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周口文化
 
 
 
2010年7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访夏王陵寝——太康墓
晚报记者 张洪涛 文/图
  太康墓
  “太康陵”标牌
  “少康陵”标牌

    核心提示: 从“禅让制”到“家天下”,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建立,我国历史正式步入奴隶制文明时期,作为继禹、启之后夏朝第三代奴隶制君主,太康王从荒淫失国,到流落在戈地(今太康县),筑城建都,在位29年而崩,葬于今太康县。跨越时空的界限,穿过历史的沉埃,太康墓历经近四千年的时光荏苒,至今仍然座落于太康县城东南一隅,带着对夏王太康的无限崇敬,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太康县城东南方向的王陵村,对夏王太康陵寝——太康墓进行探访。  

    太康,启的儿子,夏朝第三代国王,太康继位后宴饮游乐,不理国事,田猎无度,不思归国,引起国人愤恨。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乘机进入国都安邑,将太康拒之国门之外,之后,太康只好到处流亡,后流落在戈地(今太康县),筑城建都。后羿篡权后,太康的5个弟弟只好随母亲过河一起来到戈地,追随太康王,太康王在位29年而崩,葬于今太康县城东南二里许。

  

  藏身王陵村

  

  日前,记者在一个晴空的午后去探访太康墓,联络好几位友人时,天空却变得阴暗起来,我们顾不得这些,索性拿起采访本、照相机匆匆往史料上记载的太康墓所在地行进。这是我生平第一次造访太康墓,一路上难免有些兴奋与期待。

  从太康县城出发,往东南方向行走二里许,穿过几条街道,远离城中的喧嚣,来到了太康县城关镇王陵村,再穿过田野中一条狭窄的街道,在一条仅1米宽的小柏油路北边,空地的中央,一座巨大的圆形土堆赫然出现在众人眼前,旁边生长着众多灌木植物,这里就是太康墓。

  当听到旁边一位友人说这就是夏朝第三代国王太康的陵寝时,记者刚才的兴奋与期待已荡然无存,伴之而来的是有些失望,和自己想象中的帝王陵墓相比,眼前的这座夏王墓地可以说是最朴实的,陵墓旁边没有任何地面建筑,更没有守护陵墓的神像,甚至连一条像样的墓道都没有。如果不是陵墓的前方还仅存有一座刻有太康陵墓志铭的牌楼,你就很难把这座土堆和帝王陵墓联系起来。

  正在大家感觉到失望时,天空中下起了小雨,于是,我们抓紧了采访的进程,绕行太康墓一周,经随行的太康县城关镇南关村村支书许东阳大致测量,该墓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陵墓高2~3米,陵碑坐北朝南而立,上面雕刻着夏王太康的墓志铭。

  而后,在许东阳的带领下,我们又来到距离太康墓不远的夏朝第六个国王少康的陵墓——少康墓,虽同在王陵村,少康墓的境况却比太康墓更加惨淡,仅存陵墓前的一个标有“少康陵”的标牌,而陵墓已经没有地面的标志,从在陵墓旁边居住的居民口中得以证实,此地就是少康王陵墓所在地,只是经过岁月冲刷已经没有了封土,陵碑也被破坏,如今一些陵碑的碎片仍然散落在陵墓之上。

  “如今的太康墓就只有这些了,由于一些群众经常在这里取土,陵墓上的封土越来越少……”许东阳谈起太康墓的现状不免有些感叹,他介绍说,关于太康墓当地居民有很多传说,现在这个村子之所以叫王陵村,就是因为村中的太康墓和少康墓而得名,至于确切的有关夏王太康的史料,他也无从说起。

  

  太康失国

  

  为了解到关于夏王太康的详实史料,记者在知情人的介绍下,找到了太康县文联主席、对太康当地历史文化有一定研究的专家高雷,从他那里记者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材料。

  据记载,太康县约有5000多年的历史,地属太昊伏羲氏都畿,尧舜禅让,大禹当了部落首领,因其治水有功,各方部落首领一致推其为部落联盟首领。大禹确立了王权,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新教材是禹建立了夏朝)。 夏初,太康县境地属豫州戈地,古书说“戈在郑、宋之间”。戈、郑、宋为夏时古国名,戈国即今太康一带。大禹死后,传位于儿子启,“禅让制”为“传子制”所代替。启当了国王后,不但政治上胡作非为,而且生活上也骄奢淫逸,启在位9年而卒。

  随后,启的儿子太康继位,当了国王,为夏朝第三代王。太康是个比启更荒淫的国君,他继位后,天天宴饮游乐,不理国事。尤其荒唐的是,他带着家属到洛水北岸打猎,一去竟百日不归,他的所作所为引起国人的极大怨愤。当时,东夷族的有穷氏正向西发展势力,其部落首领后羿也早有篡夏的野心。太康田猎无度,不思归国,正好使后羿有机可乘,于是,后羿便利用国人对太康的怨恨,发兵占据夏都安邑(山西安邑县西),取得了统治地位。后羿派重兵把守洛水北岸,太康被拒之河外,不得归国,这就是夏朝历史上有名的“太康失国”之事。 

  太康失位后,后羿废掉太康王,此时夏朝已为后羿篡夺,太康等人逃到戈地(今河南太康一带),筑城定居,太康流落在外10年左右,就病死在戈地,随同家属便把他葬在如今的太康县城东南二里许的地方。

  太康失国后,后羿把仲康之子相赶走,自立为王。相逃到商丘,被夷族攻伐,又逃到帝丘(今河南濮阳县)继国王位,依靠同姓部落。后羿夺取夏朝政权后,自恃勇武善射,也像太康一样经常四处游猎,“不修民事”,而将政事委于为人奸伪狡诈、诡计多端的东夷族人寒浞掌管。寒浞口蜜腹剑,瞒着后羿到处施行贿赂,收买人心,培植自己的势力,甚至连后羿的宠妃、亲近族人和随从侍卫也被他收买拉拢过去了。在这种情况下,后羿仍终日沉湎于田猎,不理朝政。  

  寒浞在经过一番精心谋划后,乘后羿一次外出游猎归来的时候,买通后羿的族人及侍从将后羿杀死。寒浞杀害了后羿,夺得了王位,仍袭用后羿“有穷氏”之号,并将后羿的妻妃占为己有。当时,夏王相居于帝丘,寒浞将后羿宠妃玄妻为他生的两个儿子浇和殪分封在过国(今山东掖县)、戈国(今河南太康县),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夏王相死之后,因其子未出生,无人继位,故此后夏朝曾有一段时间没有国王,史书上称之为“无王之世”。 

  当寒浞之子浇追杀夏王相时,而已经怀孕的相妻后缗则从墙洞中逃出,辗转至母家有仍氏,不久生下一子,便是相的遗腹子“少康”。  

  

  少康中兴

  

  少康自幼生活在有仍氏部落,长大之后,少康谋得了有仍氏管牲畜的官职。寒浞之子浇使人前往捉他,他逃到有虞氏(今河南虞城县),做了有虞氏的厨官。有虞氏是舜的后裔,其部落首领虞思感于大禹的功德,不忍看到禹的后人无以为继,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少康做妻子,并把伦(今河南虞城东北)划给少康做封地,少康从此才算站住了脚。

  于是,少康积蓄力量,施行德政,争取民心,招揽夏的遗臣遗民,开始恢复夏的统治。而此时寒浞纵情声色,与其子同恶相济,频繁用兵,民众怨声载道。于是,少康立志复夏兴国。他把一个大臣的女儿艾派往寒浞之子浇处为内应,又派儿子季杼去诱杀寒浞的另一个儿子殪,不久便将寒浞父子3人相继攻杀。

  少康建都于禹旧都阳翟(今河南禹州)。他重整社稷,吊死扶伤,安抚百姓,大有先王禹之风范。至此,夏王朝自太康时后羿夺取政权,经三代人约100年的艰苦斗争,夏王后人又重新掌握政权,恢复夏后氏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统治。后世史家称少康重建夏王朝这段历史为“少康中兴”,少康都黄河北岸的“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后来,世人把太康流亡和死葬的地方叫做夏王朝的南都,又因在安邑的南面,所以又叫“阳夏”,以示和夏王朝的北都相对应。           

  少康在戈地(今太康县)祭祀先祖太康王时,病死在此,并埋葬在太康陵墓一侧。少康在位20年而卒,其子予继位,为夏朝第七个国王。相传,予曾派人为太康、少康二王守墓,守墓人代代相传,居处渐成村落,即现在太康县城东南二里多的王陵村。太康陵墓至今还有,而少康陵墓经多次被盗挖,又遭“文革”期间多次毁坏。  

  

  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是故事的再现,如今在太康墓所在地就有众多关于太康、少康的传说,从这些散落于民间、经人们口耳相传的传说中,人们不难从中嗅出太康王活动的踪迹,对此还曾有人专门对散落在民间的太康、少康传说进行了收集,并录成小册子供人们阅读。

  相传,太康失国后,流亡于戈,后羿派兵追杀,一次,太康为躲避追兵逃至一个古洞之中,顿觉洞内寒气逼人,令人生畏,此时,太康突然听到头顶有飕飕的响声,抬头一看原来是条巨蛇,太康才发现自己误入了蛇洞。太康赶紧起身逃至另外一个洞穴中,不料从洞中扑出一只猛虎,太康才发现自己又进入了虎穴,赶快起身向东南方向逃跑,约走二里许,被追兵发现,太康逃到荒野中一口井泉旁边,感伤而涕,随后跳入井泉。追兵见太康跳井就不再追究。谁知,太康跳井后却未死,被井中一只大圆鱼托出,从此,太康王便励精图治,悔过自新,用这口“神井”之水洗刷了自己的耻辱,再也不敢轻视人民而宴饮游乐了。相传,在太康晚年,人们曾拉着丰盛的食物在太康的车撵边载歌载舞,见此情景,太康泪流满面:“是您饶恕了我失国的罪过,又让我得到人民的厚爱,今我死足矣。”半个时辰后,人们隐约看到一条巨龙将太康驮在背上消失在空中,回过头看时,太康已经死在车撵上,人们痛苦地说:“太康帝骑龙升天了。”

  

  太康县因太康王得名

  

  太康,有着悠久的历史,太康县的名称也因为夏朝第三代王太康而得名。对太康历史文化有一定研究的高雷给记者详细讲述了太康县名称的由来。

  商朝时期,殷商统治阶级把全国仍分为九州,在政治地理位置上分为王室直接统治的王畿和诸侯封地两部分,太康县境仍属豫州。武王伐纣,周武王建立西周。周王统治王畿,把其他土地分封诸侯,诸侯国再对其属下的卿或大夫进行分封,封地称为“采邑”或“采地”。卿或大夫又将得到的“采邑”或“采地”封给他的属下“士”,“士”不再分封。王畿和封国又按离都城远近分为“国”与“野”。“野”由“乡”与“遂”组成,都城100里以内的称为“乡”,都城100里以外的称为“遂”。周武王封虞舜后裔妫满于陈国,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妫满称为胡公。胡公死后,其子申公继位。申公将陈国属地戈地封给其子靖伯庚作为食邑,居住在辕乡(今太康县境)。战国末期,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后来,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郡下设县。此时辕乡始置为阳夏县,即今太康县。

  至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始改阳夏县为太康县,县属陈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太康县为匡城县。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密举兵于此,遂废匡城县,复置太康县,属淮阳郡。自隋唐以来,太康县县名沿用至今。世代沧桑,隶属多变。东汉以后,太康相继归陈(淮阳)、汴(开封)所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先后隶属淮阳、商丘、开封专区,1965年改属周口。  

  

  一个美好的愿望

  

  据《太康县志》记载,太康墓是县域重点文物古迹之一,古时极高大,曾多次被挖掘,1984年文物普查时,该陵墓地表及墓冢封土内采集有汉代绳纹板瓦、简瓦和有几何图案的墓砖,由此可知,该墓可能在汉代重修过。墓前立有青石碑,内藏金雀,碑高6尺、宽2尺半、厚约6寸,刻有甲骨文篆字,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时任太康县长周镇西请民间匠人在墓前修牌楼,高丈余,青砖红瓦,刻花雕龙,十分精致,并派专人看护,每年清明时节,城内师生都到此修坟植树,游客也来此观光旅游。直到“十年文革”浩劫中,太康墓青碑被砸,陵墓被挖,当时从西南挖开,内有水,寒冷刺骨,投石以试,似深渊无底,众人疑为陷阱,遂不敢再挖,后又封闭砌好,所以夏王太康陵墓至今犹存。

  根据《太康县志》的记载,人们不难看出,太康墓曾有的辉煌和现实的悲凉,对此,陪同记者到过太康墓的许东阳感触地说:“现在的太康墓只有这么大了,要是有人能过来投资开发太康墓,让太康墓成为人们旅游的好去处的话,那该是件多好的事,可这也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4版:周口/综合
   第05版:周口/社会
   第06版:周口/便民
   第07版:今日关注
   第08版:国内新闻
   第09版:国际看点
   第10版:体育新闻
   第11版:文娱新闻
   第12版:读书
   第13版:医疗保健
   第14版:亲子空间
   第15版:周口文化
   第16版:家有喜事
探访夏王陵寝——太康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