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周口文化
 
 
标题导航
 
2010年12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代名相谢安
□晚报记者 张洪涛 文/图
谢安塑像
谢氏宗亲来祭祖

  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汉族,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中国河南省太康)。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封太傅兼庐陵郡公。世称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

  村里的谢安塑像

  从太康县城出发,往南走15公里左右就到达老冢镇,然后再从镇上的一条小路向西行3公里,拐几个弯道后,就来到了谢堂村。村西头有一座“谢安故里文化园”,里面端坐着谢安塑像。而文化园的北面则是谢安曾祖父——魏典农中郎将谢缵的陵墓所在地,在谢安塑像与谢缵墓之间,谢氏三公殿、谢缵像、缵公桥等建筑依次排列其间,小桥流水一应俱全。游客行走在文化园内,不仅可以欣赏周围的美景,还可以领略谢氏家族浓浓的文化内涵。

  文化园最北面就是谢缵墓所在地。谢缵为谢安的曾祖父,曾任三国时期魏国的典农中郎将,职掌农业生产、民政、田租,官阶与太守同,死于洛阳任上。谢缵死后,由其子谢衡扶柩归葬于祖籍陈郡阳夏(今太康)谢家堂村。谢缵墓碑高1.58米、宽60厘米、厚10厘米,碑文为“魏典农中郎将谢公讳缵之墓”,至今,碑文的字迹仍依稀可辨。现如今,谢缵墓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谢安塑像面南背北坐落在园区内,全身由汉白玉雕刻而成,高9.5米,是由一名在外地经商的谢氏宗亲谢民捐赠。今年3月份,谢民来到谢堂村参观,看到当地群众和政府对保护谢氏的文化、古墓做了很多工作,作为一名谢氏后人,他很感动。于是,谢民也略表寸心,在南阳用汉白玉做了这座谢安塑像,并于5月份运送到太康县老冢镇谢堂村,无偿捐献给谢堂村。

  青年谢安  无意仕途  

  在中国古代,“学而优则仕”是大多数封建文人寒窗苦读的的主要目的,能够当上一名官员,为家门光宗耀祖,成为他们一生所追求的理想生活,然而,我们的主人公谢安则无意于此。

  据记载,少年谢安就很有名望,被当权者大加赞赏。青年谢安却无意仕途,每天除了与名士一起谈文论诗、畅谈玄理之外,还经常与他们一道游赏山水。有一次,他和友人泛舟海上,不料后来起了风浪,一时间波涛汹涌、浪卷云翻,同伴都大惊失色,想要马上返回。而只有谢安一个人游兴正浓,吟啸诗文,若无其事。划船的老头看他相貌安闲、神色愉悦,便继续向远方划去。直到风急浪猛,小舟像一片树叶在惊涛骇浪间翻转的时候,其他人均惊恐万状,站起来喊叫,谢安却从容地说:“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听了谢安的话,大家才平静下来,船得以平安驶回。

  就在谢安流连山水之时,他的声望已经被当权者知道,于是,请他出山做官,但是,谢安几次均找借口推迟不就。有一次,谢安的夫人刘氏指着那些富贵的本家兄弟悄悄跟他开玩笑:“大丈夫难道不应该这样吗?”谢安听罢,手掩鼻口说:“恐怕我也不免要这样。”  

  出仕为官   挽救时局

  之后,谢安不愿为官的想法依旧维持了很长时间,直到他的弟弟谢万被废黜,谢安这才担任桓温征西大将军府的司马,后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直至宰相。

  桓温掌权后,企图为谋取帝位做准备,他废除了皇帝司马奕,另立简文帝司马昱。简文帝临终时,桓温试图让简文帝禅位给他,而谢安等人极力反对,趁桓温不在京都,谢安等人劝简文帝马上立好太子,并让太子做了皇帝。桓温闻讯大怒,欲向谢安等人问罪,而此时的谢安却显得十分镇定。在寒风中,谢安平静从容地劝说桓温显得有理有节,丝毫没有害怕的样子。老道的桓温没料到昔日在自己府中做司马的谢安在这种关头依旧不改其旷达风度,一下子被他镇住了。于是,他连忙传令撤走兵士,紧张气氛一下子消除了,朝廷总算度过了一场虚惊。  

  不久,野心勃勃的桓温暗示朝廷授他“九锡”。“九锡”是历代权臣篡位前的最后一级台阶。于是,桓温就让人按他的意思起草加授“九锡”的诏令,结果诏令被谢安看到后,桓温美梦再次破灭,直到桓温病死,诏令也没公布于世。至此,司马氏朝廷面临的一场危机总算过去了。孝武帝司马曜亲政后,任命谢安为中书令,录尚书事;第二年又加授他为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谢安掌起了东晋的军政大权。

  淝水之战  以少胜多

  公元383年,前秦百万大军大举伐晋, 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同时,苻坚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师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向建康进军。近百万行军队伍前后千里,旗鼓相望,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至此,淝水之战由此拉开序幕。

  东晋闻讯,举国震惊,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经谢安举荐,晋帝任命谢安之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人马,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派胡彬率领水军5000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又任命桓冲为江州刺史,率10万晋军控制长江中游。 

  10月,前秦的先锋苻融攻占了寿阳(今安徽寿县),并把派来增援的胡彬包围在硖石。胡彬的粮草快要用光,无奈只好暗中派人带着书信向谢石求援。不料信使在半路上被秦兵俘获,苻融立刻向苻坚报告了晋军兵少、粮草缺乏的情况,建议迅速起兵,以防晋军逃遁。苻坚得报,亲率8000骑兵疾趋寿阳。 

  苻坚一到寿阳,立即派原东晋襄阳守将朱序到晋军大营去劝降。朱序到晋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提供了秦军的情况,建议谢石应趁秦军没能全部抵达的时机,迅速发动进攻,挫其锐气。谢石听了朱序的话后,决定转守为攻,主动出击。11月,谢玄派刘牢之率精兵5000人开赴洛涧(今安徽怀定县西南洛水入淮处)向秦军将领梁成发动进攻。刘牢之率部奋勇向前,强行渡河,大破秦军,斩了梁成。秦军不得不向淮水一线溃逃,而谢石、谢玄却指挥晋兵节节进逼,直逼寿阳。在深秋的寒风中,苻坚登上寿阳城楼远望,看到东晋军阵严整,颇具规模,转而眺望八公山,见草木摇动,以为都是东晋的士兵,这才有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典故。  

  由于秦军紧逼淝水西岸布阵,晋军无法渡河,就这样,东晋军与前秦军隔淝水遥相对峙。经过精密策划,晋军想出了一条妙计,诱使苻坚上当,不料苻坚正中下怀,于是,指挥秦军后撤。但秦兵士气低落,结果一后撤就失去控制,阵势大乱。谢玄率领8000多骑兵,趁势抢渡淝水,向秦军猛攻。朱序则在秦军阵后大叫:“秦兵败矣!秦兵败矣!”秦兵信以为真,于是转身竞相奔逃,彻底崩溃。苻坚狼狈逃回洛阳,淝水之战就这样以前秦的惨败划上了句号。    

  谢氏宗亲聚谢堂

  淝水之战的胜利,使东晋又度过了一次亡国的危机,谢安被封为太保、诏加都督十五州诸军事;谢玄为荆、江两州刺史,谢氏家庭的政治地位也随之达到了顶峰。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淝水之战的烟火还未完全散尽,谢安却因功名极盛遭到了一些阴险好利之徒的陷害。他们在晋孝武帝跟前进谗言。为了避嫌,谢安被迫离开京城。他虽身遭构害,但仍不失东山之志,准备等朝廷稍稍稳定,就辞官从水路重返他的会稽乐土。可惜,他的愿望还未实现就患病了,死后被追封为太傅兼庐陵郡公。

  历史的车轮从不停歇,如今,谢安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已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为了寻访到谢安的踪迹,台湾一位商人曾经不远千里来到谢堂村,并在此投资建设骨伤医院。与此同时,一些谢氏宗亲代表也齐聚集谢堂村祭祀祖先、参观学习。2009年3月20日,马来西亚“八度空间”电视台记者在广东省侨办有关人员的陪同下,来到谢堂村,拍摄“百家姓,千里寻”宣传片。在这里,他们深入细致地采访了谢氏宗族的历史文化发展及谢氏在我国历史上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他们用镜头记录了谢氏历史文化研究所、谢氏陵园、谢公祠碑亭及谢氏家谱等众多关于谢氏发展的历史遗存。

  今年5月24日,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谢氏宗亲代表,在太康县举行纪念谢安诞辰1690周年暨谢氏文化研讨会,他们齐聚太康县老冢镇谢堂村,参加谢安塑像落成仪式。宣读完祭文后,太康县谢氏文化研究会会长谢纯灵和谢氏宗亲代表一起为谢安塑像揭幕,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千余名村民和谢氏宗亲代表一起见证了这一庄严时刻。

  核心提示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作《乌衣巷》里的诗句,其中的王、谢分别是指东晋王导的家族琅琊王氏和谢安的家族陈郡阳夏谢氏。作为东晋时期左右政局的两大家族之一的谢氏家族,在历史上出现众多名人雅士,谢安无疑这一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公元383年,他指挥了“淝水之战”,给后人留下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历史佳话,同时,他又被后人视为良相的代表。如今,在豫东平原上的河南省太康县老冢镇谢堂村,庄严的谢安塑像岿然屹立,表达了人们对谢安的崇敬之情。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广告
   第03版:时评/综合
   第04版:广告
   第05版:周口/民生
   第06版:周口/便民
   第07版:国内/视点
   第08版:国内/社会
   第09版:国际看点
   第10版:体育新闻
   第11版:文娱新闻
   第12版:红尘情爱
   第13版:医疗保健
   第14版:收藏
   第15版:周口文化
   第16版:广告
一代名相谢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