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淮阳新闻
 
 
 
2016年11月21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难忘小村唱大戏

  □ 王天瑞

  “搀我来,一家人欢天喜地把我来请,佘太君我穿宅越院来到前厅,今日是老身我的寿诞庆,一个个膝下承欢满面春风,年少人盼的是立功边境,年老人我喜的是啊一门忠贞……”黄村有3位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积极参军入伍,即将奔赴南沙海疆,走向保卫祖国的最前线。村里十多位老人一商量,决定共同出资,请来邻县的豫剧团,唱上三天大戏。

  台上,锣鼓敲响,唱腔激昂;台下,不时响起掌声、笑声、赞叹声。《五世请缨》,讲述的是北宋时期,西羌作乱,元帅杨文广边关被困,孟强突围,回朝搬兵。兵部主和,杨府主战。107岁高龄的佘太君,带领8个儿媳、两个闺女和孙媳穆桂英等12个寡妇及重孙满堂五代人,上殿请缨,奔赴疆场,平定西羌,得胜还朝。这出戏主题鲜明,故事生动,节奏张弛有度,人物丰满,尤其剧中的穆桂英的扮演者表演得既英武果敢,又不失女性的妩媚,赢得了台下群众的阵阵叫好声。

  黄村的老年人都知道,《五世请缨》,早在新中国建国初期,村里就曾请来剧团演出过。当时,这出戏叫《十二寡妇征西》,又叫《百岁挂帅》。

  黄村,名声在外。周围十里八村的老百姓也纷纷说,黄村人有个老传统,爱听戏、爱看戏、爱唱戏,只要一到农闲,锣鼓家伙一敲就开唱了。老人们尤其难忘的是,建国初期,黄村的戏迷们,每年都要在春初和秋末的时候,千方百计筹资,请剧团来村里唱大戏。其实,即使他们不说,大家心里也明白,解放了,天亮了,有吃有穿有住了,再也不过那寂寞、单调、乏味、苦涩的日子了,在这凯歌行进的年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百姓,咋能不跳起来、扭起来、唱起来呢!

  那个时候,农村没有什么可玩可乐的,群众精神饥渴,只有戏曲文化非常活跃。当地剧团,多是家族、街坊自发组成的,演出报酬很低,只要管吃管住、临走时多少给点粮食或钱就行。黄村到春秋季该演戏了,就以族长为首组成筹资小组,挨家挨户地按人头或按户头收粮收钱。同时,也接收远近官人、商人、富人的自愿捐助。

  当把剧团、演出时间和剧目定下以后,族长就立即派人搭戏台。黄村的戏台,多是临时搭在村南头。那里有几个连片的打麦场,背村向阳,场面宽敞,周围还有又粗又大的树,年轻人可以爬到树上看戏。搭戏台,横着竖着栽七八排木桩,用长条木棍固定住。然后,在离地面四五尺的地方,搭一层厚厚的木板,再用麻绳或铁丝拴牢。最后,在舞台的三面和顶上拉起布挡。这样,戏台就算搭好了。

  唱戏前,全村人还有一件大事需要忙——请人看戏。村里唱大戏,全村当然觉得很光荣、很自豪、很有面子,脸上笑、心里乐,走路昂首挺胸。于是,大家就套上骡马、赶起四轮太平车,或推起红车子、平顶车,去请姥爷姥娘、舅舅妗子、七大姑八大姨……

  这消息还会像风一样,迅速传遍周围的村庄。于是,很多行业的人也会赶过来——有卖油条的、卖麻花的、卖水煎包的、卖胡辣汤的……还有卖橘子的、卖甘蔗的、卖山里红的……还有卖针线的、卖肥皂的、卖雪花膏的……还有戗菜刀的、磨剪子的、摇拨浪鼓的……虽然他们为唱戏的黄村增添了热闹的气氛,但治安员却不让他们进戏场,只能在离戏台很远的南河沙滩上吆喝、做买卖。

  在农村唱大戏、看大戏,治安管理很重要。那时没有扩音器、没有麦克风,看戏时都想看得见、听得清,后边的总想往前挤,挤着挤着就乱套了。族长为了大家能看好戏,就成立了治安队,每人发一根长竹竿,分兵把守。开戏前,治安队按先来后到组织进场。进场后,里圈的人坐着,外圈的人站着。族长规定,看戏时,坐着的不准站起来,站着的不准往前挤。如有违犯者,族长会立刻把他赶出戏场。所以,很多人为了占个好位置看戏,有时都顾不上吃饭。

  黄村唱大戏,按传统习惯,都是唱三天:头天晚上一场,以后每天两场——上午一场、晚上一场。一听说黄村有戏,附近村里的人都想去看,有时白天顾不上,就赶夜场。啃个干馍,喝点凉水,匆匆赶去。看罢夜戏再回家,仍然有说有笑。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仔细数数,黄村人看过不少大戏哩——《打金枝》《花打朝》《桃花庵》《清风亭》《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

  文化大革命时期,剧团解散了。改革开放后,电视普及了,平时,戏迷们就只好在电视机前过戏瘾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 闻
   第03版:社会民生
   第04版:时评·理论
   第05版:公益广告
   第06版:淮阳新闻
   第07版:国内新闻
   第08版:国际新闻
彭雪枫在周口
难忘小村唱大戏
鹿邑早期农民武装——红枪会
刘佰玥画展在京受好评
袁世凯与近代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