,边听边写,并不时颔首微笑。明眼人一瞅便知端倪,老者从事的定然是代写家书的营生。

那时节,老周口为数不多的几个邮政所,皆有从事代写家书者,这既方便了别人,自己或多或少也能从中获取些收入,聊补生计。

当有人欲求代写家书,彼此合作伊始,先由对方要把与受信人表述的内容,简明扼要地陈述一遍,择要笔录,如同拉家常一般。双方交流后,如若有遗漏,可再由对方复述一遍。待详略得当,言辞得体地按书信格式书写好后,语调温和地念给对方听端详,重要的是悉数涵盖对方所要表达的内容,倘若对方依然觉得尚有些许不够完备或词不达意、不甚了然,即刻增删,进而趋于完美,直至对方点头应允,觉得完全满意方可。

代写家书古已有之,前些年,一度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康熙微服私访记》里,其中有一集康熙已微服出宫多日,而身边又没了一干随从跟班,真正成了孤家寡人。可怜他身无分文、饥肠辘辘时,无奈只得放下皇帝的尊严与颜面,苦于生计,便干起了代人写家书的营生,以图当下填饱肚子,观之忍俊不禁。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早年间,被人们视若珍宝的家书,如今已被互联网、手机等各种现代化通讯传播手段所取代。当我走进邮政所,再也看不到昔日熙熙攘攘、人们争相邮寄家书的热闹景象,而代写家书的温馨场景更不会重现。心中隐隐约约不禁有些怅然若失,未知过来人,可否有同感?

推荐阅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