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 闻
 
 
 
2015年2月6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担当起粮食安全责任

  ——2014年我市粮食生产“十一连增”纪实

  记者 张艳丽 实习生 张佳

  三九寒冬,大地静谧,又是一年秋收冬藏。

  回顾刚刚走过的2014年,农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市作为“中原粮仓”,这一年依然承担着粮安天下的使命,自觉履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整治责任,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施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区建设中稳步前行,并继续演绎新的典范。

  2014年,我市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尤其是夏粮生产“十二连增”,单产首次突破千斤大关,为此,我市及7个县市再次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殊荣,昭示了周口农业科学发展的光荣之路。

  2014年,我市农牧渔全面发展,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农业正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型,科技对生产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稳步提高,新型经营体系取得长足进步……农业稳中有进的好势头,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为全市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粮食“十一连增”

  郸城县虎岗乡虎岗村种粮大户梁大叔,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去年他种的210亩小麦喜获丰收,总产达22.7万斤。“除去化肥、耕地、收割等费用,210亩地的小麦能净赚14万多元。加上政府给我们种地农民的粮食补贴,一共能收入17万多元。”对于这样的收成梁大叔非常满意。

  据统计,2014年我市全年粮食总产达到142.9亿斤,比去年增2.54亿斤,居全省第一位,实现了11年连续增产。其中全市夏粮单产1001.2斤,比去年增加11.8斤,首次突破千斤大关,实现了12年连续增产。

  回顾2014年,我市认真落实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区建设攻坚计划,以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为抓手,以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改革为动力,以科技推广为引领,以高产创建活动为示范,以落实惠农政策为保障,积极应对粮食生产中低温、冻害、倒伏、极端高温、病虫害及63年来最严重干旱等多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我市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而且夏粮单产首次突破千斤大关,是一个历史性突破,也是一个高点。”我市一农业专家表示,“这个高点是在成本涨、灾情重的情况下取得的,来之不易。”

  为稳定粮食生产,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农业作为周口的名片,把粮食生产作为周口的品牌,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成立了周口市加快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区建设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粮食生产的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种粮直补、综合补贴、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配方施肥补贴、一喷三防补助等各项惠农补贴政策,有效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以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为抓手,我市不断加强基础农田设施建设,为粮食增产筑牢根基。同时开展的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活动带动了大面积平衡增产。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粮田面积491.1万亩,建立33个小麦、38个玉米、2个大豆部级高产创建万亩示范方,在万亩示范区内小麦、玉米平均亩产分别达到638公斤和656公斤,分别较非示范区亩均增产137公斤和158公斤,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另外,小麦育种水平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最新育成的新品种周麦28顺利通过国审,周麦32顺利通过省审,周麦22、26、27分别创造了千亩方、百亩方的全国高产纪录。

  去年秋季干旱时,我市投入5亿元资金用于抗旱保秋。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也积极出台有力措施,千方百计浇水保苗,形成了推动粮食生产发展的强大合力。我市抗旱保秋的做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4年8月20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以《多管齐下抗旱保收》为题,对我市进行了专题报道。

  科技投入是增产主力,关键农时,我市动员组织市县乡近千名农业科技人员,在省级专家技术指导的基础上,市县技术人员分包4516个行政村,集中开展科技包村技术服务活动,为夺取全年粮食丰产丰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农业产业化提速

  去年,种了170亩周麦26的韦路宽,根本没有为小麦销售发愁。作为沈丘县第一个家庭农场的场主,沈丘县白集镇韦庄行政村村民韦路宽,和一家面粉厂签订了收购协议的“订单农业”,按照厂家需求种植指定小麦品种,成熟后在确保收购价格不低于市场统一价的基础上,根据小麦实际品质相应加价回收。“签了订单,不仅销售不用发愁,他们的农技师还会定期来帮助我们进行麦田管理,非常省心。”韦路宽高兴地说。

  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对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一直是传统农业发展的痼疾。

  为破解这一难题,我市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通过内引外联、改组改造、招商引资等,本地现有的莲花、财鑫、金丹等粮食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吸引了益海粮油、五得利面粉、鲁王面粉、思圆方便面等众多外来企业落户周口,食品工业已成为周口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市各类粮食加工企业1000多家,年加工能力近400万吨,有效改变了过去的“原”字号销售局面,味精、乳酸、酿酒、面粉等粮食深加工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许多产品成为全国知名品牌,粮食精深加工附加值显著提高,带动了种粮农民收入增加。

  尤其是2014年以来,我市以农业产业化集群项目建设为抓手,以面品、肉品、调味品、果蔬、油脂、饮品、中药材、纺织品、林产品等9大类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集群为重点,着力提高产业集群发展能力。截至去年底,全市规划培育集群在建项目29个,投资总额860.48亿元,其中,农产品加工项目28个,投资总额860.18亿元;原料基地建设项目1个,投资总额0.3亿元。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运行监测,目前,我市有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50家,市级龙头企业214家,辐射带动全市40%的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目前,我市共有13个农业产业化集群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数量居全省第二位, “金丹”乳酸、“天存”种业、“地神”良种、“扶沟”蔬菜、“莲花”味精、“金丝猴”奶糖等一批具有周口特色的农业品牌享誉全国。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涌现

  “全国种粮大户”、市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杜卫远看着田里绿油油的麦苗,期盼着来年的丰收。他作为商水县发达高产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带领社员成功流转了土地4500亩,托管了土地6000亩,与周边群众实现了共赢。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进入城市或就地从事非农产业,2013年中央出台一号文件鼓励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有规模才有效益,有效益才有人愿意种地。”市委书记徐光深入田间地头调研时提出,要积极引导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加大对种养大户的扶持力度,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在政策的扶持下,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成长,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在三川大地相继涌现,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步伐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呈现出蓬勃活力。

  农民合作社发展得到进一步规范。建立了由市农业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12个部门参与的“周口市农民合作社发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了对农业合作社发展工作的扶持指导。截至目前,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合作社共计9847家,比2013年年底增长20%;合作社成员数27.1万人,成员出资总额56亿元,合作社统一购进生产资料及销售产品总额超过94亿元,辐射带动周边50万户;开展了第六批市级示范合作社认定工作,新认定市级示范合作社48家,17家优秀合作社被农业部等九部委命名为国家级示范社,全市国家级示范社总数达到41家。

  ——家庭农场发展迅速。建立健全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和登记备案制度,明确了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和登记办法,从制度保障上促进家庭农场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已注册家庭农场1371家,其中种植类占1101家。

  ——土地流转规模稳步扩大。协调市财政、农办、畜牧等部门,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加快土地流转。据统计,我市现有家庭承包经营耕地1004万亩,截至目前,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为246.7万亩,比2013年底增加48.9万亩,约占家庭承包耕地24.6%,10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127万亩。

  这些新型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从事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不仅提高了农业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支重要力量。

  “仓廪实而民心安,农业强则百业兴”。新的一年,我市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在周口大地上创造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新辉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 闻
   第03版:专题·医疗
   第04版:项城新闻
   第05版:西华新闻
   第06版:沙颍文艺
   第07版:公 告
   第08版:广告
深入落实市委全会精神 加快打造务实和谐西华
立足职能助推企业发展
市公路局:节前廉政提醒 誓言不收送红包
图片新闻
担当起粮食安全责任
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