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2014年6月6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留守儿童的“妈妈”朱秀霞
本报记者 王伟宏 刘彦章 周口广播电视台记者 张一鸣 王欢

  从30岁开始,15年青春化爱心,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从蹒跚学步到懵懂少年,她用心灵的雨露滋润着留守儿童的心田,数千名孩子都喊她“朱妈妈”;

  她带出的学生健康、快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校教育理念和教学成绩在淮阳县甚至全市堪称一流;

  为了办成全乡一流的学校,几年来,她欠下的外债达到170多万元,被乡亲们戏称为“百万身价”校长;

  她以自己的操守,以慈母般的情怀,赢得了附近67个村庄村民的真心爱戴;

  她说:“培养孩子,人品最重要。爱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付出的最好答案。”

  她就是——

  在淮阳、郸城、沈丘三县交界处,有一所偏僻的农村小学——淮阳县冯塘乡留守儿童学校。这所包含幼儿园和小学部的农村民办学校,全校974名学生中80%以上是留守儿童。这所充满爱的教育乐园,10多年来,一直被附近的父老乡亲看作“留守孩子的天堂”。

  4月28日、5月29日、6月1日,记者三次走进这所偏僻但充满魅力的学校。

  下课了,校园内一片欢声笑语……

  见到记者,这些学生并不怯生。儿童的天性、纯洁的心灵、如花的笑靥、可爱的面孔……纯真与感动,在这个10亩多的校园里尽情流淌。跳皮筋、拿大顶、布包锤、跳街舞,孩子们在无拘无束地嬉戏。看到校长走过来,便纷纷围上去,要求记者拍照合影。朱秀霞亲热地把孩子们揽在身边。刹那间,幸福和快乐,定格在她灿烂的笑容里。

  温婉、贤淑、聪明、灵秀,她的慈爱让人如沐春风,惬意而又温馨。由养育自己的孩子而爱上更多的孩子,这是朱秀霞办学的起因。15年悄然过去,却仅仅只是开始。其间经历了怎样的辛苦?怎样的付出?她自己并不想回忆。

  一袭弱肩,呵护千家儿童。

  15年,朱秀霞以精卫填海、春蚕吐丝般的精神,为孩子营造着一个个温暖的爱巢,在为孩子遮风挡雨的同时,呵护着孩子们的心灵天使般快乐地成长。

  1999年,朱秀霞不足七个月的儿子出生时只有1.3公斤,这一年她30岁。为照顾好儿子,朱秀霞辞去了郸城县铁合金厂全民工的工作,在冯塘职高幼儿园做起了临时工。她说:“做了母亲,我深深体会到,孩子在一个家庭中有多重要。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甚至是一家几代人的希望!”

  幼儿园打工的经历,朱秀霞也被孩子的纯真、可爱深深感染。工作中,她注意到,这里位置偏僻,附近七八里没有一所正规的小学。由于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孩子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孩子与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有些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也没人管;有些留守儿童上学了,爷爷奶奶天天要跑十里路接送,十分辛苦;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偏差,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在性格发育方面存在隐忧。朱秀霞经过观察思考认为,这些孩子的监护人年老体弱、文化低,他们能做的,仅仅是给孩子煮饭、洗衣,至于如何教育孩子,根本无从谈起。

  “庄稼误误一季,孩子误误一生”。出于一个母亲的本能,朱秀霞决心在家乡办所幼儿园,把这些留守在家孩子的健康成长当做自己今后要做的唯一大事。

  2002年,朱秀霞在冯塘乡街上租房,创办了第一所幼儿园,来这里的20多个孩子全是留守儿童。到了下半年,又有几十个留守儿童送了过来。由于房间不够,她只好把幼儿园搬到了乡政府旁边一所面积大一些的民房中。由于对孩子照顾周到,再加上采用的教法先进灵活,2003年下半年,朱秀霞办的幼儿园,学生一下子激增到200多个。2005年,朱秀霞的学校不得不再次搬迁。而这次搬迁的地点是乡兽医站,位置在冯塘乡陈庄行政村,距离乡政府大院大约1华里。

  这是一个占地10亩多、废弃已久的园子。年久失修的瓦房破烂不堪,有的屋顶已经塌了。村民长期在这里取土形成的深深浅浅的坑,下雨后留下腰深积水。到处疯长的一人多高的荒草中,掩盖着断砖烂瓦和各种粪便垃圾。只有一个暑假的时间,运土垫坑、铲除杂草、清理垃圾、整修房屋、拉起围墙,所有这些事情都要朱秀霞一件一件去做。夜以继日,朱秀霞经常连饭都顾不上吃,累得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临开学的半个月,她又用白灰把旧房子粉刷一遍,把屋顶用防雨布全部钉上,这就成了孩子们最初的教室和寝室。而餐厅是没有的,学生们只好在院子里露天就餐。开学后,由于学校的老师少,朱秀霞既当孩子们的生活老师,又当孩子们的学习老师,还要忙着准备孩子们的一日三餐。到了晚上,她还要给每个孩子洗脚,照顾他们睡觉,只能休息几个小时。但看到孩子们一个个甜美地进入梦乡,疲惫不堪的朱秀霞觉得,所有的付出——值!

  2006年上半年,刚刚喘口气的朱秀霞决心改善学校的环境,让孩子们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在平坦的操场上自由自在地玩耍,但她手里只有2万元。靠着东挪西借,以及钢筋、水泥、楼板全部赊欠,一座2层12间的教学楼在学校东南角建起来了,这是她建的第一座楼房。新教室投入使用的那天下午,不堪重负的朱秀霞口鼻流血,手脚瘫软,口不能言,累倒在学校的水池边。后来被公婆用架子车拉回家,喂了一碗粥后,才能动弹。

  2006年新学年开始,来这里读书的孩子大部分只有三四岁大,朱秀霞整天像个保姆一样悉心照料着孩子们。一到晚上,朱秀霞给70多个住校的孩子洗完脚后,11点多才能休息。睡觉时,朱秀霞的腿上用纱巾绑着个睡觉爱掉床的孩子,怀里搂着个夜晚爱哭的孩子,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

  农村停电是常有的事儿。夏季酷暑逼人,寝室里安装的电风扇不能正常工作,孩子们怎么能安然入睡呢?朱秀霞和老师们就把床上的凉席一张一张地铺到院子里,给孩子们扇着扇子,看着孩子们入睡。等天快亮的时候,她和老师们又担心孩子们着凉了,又一个接一个地把孩子抱回寝室。一个夏季下来,抱着孩子多少次进进出出,她自己也说不清楚。

  2007年,朱秀霞又在学校院内新盖了23间普通教室;

  2008年,学校新盖了14间寝室;

  2010年,学校整理了学生餐厅;

  2012年,学校吸纳100多万元社会资金,两个月时间建起了一座3层54间教室的标准化教学楼。

  ——这是一场怎样的战斗啊!

  连扒带盖,两个月时间!那种紧张,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因为缺少资金,朱秀霞先找到附近后老家村砖厂老板朱庆银说:“叔,我没有现钱,你要赊砖给我,这房我就盖!你要不赊,这房我就盖不成啦!”朱老板的几个侄子都是她的学生,对朱秀霞的为人非常了解。他拍着胸脯说:“闺女,你放心,叔支持你!就是停了所有盖房户的砖,也不会停你的!” 

  两年后的2014年6月1日,张舸老师回忆建楼经历就像讲故事——学校8个生活老师,全部上!拉砖、推小车、打柱子、运水泥、送混凝土,没明没夜地干。夜里困了,就吹哨子、唱歌!主体完工后,这些女教师粉墙、刷漆,样样都干。朱秀霞说,两个月下来,老师们都成了熟练建筑工人了!还有,教师家属、孩子们的亲戚都来这里帮忙。生活老师阮秀梅68岁的老父亲,本来在村里泥水匠班里打工,听女儿说学校建楼人手不够,工期紧,立即辞了工来帮忙。很多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主动前来帮工。朱秀霞的公公陈家民老教师,常常几天几夜连轴转。建筑商韩彦华说:“这哪里是建楼,是在拼命啊!”

  在宽敞明亮的学校标准化教学楼内,朱秀霞一脸灿烂却不忍回忆:“这座楼,砖头是赊欠的,门、窗、不锈钢扶手、防盗窗、钢筋、地板砖、水泥都是赊欠的。有不少是第二年盖宿舍楼时又要赊欠才还给人家!当然,有的现在还没还。但老板们都了解我,知道我不胡来,照样支持我。”

  建房、扒房、建楼,这就是朱秀霞10多年来的办学经历。

  学校的西南角是学生厕所,北边就是学生宿舍。由于没有下水道,排污问题至今没有解决。夏天臭气扑鼻,冬天非常寒冷。去年夏天,学校决定为孩子们建设一座条件较好的宿舍楼。当时朱秀霞手里只有30万元。抱着“竹竿捅节,捅一节是一节”的心态,朱秀霞带领大伙又投入了一场新的战役。又是一个暑假,这幢投资170万元体量更大、每个房间都有厕所和洗衣机的综合楼拔地而起,其间的经历又是曲曲折折。

  地基出来了,一层建好了,建二层时,资金跟不上了。朱秀霞欲哭无泪。紧急时候,她向县教体局副局长张萍求救。张萍向淮阳县天天艺术学校校长李小燕介绍了朱秀霞的办学事迹,请她亲自去看看,是否借钱,自己拿主意。  

  (下转第七版)

  图为朱秀霞照顾孩子们吃饭。(刘彦章 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 闻
   第03版:社会民生
   第04版:淮阳新闻
   第05版:商水新闻
   第06版:沙颍文艺
   第07版:特别报道
   第08版:时事新闻
天气预报
留守儿童的“妈妈”朱秀霞
顺口溜折射化河三夏新景观
图片新闻
标题新闻
麦收超七成 夏播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