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沙颍文艺
 
 
 
2016年9月23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秋之吟咏
朱丽

  四季轮回的更替中,秋不卑不亢地来了。在天高云淡,澄澈如洗的长空里;在层林尽染,酡红色的夕阳下;在凉风习习,秋水长天的美景中。人们以十足的热情,迎接着这没有任何铺染却极尽美好的秋。

  王维的“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湲”,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秋色宜人之景尽收眼底。罗兰说:“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在古今诗文里,不乏赞颂秋之作,让人读来情思涌动,心绪起伏。或许是受其影响,闭上眼,即便不在秋天,秋的音容、姿态、品格、特质也会全然在我脑海里呈现。北方的秋天在四季中宛若中国画般黑白分明,在文字里不需要怎么着墨,也能判然不同、易分易感。

  如此这样,在秋天里徜徉,更是有别样的感受。

  秋天是有色彩的,它虽没有春天的五彩斑斓、明媚艳丽,却俨然是一幅色调厚重、意蕴丰厚、浑朴且高雅的图画。你看田野里,一株株带红缨枪的玉米棒与深青色的叶相映衬,没有晃眼的光亮,更显得敦实饱满。农人们剥开来,露出黄澄澄整齐的粒,你的口中会立即有松仁玉米的香甜和山药玉米煲汤的粘粘浓香。黑色的土地,承载的是沉稳的底色,带给我们秋的殷实和诚挚。秋天的山,没有了夏日的苍翠,林木顶端微微泛黄,叶片也夹杂着黄色,似是服饰的点缀,在秋的衣裙上添了些许生动,那份俊逸隐隐然告诉人们“天已凉,请添衣”。漫山遍野的连翘由鹅黄转为橘黄,再转为红黄,更为秋天的色彩做了具体的阐释。

  “夕雨红榴拆,新秋绿芋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秋的收获,让秋天到处弥漫着诱人的香味,沁人心脾。走进果园,眼睛和鼻孔同时享受这醉人的秋意。一串串紫色水晶样的葡萄,挂在藤蔓,有了依托,也并不担心顽皮起来的摔跤;红彤彤的大苹果,定是看到人们羞红了脸;青黄诱人的香梨,有的挣破包裹的纸膜,露出丰腴的身姿;火红灯笼似的蜜柿子,喜庆安详。它们争相散发着体内蕴藏的香气,把无私的爱洒遍孕育它的土地和关爱它的人们,毫无保留和悔意。而这一切的爱之力量便是来自于秋,秋就是如此境界高远,品格高洁,却“不显山不露水”,从不寻求,从不索取。

  试想,秋夜里,滨水湖畔,一袭风吹皱湖面,而你站在岸边,遥望对岸的点点灯火,这是不是诗里的意境?或许,有一份寂寥,有一份忧愁,但却无法掩盖其间之美。林黛玉《代别离·秋窗风雨夕》里“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一种清冷、悲凉之感让人落泪,但美人窗前孤寂、愁情满怀的身影,却总会让我们想起,无法忘怀。这种凄清之美,在中国古典诗词里一直闪耀着熠熠的光辉。秋总让我们想到秋愁、秋思、秋悲。张继说:“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范仲淹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屈原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此中意境不是“悲戚、萧瑟”可以形容的,是诗人因景生情,感怀家国之愁的即兴之作,不乏繁华幕落,抒发本真之境。也因这份诗情获得了精神的回归,抛却利欲的追逐,在黑暗的世界里,独享内心的明净。当然,秋之意境也有优美、开阔、豪放的。王维的“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这些经典诗作一如秋之风韵、秋之纯熟构成了艺术的苍老之境,但思想精髓却永不苍老。

  不消说,人们对秋总怀有一种深邃之情,不像春的新、夏的爽、冬的静,以不同人的喜欢之感简单地喜欢着,而对秋的热爱则更多了些意义上的理解和思想上的凝练,因此是深沉的,超越季节之爱的一种情,抑或是经历风雨沧桑、痛苦磨难之后岁月印记里的相濡以沫之情。李煜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不是秋色赋予他亡国之苦闷,而是他的愁苦在秋色里得到寄寓、得到抒发,秋成为了他的知己,成为了他心灵的归属,此情可知。

  行年渐长,再次品味秋天,更有深深的感悟和感动。秋是“美丽”的,这简单的词语却涵盖了很多,高洁、深幽、沉稳、超然等等都在其间,都属于秋。踏秋而行,我把爱和深情融汇在每一片山河、每一块草木、每一片落叶、每一缕清风里,为秋吟咏!为秋壮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社会民生
   第04版:淮阳新闻
   第05版:商水新闻
   第06版:沙颍文艺
   第07版:农行特刊
   第08版:时事·广告
岳麓寻胜
贺天宫二号
秋之吟咏
九一八事变
八十五周年有感
图片新闻
工地中秋
秋收
咏物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