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周口文化
 
 
标题导航
 
2010年1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拯救“大方”
记者 赵晏 文/图
  虽然“大方”没有登上很高层级的比赛,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仍然奥妙无穷,甚至连刘振峰这样的文化人也往往沉醉其中。图为“六道‘大方’地棋”的主要“申遗”人刘振峰(中)在沈丘县城的棋场里观棋。

  去年7月中旬的一天,刘振峰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他为之苦苦编写材料将近一年的“六道‘大方’地棋”申遗成功,被确定为全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听完他激动之中语言不详的介绍后,我赶紧上网查证:河南省人民政府果然有通知(豫政【2009】45号),名不见经传的“大方”初登大雅之堂。

  

  一、何为“大方”

  

  我记得是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我正在国营农场接受“再教育”。有一天上午工间休息时,我们的指导员领着我们学习报纸上的文章。年龄大的人可能都知道,当时的报纸基本上一个腔调,什么全国形势大好,什么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等等,听的人当然昏昏欲睡。但你睡就睡吧,起码不影响指导员进行再教育啊。可就是有不长眼的,竟然在那么严肃的场合下起棋来,被指导员批了个狗血喷头,差一点影响招工回城。我很不明白他们在会场上怎么能下棋,问挨边的老工人,他告诉我,那种棋叫“大方”,在地上画12条杠杠,每人找18个棍棍,能区别开你我,就能开战了,农村的大人、小孩都会下。

  这就是“大方”,一种充满了浓浓的黄土气息、从来没有登上大雅之堂、蕴含着丰厚的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地棋,但又是一种和围棋形似而神异的高深的智力游戏。

  “大方”的棋盘随时随地随手画成,纵横各六道平行线,垂直相交构成一个大正方形,内含25个小正方形叫“方”,计36个交点是棋子的位置,棋盘一般以搁得下36个棋子,走棋时互不相碰为宜。棋盘只讲究线条清晰平行匀称,构成“大方”,不论棋盘所在地是地坪、桌面、木板或纸片等。“大方”的棋子对等时双方各为18颗,一般相差不会超过对方一半。棋子取材极其简便,“柴火棍儿、坷垃头儿、石子儿、瓦片儿”等都能当棋子,当然,现在已有部分雅士在用围棋的黑白子代作“大方”棋子了。该棋由两人对弈,分为搁棋、吃子、走棋等步骤,其中又有方、龙、斜、嘴等术语,也有若干规则加以规范。

  明朝刘基《灵棋经解》序中有“昔者圣人作《易》,以前民用灵棋象易而作也”。 “六道‘大方’地棋”是否为灵棋在野?有待考证。据刘振峰推论,当年鬼谷子隐居之地就在古称颍川,现周口市的商水、淮阳(古项国、陈、楚故地)一带,他由周口三川而引发“六道”,创造了这种棋类。创始之初,是为了推演战场形势,演练捭阖之术。后来苏秦、张仪为其高足后,三人潜心完善,从“六道”而纵横,成就了一代雄才大略。鬼谷子晚年迁居云梦山隐居,为了感谢周口当地农民对他的厚爱,将六道“大方”传播于民间。但农民没有很把这种棋当成事儿,因为从秦以来,周口一带很少安居乐业,所以农民们只有在饿极且无聊之时,才用这种陈胜吴广“辍耕之陇上”的竞技之术消磨时间,暂且忘记饥饿的烦恼和人间的不平。 

  

  二、被忽视的“大方”文化

  

  2009年11月13日,全国首届智力运动会在成都双流体育中心开幕,围棋、象棋、国际象棋、桥牌、五子棋、国际跳棋六个大项成为比赛项目,当然,周口人应当遗憾,因为没有“六道‘大方’地棋”。但是,更为遗憾的是,总共近80枚金牌,无一属于河南选手,河南人的最高成绩就是一个第五名、一个第七名和一个第八名。文化性是棋牌运动非常独特的个性,但作为文化大省的河南,竟然在全国首届智力运动会空手而归,河南人的文化让天狗给吞吃了?非也。让我们仅以“六道‘大方’地棋”这种明显留存于周口的棋类来看,就知道“颍川”在如何传承着中华文化——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皆以其他六国为谋略之对象,而“大方”亦纵横各六道;中华民族“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智圆行方”的价值观和“六道‘大方’地棋”简直是形似亦神似。至今中国人仍以“田成方,路成网”、四合大院影壁墙为正统,而这些,简直就是六道“大方”的家庭版、田园版。两千年以来,在豫东乃至中原“大方”盛行区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们的社会理念、价值观念、治国之道、家庭伦理等都突出一个“中”字,如“中庸之道”、“雄踞中原,以驭四方”、“逐鹿中原”等等,和“大方”的棋谚几乎志同道合:“中不中,占当中”、“得了中间方,(对方)不死(输)也遭殃”,一盘地棋竟然与中华民族的厚重文化密密相连,但铁打的事实是,“六道‘大方’地棋”和全国首届智力运动会鸡犬之声相闻,大方文化的深厚内涵仍然鲜为人知。

  上网仔细搜寻,可以搜得“方棋”多种,其中的“藏久”“掐方”“方棋”等在西藏、甘肃、青海、宁夏的民间还有留存,但比起“大方”就太简单了。今年1月,在百度“百科”搜索“大方”,得到的结果让人很觉得不平,这个最近更新时间为2009年12月25日的条目里这样说“大方”:“一种简单的对战游戏,类似于围棋,来自于河南周口一带,不过玩家都是一些老人与小孩,很多人在小时候都玩过这种游戏。”

  很显然,这种说法对“大方”的留存现状是基本公平的,但对“大方”的文化内涵以一句“一种简单的对战游戏”而概括,是非常不公平的。还有,如果我们稍加留心,就能发现,“大方”与围棋形似而神异,区别明显。有人说它是围棋的雏形和基因,但刘振峰认为,毋宁把它们看成同祖同宗,而发展却背道而驰的同门棋种。善弈者为证,“大方”与围棋在搁法和走法方面几乎相反,而却能留存到今天,可见,是一种文化内涵在为它的留存不停地注入着动力与活力。

  

  三、沈丘人热爱着“大方”

  

  2009年1月12日上午11时,我和刘振峰一起去采访“大方”棋会首杨书山老先生。 

  杨书山家在沈丘县北城区滕营行政村,是沈丘县水利局的退休职工,1929年4月5日出生。在“大方”的历史上,1999年很重要,这一年,“六道‘大方’地棋”成为沈丘老年运动会的比赛项目,这是它唯一一次被官方列入“正规”比赛,也是唯一一次为“大方”获奖者颁发了金牌,而这块金牌的获得者就是杨书山。杨书山回忆,自己从记事起就开始下“大方”,日本鬼子到沈丘时,他在河坡里放羊,和同村的孩子下“大方”,还引起好几个日本兵哇啦哇啦地围观。杨书山说自己有两大爱好,一是下“大方”,二是听唱戏,最过瘾的是台上唱戏,台下下棋,戏好了听戏,棋好了下棋。也不单单是杨书山,刘振峰说,上个世纪80年代,沈丘县政府大院的人几乎都会下“大方”,下了班不回家,围了一堆人乱伸头,十有八九是下“大方”。所以,2008年7月间,沈丘县体委和老干部局举行迎奥运老年运动会,22个乡镇区都有“大方”代表队。

  从杨家出来,太阳已经稍稍偏西,刘振峰建议去沈丘北关,那儿有“大方”的“棋场”,就像淮阳太昊陵门前的广场,背风向阳处扎堆成群,十摊八摊都是“大方”。“棋场”到底在哪?连问了三个市民,竟然都知道有这个场所,而且非常热心,巴不得把我们一直送到地方。最后我们在沈丘老交通局门前、北关菜市场大南头,发现了“棋场”,而且还真有几摊儿,几个没饿晕的主儿正“战犹酣”之时。

  王兆,72岁,当天对的是“震北关”李恩庆。李恩庆,56岁,老家在项城新桥,前年到沈丘卖刀具,祖上清末民初曾是项城一带的望族,据说和袁世凯也有过关联。所谓“震北关”,并非因“大方”技艺高超,而是因为刚到沈丘时不服北关市场里当地人的欺生,硬生生自己闯出了好生意。他自己承认,自己下得不错,但不是最好。杨书山下得好,刘华良进步快。王兆的个子不高,但精神头儿很好,两眼炯炯有神,和年龄很不相称。他画起棋盘顺手拈来,用食指和无名指同时运动,中指高高翘起,转眼横竖六道跃然脚下,一把碎瓷片儿,一把碎石子儿,战斗立马打响,10分钟不到结束战斗,这一次72岁的王兆赢了。 

  于春堂,47岁,长途客车的小老板。刘华良,27岁,鞋店老板。刘华良看见记者一行这么关注“大方”,兴致顿起,生意的事撂一边,也加入了战斗。刘华良年轻气盛,于春堂主动挑战,两分钟不到,双方就进入了“胶着”状态。

  紧接着,刘振峰对弈刘华良,一比一战平。

  走出沈丘北关,太阳更加偏西了,看着棋手们厮杀得那么投入,我忽然觉得,有时候,一种文化往往并不是文化人刻意保存下来的,就像原始人为了御寒而用兽皮围在身上,没想到人类的服饰文化诞生了。沈丘人对“大方”,娱乐并快乐着,一种文化也就延续了。

  

  四、刘振峰情结“大方”四十年

  

  说起“六道‘大方’地棋”申遗成功,就必须说说刘振峰。

  刘振峰老家在沈丘县北杨集,现任市交通战备办公室副主任,在市直算不上是“官”,所以从官场来说,知之者甚少。但刘振峰的经历又很奇特,1983年任沈丘县体改委副主任,1989年开始,被特派沈丘当年的龙头企业——新亚集团帮助工作,后来调到了周口,在周口项目办、计委、交通局转了一大圈,官是没有升起来,但成为省科技厅、省发改委联合注册的高级项目咨询师,河南辅仁药业、河南亿星实业、中原华丰网业等民营企业集团重大投资项目中,他的身影、他的脚印清晰可观。人生有时很奇怪,身为公务员的刘振峰,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与项目咨询有了不解之缘,但更奇怪的是,他对“大方”很执着,40多年来,不论在沈丘、在周口、在郑州、在北京,“大方”始终藏在他的心底。北京奥运之前,他在奥运场馆工地见到了周口民工在下“大方”,他当时很感动,给司机买了包好烟让等着他,和民工下了三盘。从北京回来,刘振峰就告诉我,给别人写了那么多项目,这一次要给“大方”写,虽然没有报酬、没有拨款,但看到这么多人喜爱“大方”,刘振峰似乎有一股激情在心头。

  “振峰很有文化。”老同学喜欢这样调侃他,但刘振峰的文化,应当和认识汉字的多少没有很大关系。刘振峰的“文化”,更多体现在对某种文化现象持久的关注,像一种追求、一种习惯、一种自然而然。比如他通过多年的咬文嚼字,发现了一种语言现象,他称之为“误乐”语言学,但起因还是对周口特别是沈丘方言的多年琢磨,再比如倾心“大方”40年。40年前,他仅仅把“大方”当做排遣心中烦恼的工具,那时,父亲是“右派”,少年振峰自然被株连,但通过“大方”,让他从“右派”阴影中得到片刻的解脱,所以,对一个北杨集的农村孩子,“大方”确实是个好东西。但40年后,当他以市国防动员委员会交通战备办公室副主任的身份为“大方”申遗时,真让人感觉风马牛不相及,所以他又拉上了沈丘县文化局、川汇区文化局,内情是,真正的申遗者就一个人——刘振峰。

  这时,他已经不再仅仅从消遣性看待这种充满泥土气息的棋类了,他看中的是“大方”深藏的文化内涵以及怎么拯救和开发利用它,并且,作为刚学会上网不到两年的“菜鸟”,他还想到了用网络推广“大方”,让“大方”的文化魅力感染更多的中国人。为此,他找到了“同伙”,一个电脑编程专家、北京一家研究所的副所长、一个对“大方”文化同样吃心的沈丘人,网名“三剑客”。据刘振峰透露,“三剑客”已经在给“大方”编写网络游戏了,但由于是业余时间抽空干,速度有些慢。“实现了界面规划、棋盘表示、棋子确定、搜索算法的确定等。最关键的是走法的生成和算法的编写,尚在研究。”“三剑客”在网上如是说。

  

  五、“大方”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大方”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这确实是很难回答的问题,也许,经过我们的推广,国人知道了周口有一种“非遗”,很有趣,完了,仅此而已。也许若干年之后,下“大方”的人太少了,“大方”渐渐被遗弃,虽然可惜,但无可奈何。也许经过“三剑客”之类的努力,“大方”真成了热门的网络游戏,周口网友会自豪地说,这个游戏是俺老家的。

  但假如有人从“大方”中琢磨出点儿什么呢,就像“八卦”,谁敢保证当初不是一种“地棋”呢。还有就是,现在的人好像太实用了,确实需要做一些对自己的衣食住行、升官发财没有关联的事情,这也叫文化吧,因为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无用”。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至一个地区,如果真没有这些“无用”的东西,还真有点薄气。

  所以,我们还是需要刘振峰之类的人干点闲活儿、陶冶点儿情操、增加点儿文化,比如拯救“大方”。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时政要闻
   第03版:时评/综合
   第04版:周口/社会
   第05版:周口/民生
   第06版:周口/便民
   第07版:今日关注
   第08版:国内新闻
   第09版:国际看点
   第10版:体育新闻
   第11版:文娱新闻
   第12版:晚晴
   第13版:旅游
   第14版:投资理财
   第15版:周口文化
   第16版:广告
拯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