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落幕的文化艺术盛宴——周口市“周末公益剧场”综述

来源:周口日报 2020-09-16 08:45

记者 普淑娟

周口素有“戏剧大市”之称,民间文化更是异彩纷呈。作为大型公益文化活动,“周末一元剧场”解决了群众看戏难、进剧场贵的问题,为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开设了一个窗口。“周末公益剧场”是周口市打造的享誉全国的公益文化品牌。自2008年创办以来,“周末公益剧场”已累计剧场演出500多场,进基层演出100多场,举办各类音乐会、戏剧大赛、合唱比赛80多场,直接惠及群众500多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受到中宣部、文化部、河南省委宣传部等上级领导部门的肯定和表彰,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公益性事业、构建公共文化体系,做出了有益尝试。

公益性质,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周末公益剧场”始终把“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作为活动创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创办之初,就确定了这项活动的公益性质。一是确保“周末公益剧场”演出观看“零门槛”。12年来,“周末公益剧场”始终坚持1元票价,让普通老百姓只用花1元钱,就能在剧院中观看高品质的演出。二是吸收群众参与“周末公益剧场”演出。“周末公益剧场”专门设置了《市民风采》版块,让广大市民票友,都能登上舞台,展示才艺,使群众不仅成为公共文化的服务对象,也成为公共文化的参与者。三是积极开展“四进”活动,通过开展“周末公益剧场”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军营活动,免费为群众演出,拓宽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剧场。

综艺形式,为文艺人才提供展示舞台。周口的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人才众多。戏曲、杂技、民间艺术等文艺形式在全国享有盛誉,出现了申小梅、党玉倩等艺术名家。如何把这么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么优秀的人才队伍利用好、展示好,周口市委宣传部和文化主管部门绞尽脑汁,最终决定组织专家学者和有关单位从三个环节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证。一是摸“家底”、探“口味”,确定表演形式,在全市开展文化资源普查,建立文化活动节目库、文艺表演人才库、编创人才库等,统一造册,系统管理;组织人员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工地,了解群众喜好,探寻百姓“口味”,确定演出形式。二是筛“大料”、定“本子”,策划演出节目。立足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以戏曲、歌舞、曲艺、武术、杂技、民间艺术、绝活绝技表演为“大料”,同时深挖“非遗”项目,整理包装,推陈出新,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提升群众文艺欣赏水平和鉴别能力。三是拉“艺人”、签“名家”。通过实行签约制管理,邀请了申小梅、党玉倩等名家参与到“周末公益剧场”演出志愿服务中来,为演出提供了人才支持。这一系列举措,为周口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人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

近年来,“周末公益剧场”还不断丰富表演形式,邀请中央民族乐团、中国电影乐团、河南交响乐团等知名艺术团体和薛伟、闵慧芬、盛中国等著名音乐家先后走进“周末公益剧场”,使广大市民在周口人民会堂就能欣赏到众多艺术名家的演出,拓宽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视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

社会化投入,打破穷市发展公共文化困局。“周末公益剧场”一场演出需支出的基本费用1万多元,而门票全部售出只能收入1000多元,如何在财政不投入的情况下,保证活动顺利进行,是一个非常现实又棘手的问题,也是许多公益活动中途“夭折”的共同原因。为筹集“本钱”,主办单位坚持“政府协调、部门主导、社会参与、确保质量”的运行原则,不花财政一分钱,面向市场找出路。一是文化和税务等有关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鼓励社会力量支持文化事业发展有关事宜的通知》,为向社会筹措资金提供了政策保障,有效拓展了投融资渠道。二是积极寻求和争取社会力量的广泛支持,采取冠名、联办、专场等形式,让参与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借助“周末公益剧场”展示形象。有着强烈文化意识和经营战略眼光的中国移动周口分公司,一经接洽便立即决定出资20万元签订一年的冠名权。三是在售票方式上采取定点售票和流动售票相结合的办法,除剧院窗口售票外,还积极与商场、超市联合开展购物奖票活动,有效拓展了售票空间,扩大了演出影响力。

签约制演出,稳定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周末公益剧场”的创办,人的因素不容忽视。为组建一支长年演出的优秀队伍,“周末公益剧场”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面向社会广泛招募文化志愿者。出台了《关于招募文化志愿者开展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对文化志愿者的申报和服务提出总体要求,赋予权利和义务。《意见》出台后,当地许多文艺单位和个人踊跃报名参加,一些退休老艺人也纷纷积极响应。已退休多年的越调毛派传人高雪棠老人听说“周末公益剧场”招募文化志愿者,主动要求参与,还不顾年迈体弱,专程到许昌市请她的老师——河南戏剧八大名旦之一、越调毛派大师毛爱莲加入文化志愿者队伍。二是实行签约制。制定了《参与公益演出服务约定书》,规定了签约单位和个人应享受的文化优惠政策和荣誉待遇,同时明确了签约单位和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先后与河南省越调剧团、周口师范学院、周口市豫剧团等70多家单位,国家一级编剧韩枫、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申小梅等120多名文艺工作者签订约定书。

品牌化发展,提升“周末公益剧场”影响力。多年来,“周末公益剧场”以其突出的公益性、节目的专业性、开展的持续性深受老百姓欢迎,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专业化、系列化的运行模式,形成了周口人自己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周口市推出的大量文艺精品,都是在“周末公益剧场”舞台上精心打磨而成的。2008年,从“周末公益剧场”文艺精品库中选送的2部豫剧现代戏《都市长虹》、《云锦人家》双双荣获河南省第十一届戏剧大赛最高奖“文华奖”和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2009年,选送的舞蹈《担经挑》、小戏《洞房》、小品《卖玫瑰花的老人》等11个作品,均在国家和省级各类艺术赛事上获奖;2010年,选送的豫剧《天职》、《大义皇后》等剧目,荣获河南省第四届黄河戏剧节金奖;2011年选送的现代豫剧《山城母亲》参加河南省第十二届戏剧大赛荣获“文华奖”,使周口成为在河南18个省辖市中唯一连续4次夺冠的市。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使得周口“周末公益剧场”的品牌更亮、更夺目。

“周末公益剧场”在周口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在广大文化系统干部、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努力下,为欠发达地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的认可和重视。2010年3月,“周末公益剧场”入选中宣部主编的《宣传思想工作案例选编》一书,并在全国推广,2011年5月又成功入选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示范项目。《人民日报》、中宣部《舆情摘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日报》、《中国文化报》、人民网、文化部网、《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中央和省级媒体先后来周口采访报道,从不同角度介绍“周末公益剧场”带动周口文化繁荣的局面,引起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被文化部专家称为“周口文化现象”,受到全国各地纷纷效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 随着周口向文化强市建设进程的推进,相信“周末一元剧场”在推动周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活跃繁荣戏剧艺术和群众文化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持续为周口人民提供免费、优质、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成为周口人民身边永不落幕的文化艺术盛宴。②2

推荐阅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