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版
 
 
 
2016年7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好该做的,做好想做的
——记周口市中心医院门诊部主任张玉玲□ 记者 郭坤 通讯员 郭永伟 文/图

  ——记周口市中心医院门诊部主任张玉玲

  □ 记者 郭坤 通讯员 郭永伟 文/图

  小草忠于职守,是为了给原野披上翠绿;溪水履职履责,是为了滋润干涸的土地。

  社会有分工,职业有不同。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工作在何种岗位,都要兢兢业业、尽职尽责,都应有所追求并且精益求精。

  无论是领袖还是百姓,无论是教授还是农民,只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才算称职,医护人员亦是如此。

  提起医护人员,人们总喜欢用“白衣天使”、“无私奉献”等词语来形容他们。其实,对很多医护人员而言,他们只是做好了本职工作,做好了自己该做的事和自己想做的事。在他们看来,敬业是奉献的基础,乐业是奉献的前提,勤业是奉献的根本。一个人,如果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怎么能被称为“天使”?又何来“奉献”呢?

  最近一段时间,成为“网红”并被媒体关注的周口市中心医院门诊部主任张玉玲在面对采访时,就始终不提“奉献”二字,她反复强调自己是在做本职工作,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她工作中的一些片断,来展示她的职业素养和应急能力。

  前 言

  眼前的张玉玲,身着白衣,一尘不染,齐耳短发,一丝不乱。已过50岁的她,说话语速极快,声音洪亮,专业医学术语经常是脱口而出,浑身上下透露出长期从事护理工作所具备的职业素养——敏捷、干练。

  最近,因为做了她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张玉玲一下子“红”了。省级、市级各主流媒体纷纷对其事迹进行报道,很多网友还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点赞。

  张玉玲究竟做了什么?

  面对危情  医德医技双展示

  时间回到6月18日早上。

  当天是周六,但周口市中心医院依然正常上班。门诊部主任张玉玲像往常一样,提前半个小时到岗,巡视门诊各区域,做好各项应诊准备工作。

  7时30分左右,一名女子在他人的搀扶下,来到周口市中心医院门诊大厅,艰难地走到自助机前,准备办理就诊卡。实际上,当他们刚走进门诊大楼时,就引起了张玉玲的注意。眼看着年轻女子的身子往下瘫软,张玉玲连忙从导医台里跑过去,从后面抱住了该女子。经过简单询问,得知女患者宫颈出血已经有一夜的时间了,且现在还一直持续,情况十分危急。 

  顾不上多想,张玉玲立即坐在地上,用自己的大腿垫起女患者的头部,慢慢把女患者身子放平,以避免贫血可能引发的其他并发症。同时,张玉玲还仔细察看女患者的呼吸和脉搏,引导女患者按照她的指令正确地吸气呼气,并根据判断给女患者用药输液,同时让其他医护人员联系急救科室,第一时间开通就诊“绿色通道”。从张玉玲坐地扶危到女患者入住妇科病房,前后只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由于抢救及时,该女患者最终脱离了危险。

  再来看看6月23日上午发生了什么。

  当天8时50分,60岁的患者郭某被手推车载着前往医院CT室进行检查,行至门诊大厅导诊台时,郭某心脏突然停跳。

  正在导诊台值班的张玉玲见此情景,迅速拿起氧气袋冲到手推车旁,为患者用上了氧气。当看到患者脸色发白,张玉玲立即使用“徒手心肺复苏术”进行施救。由于手推车过高,她毫不犹豫翻身上了手推车,继续对患者进行心脏按压,同时叮嘱家属推车到急救中心进行急救。一路上,张玉玲双膝跪在手推车上,一刻不停地对患者进行心脏按压。进入急救中心后,患者心跳恢复。

  张玉玲跳下手推车,把患者交给急诊科医生后,才长出一口气,拖着红肿的双腿,回到了工作岗位。

  张玉玲坐地扶危、屈膝施救的现场,先后被网友拍了下来,并上传至微信朋友圈。很多网友纷纷转发并为张玉玲点赞。

  “当时根本没想太多,也顾不上腿麻不麻,救死扶伤是我的天职,本能促使我出手施救。”面对随后而来的省级、市级各主流媒体的采访,张玉玲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

  很多人为张玉玲点赞,是因为她不顾形象的坐地扶危、屈膝施救,但我们在称赞她医德高尚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她在这两起突发事件中表现出的职业素养和应急能力。

  6月18日那天,张玉玲通过观察和询问,准确判断患者因为宫颈出血引发失血性休克,随即坐地扶危,以腿为床让患者保持最佳体位,察看患者的心跳和脉搏,舒缓患者情绪,用药输液,并让身边医护人员联系急救科室,第一时间开通就诊“绿色通道”。

  6月23日那天,面对心脏停跳的患者,张玉玲临危不乱,第一时间给患者用上氧气,随后使用“徒手心肺复苏术”进行施救,同时安排家属推车赶往医院急救中心,为抢救患者争取到了弥足宝贵的时间。

  可以说,张玉玲用自己的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为在场的年轻医护人员上了一堂教科书般的急救课。

  翻看张玉玲的从医履历后发现,做出以上举动,对于她来说,真的只是信手拈来。而正是因为早已习惯做好该做的事,才让张玉玲在面对危急病患时,敢于上前,果断处置。

  热爱护理  职业当成事业做

  1981年,19岁的张玉玲从周口卫校毕业,被分配到周口地区人民医院(现周口市中心医院)工作,成为一名护士。年轻的她,抱着对护士这一职业的热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一个例子可以证明,张玉玲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多么热爱。1981年年底,一场大雪过后,公共交通全部被阻断。恰好这一天,张玉玲当值夜班。回项城看望父母的她,面对被大雪阻断的交通,竟然选择独自一人骑着自行车赶回医院上夜班。能骑的路她骑着走,不能骑的路她推着走。道路奇滑,车辙奇深,她全然不顾,深一脚浅一脚,硬是从中午走到傍晚,按时上了夜班。看着张玉玲极度疲惫的模样,护士长心疼地说:“你这闺女咋恁傻!你根本就不用回来,我已经给你调好班了!”张玉玲淡淡一笑说:“夜班太辛苦,还是我自己上吧!”

  1996年,张玉玲被任命为肿瘤内科护士长。此时,整体护理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护理程序被广泛运用。医院刚刚建立的肿瘤内科不像其他专科那样,有可借鉴的模板。这就意味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面对现状,张玉玲开始阅读《肿瘤内科学》。她从肿瘤病因、临床表现、临床诊断开始学起,精细研读肿瘤化疗方案、肿瘤患者心理分期、化疗药物副作用,迅速掌握了肿瘤化疗、支持治疗、临终关怀的系列理论和知识。借助所学,她制订了肿瘤化疗病人的标准护理计划、标准健康教育计划等,使肿瘤内科如期进入医院整体护理病房行列。

  2003年,她被任命为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在急诊科任职期间,张玉玲引入了“血液灌流”技术,并开展了“全消化道灌洗”,挽救了不少中毒患者的生命。

  2010年,她被任命为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成为医院脸面的“管家”,管理门诊各项事务。在每天各项事务缠身的同时,张玉玲仍会坚持巡视门诊各区域,并救治过不少危急患者。

  35年的职业生涯,张玉玲从未把自己当成“饭碗型”医护人员,得过且过,而是将此看成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

  感同身受  职业精神再升华

  在肿瘤内科任护士长期间,面对着每天挣扎在生死线上的肿瘤患者,张玉玲对护士这一职业有了全新理解,她的职业精神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她牵头开展浅静脉置管、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术,减轻和解决了肿瘤化疗患者的血管损伤;她学习掌握了化疗药物的“◇”形封闭,有效解决了化疗药物外渗所致的软组织损伤;她积极应用全胃肠外营养支持,保证了化疗患者的营养需求;她促成科室设立临终关怀病房,彰显了医护工作者对晚期癌症患者的人文关怀……她总是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感同身受,去护理、关爱每一个患者。

  60多岁的患者夏某因患鼻咽癌入院。面对“28天一个周期,一次连续96个小时”的化疗方案,夏某心理压力巨大,不敢吃不敢喝,对化疗充满恐惧,化疗过程中经常处于焦虑状态。护理查房时,张玉玲看出了夏某的焦虑与不安,便像亲人一样安抚他,缓解其心理压力。在几个疗程的化疗过程中,只要夏某有需要,不管有多忙,张玉玲都会放下手头的事情,及时出现在他面前。

  拉着手陪聊天、进行技巧性的心理安慰……张玉玲总有办法让处于焦虑状态的夏某平静下来。有一次,处于痛苦状态的夏某,使劲捏着张玉玲的手说了一个多小时的话,直到焦虑情绪完全散去。夏某的紧张情绪舒缓了,可是由于他的力道之大,张玉玲的手被捏得又红又肿,可张玉玲连一句怨言也没有。

  在张玉玲的陪伴和帮助下,夏某顺利完成了化疗,效果非常好。出院那天,夏某激动地对张玉玲说:“没有你,我肯定撑不下来!”听到这句话,张玉玲的眼睛湿润了。患者发自内心的朴实的语言,让她感受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和职业的成就感。她越发坚定了自己刚入职时就明确的工作原则:做好该做的,做好想做的。

  临危受命  面对生死不犹豫

  2003年,在周口市抗击非典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候,张玉玲临危受命,到发热门诊当护士长。

  当时,沈丘县已经出现了一例临床SARS确诊病人。“狼”来了。一时间,人们谈“热”色变。

  而就在这个时候,医院发热门诊的接诊量陡增,日平均接诊量从原来的80至90人增加到120人左右。若在平时,这些都不足挂齿,可在这个非常时期,发热就意味着可能感染了SARS病毒。

  张玉玲心里明白,她要去的发热门诊就是一个“战场”。尽管如此,她没有产生任何退缩的念头,因为她知道,这是一个白衣天使应该做的事情。带着领导的殷切期望,带着战胜SARS的必胜信心,张玉玲毅然走上了“战场”。

  发热门诊里,医生、护士加上工人共有25人,可以说是一个大家庭。家大事必多。作为“管家婆”,张玉玲样样都得管而且还要都管好,因为这是一个“是非之地”,马虎不得,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错。就拿穿隔离服来说,个别人就是不在乎,总拿天气闷热为由违规不穿。对待这些人,张玉玲就使出“管家婆”的横劲,强行让他们按要求着装。在那个特殊的地方,每时每刻面对的都是发热病人,而且还都是零距离接触,张玉玲的“强硬”不仅是对自己负责,还是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进入发热门诊的病人,对照标准排除“险情”后就可以回家,但高度怀疑对象则必须留下来接受治疗观察。在那个特殊时期,发热已让人心有余悸,“留观”更让人觉得大难临头。异常的心理导致异常举动的出现。“留观”的患者中,有人认为,自己只是普通感冒发烧,不是SARS,住在发热门诊风险太大;有人则认为,“留观”了就肯定得了SARS,既然得了“不治之症”,与其“死”在发热门诊,不如“死”在家中。两种人,两种想法,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离开发热门诊。面对这样的“留观”患者,发热门诊不能采取强制手段,只能苦口婆心地劝说。而张玉玲总能把道理说透、把危害讲清,让发热患者心甘情愿“留观”。

  按照规定,张玉玲在发热门诊这个前沿阵地坚守了15天,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直到今天,张玉玲回忆起在发热门诊的那些日日夜夜,内心还会很激动,因为那确确实实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面对生死,她做好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和自己想做的事。

  尊重生命  一门心思为病患

  张玉玲在担任急诊科护士长期间,本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结合实际引进的新技术,从鬼门关救回了不少病患。

  当时的张玉玲发现,医院急诊科接诊的农药中毒患者比较多,而应对手段只有洗胃。洗胃的确可以将中毒患者尚未吸收的毒液清洗干净,但是对于已经进入血管的毒素却束手无策。

  张玉玲开始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她带领急诊科的同志,从别的地方找来使用过的血液净化器,反复练习“血液灌流”技术。掌握并应用该项技术后,张玉玲又发现,在给中毒患者进行血液净化时,经常会出现“脱针”情况。于是,她又把在肿瘤内科任职期间掌握的“深静脉置管术”应用其中,保证了中毒患者血液净化的持续进行。

  在张玉玲的力促下,急诊科很快将这项技术熟练运用,不少中毒患者也因此重获新生。

  当时,张玉玲带领急诊科的护理团队不断研究新的解毒方法,最终掌握了“全消化道灌洗”技术。不仅如此,张玉玲还从家里拿来炭块、从地里挖来胶泥,尝试着把“土办法”与“洋技术”结合起来,救治中毒患者。后来,即便是面对十分棘手的“百草枯中毒”,张玉玲也有一套自己的救治方法。

  张玉玲所掌握的解毒技术,让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吃下一颗“定心丸”,在面对农药中毒患者时,只要有张玉玲,他们都会冷静沉着地应对。一年中,张玉玲有300多天都是24小时值守在科室。因为急诊科突显一个“急”字,医护人员每时每刻都要与死神赛跑、与病魔抗争。

  现在的张玉玲在管理岗位——门诊部主任的位置上已经有6年时间了,从护理一线到业务管理部门,她很快适应了角色的转变。如今,张玉玲把周口市中心医院的脸面——门诊,管理得井然有序。

  她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做好该做的,做好想做的。

  “我们医院的门诊接诊量很大,这也使得门诊成为一个容易发生突发事件的地方。我的职责就是保证门诊各窗口、各诊室、各岗位的有序运转。对门诊患者突发的病情进行急救,自然也是我的分内事,更何况,我还是一名有经验的护士。”张玉玲轻描淡写地说着她认为自己该做和想做的事。

  张玉玲,副主任护师,著有《实用临床护理常规及应急预案》,发表《联组带教在高职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化疗药物渗漏性损伤研究》等护理学术论文20余篇,获市级科学进步二等奖三项,1998年至2002年连续五年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2002年被评为医院技术操作能手,2002年至2003年被市卫生局授予“优秀护士”称号,2013年被市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14年被省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做好该做的,做好想做的,这“两件事”,张玉玲都做到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淮阳新闻
   第05版:商水新闻
   第06版:沙颍文艺
   第07版:时事新闻
   第08版:专版
做好该做的,做好想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