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沙颍文艺
 
 
 
2015年9月11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游龙门石窟
顾玉杰

  八月,正是酷暑季节,借一个双休日,我和友人一行来到闻名中外的洛阳龙门石窟。专程游龙门石窟,一是了却多年心愿,二是作为河南人,守着世界级文化遗产而不曾瞻仰,说出去会贻笑大方的。游龙门石窟,我收获的是震惊、不解和自豪。

  洛阳南郊,穿过拥挤的车流和喧闹的商业街市,就是龙门景区。拐过一座巍然耸立的石拱桥,便来到伊河岸边。伊河水波澜不惊,静静地安卧在龙门山和香山之间。龙门石窟主要分布在龙门山上,绵延长达1公里,香山上也有零星分布。资料记载,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年间,约公元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

  参观中发现,龙门石窟数量庞大惊人,超出想像。整面山上窟龛犹如蜂巢,密密麻麻,洞窟和造像大小、形制各异,相差极为悬殊。洞窟以如现代门窗大小的居多,也有的洞窟纵深开阔,容积颇大;石雕像十分丰富,最小的据介绍只有两公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微雕。多数是窟中有像,也有的有像无窟,佛像直接就雕刻在祼露的平面岩石上。洞窟、造像层层叠叠,从山脚向上延伸,之间有人工栈道和石阶相连。有的石窟和造像位置很低,就在游客的脚下,伸手可及,一些如手掌大小的造像,被游人摩挲得油光滑亮。凝视着这些形制瑰异、琳琅满目的造像,耳边似在回响佛国音乐的旋律,也仿佛看到极乐世界的华光盛典。千年的王朝更替,千年的日月轮回,让人好像行走在时光的隧道里。

  挟在如织的游人中间,我们头顶烈日,爬高上低,走马观花。从标牌上看,大中型洞窟多有名字,什么古阳洞、莲花洞、魏字洞、火烧洞、路洞、看经寺洞等,几乎每个较大的洞窟都有来历,并附有碑刻题记。其中在宾阳中洞与南洞之间,游人簇拥围观一个碑帖,这是《伊阙佛龛碑》题记,出自唐初书法大家褚遂良之手,被视为楷书极品,在书法界备受推崇。据介绍,还有个洞窟叫药方洞,我们没有见到,里面刻记着大量民间药方,至今仍有极高的药学价值。我一边游览,一边思忖,魏晋隋唐,造窟工程量如此浩大,动力何在?想必是在宗教信仰和彰显功德的驱使下,从皇室贵胄到平民布衣,不惜人力,耗费巨资,建寺造窟成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朝杜牧的诗句,也许正是那个时代宗教繁盛发展的写照。令人遗憾和痛心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历经风雨剥蚀、战乱和人为盗损,这座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用“千疮百孔”来形容,实不为过。龙门石窟的大量中小型造像损毁严重,有的仅剩空窟,像一扇扇门,在漫长的沧桑岁月中,一直敞开着……

  心中惦着大佛,这是之前我对龙门石窟的唯一印象。不多一会儿,我们便拾级来到龙门石窟的标志性造像——卢舍那大佛像前。准确地说,这是一组由9尊雕像组成的庞大摩崖群雕,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此窟长宽各30余米,为龙门石窟之最,开凿于唐高宗初年,公元672年。据记载,皇后武则天为建此窟,自掏脂粉钱两万贯,也传说大佛是武则天为自己歌功颂德,仿照自己面容所造。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像为中心,用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的祥和色彩和理想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站在气势恢弘的石雕群像前,我十分震惊,有一种屏息的感觉,深深地被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艺所折服!我们一尊尊地仔细端详,一边看,一边嘘唏不已。这9尊雕像除两尊完全损毁、一尊损毁严重外,其他6尊基本保存完好,个别雕像有局部残缺。中间主佛卢舍那像,通高17.14米,足有五六层楼高。卢舍那面部丰满圆润,头顶发纹细密,眉如新月,双目微垂,面含笑意。除了一双长约1.9米的耳朵略显夸张以外,整个雕像比例匀称,造型完美,鬼斧神工,无可挑剔!端庄慈祥、仪态万方的卢舍那,是智善的化身,她阅尽人间万象,俯视芸芸众生,音容笑貌,呼之欲出,令人敬而不惧。然而,就是这样一尊精美的巨型雕像,手部和莲座也已缺损。问一问慈悲的大佛,你那双普度众生的双手,到底遗落在哪朝哪代?卢舍那大佛像两边,分立着菩萨、沙弥、天王和力士。古代匠人在雕像的细节刻画上尤显功力。菩萨雍容华贵,天王英武雄健,力士咄咄逼人,个个栩栩如生,出神入化;那镂空的发冠,随风舞动的轻纱,旋转摇曳的满身珠坠,动感十足,美轮美奂!特别是那尊完好的力士雕像,满身都是爆发力,六块腹肌,惟妙惟肖;手臂和腿部肌肉,线条遒劲,质感逼真,让人叹为观止!我没有研究过中国古代美术史,单就雕塑而言,这些堪与古希腊雕塑断臂维纳斯相媲美的作品,体现了我国古代匠人丰富的人体解剖知识和娴熟的造型能力,是中华古代文化艺术高度发达的缩影。

  每一座雕像都饱含着古代创作者无限的激情、卓越的智慧和坚韧的毅力。后人评价,这组大型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技艺,高踞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无愧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是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象征。不妨想像,大唐盛世,天朝脚下,当这组摩崖群雕完工时,有着倾国倾城美貌的武则天,也一定对卢舍那温婉娴静的造型称心如意,而群雕的精美程度足令山河生辉、天地动容!

  如果这些群雕是刻在木头上,或是先取下岩石再精雕细琢,也许不会让人感到吃惊和困惑,可这些群雕分明是依山而凿。坚硬的山岩,敲掉一块少一块,稍有失手,便会功亏一篑。众所周知,岩石向来是用于磨刀的,用刀刻石?不是“工夫”两字能够解释的。在群雕前流连,我禁不住浮想联翩。最迟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就不把岩石当回事了,在没有发明火药和油电等现代能源的条件下,仅仅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以后,他们就开始借助钢钎斧凿,劈山斩石,创造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工程。我曾经游历大漠深处的敦煌莫高窟,人迹罕至的三峡古巴楚绝壁栈道,虎踞龙盘的徐州、永城岩穴地宫汉墓,带回的全是问号。历史的烟云已经散去,时间的空谷没有回声。谁能解释,古代劳动人民靠什么智慧和力量,挑战并实现了在今天看来这么多的不可能?

  龙门石窟作为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世界文化遗产、中原名片,见证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密码。她的学术价值远远超出了文化旅游的范畴。作为匆匆的游客,我们与龙门石窟只是擦肩而过,一时还读不懂其中的灿烂和深奥。

  走下龙门山,跨过伊河桥,回望对岸石窟群,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们的祖先敢于和习惯于征服山岩,这样的民族必有钢铁般坚强的意志和禀赋,这种血脉和秉性传承至今,生生不息、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未来一定能复制和续写古代辉煌,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人间奇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 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淮阳新闻
   第05版:商水新闻
   第06版:沙颍文艺
   第07版:广告
   第08版:时事新闻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诗词作品(节选)
游龙门石窟
来当兵吧
大美青海七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