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版
 
 
 
2014年8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踏访枣庄远古文明的印记 (下)

  □晚报特派记者  金月全  杜欣  郭坤/文   朱海龙/图

  采访时间:2014年8月6日

  地理位置:山东省枣庄市

  3.访古龟山寨遗址

  观赏完伏里土陶,我们驱车行至伏里村附近的龟山。如今这里已经是第四批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龟山寨遗址。沿着214步台阶上行,很快就汗流浃背,衣衫全湿,但炎热的天气并没挡住我们访古的热情。

  山脚下的龟山寨遗址碑刻上的文字告诉我们,龟山寨遗址总面积1.75平方公里,属泰沂山区余脉的丘陵山区。东依库容251万立方米的伏里水库。大汶口文化遗址、西周遗址、汉代墓葬群,隋、唐、宋、明、清墓葬密布山下四周,因山像龟,所以取名龟山。太平天国时期,龟山修有农民起义军的寨墙、军营帐,又名龟山寨。

  登上山顶,俯瞰伏里水库,山景水色尽收眼底。我们发现残垣断壁的古寨墙清晰可见,倒塌的房屋、庙宇杂乱地分布着,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往事与曾经的辉煌。

  在山顶北头有一处古庙遗址。据当地资料显示,这处古庙是始建于唐大足二年的伏羲祠,俗称娘娘庙,该庙有究史、吟诗、赋文的灿烂文化传统。明朝嘉靖十七年主持道人张复桂曾邀请太学士七八十人,在这里切磋学问,至今留有一块“历代帝王世系图”碑,见证着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时代的沧桑变迁。

  4.枣庄“女娲说”

  《春秋世谱》中说:“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全唐诗·卢仝与马异结交诗》:“女娲本是伏羲妇,恐天怒,捣炼五色石,引日月之针,五星之缕把天补。”从史料典籍中不难看出,伏羲、女娲二人既是兄妹又是夫妻。伏羲演绎八卦、教化百姓,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在中华民族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中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女娲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始祖和伟大母亲,女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和根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女娲文化所承载的“造化自然、造福人民、博爱仁慈、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的思想内涵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品性,支撑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传衍不衰、傲立于世。

  女娲作为上古时期母系社会的氏族首领,被世代炎黄子孙敬奉。上古时期,人类历史正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社会形态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女性,她们在与自然界抗争时产生的一个个动人故事,最终积淀成女娲传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女娲传说流传很广,大体分布在晋冀鲁豫苏皖等省各地,不仅有女娲冢,还有女娲陵、庙以及各种各样的传说等。女娲传说主要包括“抟土造人”、“创立婚姻”、“炼石补天”、“独制笙簧”等,各个地区的内容大抵相同。

  如今,在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除留有许多和女娲有关的遗迹外,还流传着众多关于女娲的神话故事。2006年11月,女娲传说被列入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枣庄古代史纲》介绍,宋庆历四年(1044年)、清嘉庆三年(1798年),金陵山上相继修建女娲祠,俗称爷娘庙,奉祀女娲伏羲。后数经兵难,加上凿石垦荒,女娲祠倾圮,仅存残石像、石鼓等遗物。在山脚下,还有当年女娲泉的痕迹。1968年,金陵寺中学建校时,曾出土大量文物,其中发现的一块精美的人首蛇身女娲画像石,现陈列在枣庄市博物馆。校内现残存一口古井,当地人俗称伏羲井。

  2010年,峄城区阴平镇招商引资3000多万元,成立了枣庄市始祖文化开发中心,在金陵山上恢复重建了建筑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的女娲文化园,并修建了女娲宫、女娲冢遗址、女娲洞、捏土亭、人祖殿等建筑,使金陵山成为一处融旅游、书画展览、文化养生等为一体的文化休闲场所。此外,当地政府还于今年4月12日,在女娲宫举行了中国(峄城)首届始祖女娲文化节。

  我们把目光转向距离枣庄市近300公里外周口市西华县。西华县,别称娲城,因县城北7.5公里的聂堆镇思都岗村有座女娲城而得名。

  据考古专家发掘调查,思都岗村至今仍有故城遗址和坚实的夯土层。因世人尊女娲为人类始祖,远古三皇之一,该城又叫皇城,后改名为女娲城。女娲城占地60余亩,现有牌坊门、女娲陵、补天殿、娲皇宫、伏羲殿、三皇殿、三清殿和两侧廊房等仿古建筑。1986年,女娲城遗址被定为河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列为周口市市级重点旅游景点建设项目。

  千百年来,有关女娲“炼石补天”和“兄妹成婚”等神话传说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脍炙人口。对于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只是局限于欣赏、陶醉或玩味、品评,并没有人去认真地追究和严肃地思考这些传说故事的产生原因和来龙去脉。

  纵观全国各地的女娲宫(城、祠、庙),不管是出于商业目的,还是人文传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争事实: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时期的历史人物、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女娲众多活动遗迹的存在,和有关女娲“炼石补天”故事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充分证明女娲这位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已经具备了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带领先民抵御自然灾害和克服自然灾难的勇气、精神和高度智慧与能力。

  5.“女娲炼石补天”天柱山

  提起天柱山,很多人都会想起安徽的天柱山。它以雄奇灵秀的山水、令人赞叹的文化、争奇斗艳的花卉和四季宜人的气候跻身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而我们此次徒步的天柱山位于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办事处境内,虽然海拔只有200米,山体不峻不奇,但翻一翻《峄县志》(峄县旧县名,现为枣庄市峄城区),却发现它原来是峄城区境内一座名山。山下的一个行政村,以山取名,所以天柱山在峄城人的心里,更多时候只是一个村名。

  据《淮南子·天文训》载:中国古代传说中一场争夺帝位的大战,造成“(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在这场巨大的灾难面前,女娲出现了。《淮南子·览冥训》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古九州之一,古代中原地带)平;狡虫死,颛民生。”当地人认为,峄城东南十数里的天柱山,就是传说中共工(中国上古神话人物,洪水之神)撞倒的顶天柱子。

  今日的天柱山在我们看来不过就是一座孑然独立的小山丘,但是乾隆二十六年重修《峄县志》的序言中写道:“峄(县)因山得名,其见于经传也屡矣。”这里的山,指的就是天柱山,那时,天柱山叫葛峄山,与江苏邳州的岠山和邹城的峄山共同争一个“峄阳孤桐”的传说。不管传说是真是假,也不管这座山到底是不是正宗的葛峄山,既然它能跻身争议之中,自然不是等闲之辈。

  徒步登至山顶,放眼望去,顿时豁然开朗。山顶的向阳坡处,有一处白色巨石条垒砌的残破的石台,仔细看过去,依稀分辨出是当年庙宇的一角庭院。这应该就是建于元朝泰定年间的大佛寺残留下来比较完整的建筑痕迹了。据史料记载,天柱山上原有一古寺,名大佛寺,建于元泰定年间,其东北角建有佛母塔,塔高四十余米,以方砖和楠木建成。石台的周围散布的是乱石岗,杂乱的碎石的棱角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寂寞而悲凉地躺在荒草树丛中间,有风吹过,似乎能隐约听见钟磬、木鱼的回响。

  天柱山向西,有一处丘陵,当地人称女娲峰,这似乎让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远古时期的那一场“天柱折,地维绝,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传说。有了这些,就不难理解古峄县为什么会因这座山而得名了。

  天柱山,是峄城区境内唯一将民间传说与历史古迹交汇在一起的神奇之地,《峄县志》的溢美之词和今日的荒凉造像都只是它虚幻的外衣,在这似真似幻的境界里,我们无须找到真实。

  在枣庄,我们一边领略这座古老城市的现代时尚,一边顺着历史的记忆和遗痕,踏访枣庄远古文明的印记,尽可能复原这方沃土上华夏民族的远古文明以及发展壮大的慢慢历程,有这就够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锐评观点
   第03版:时政要闻
   第04版:城事社区
   第05版:便民
   第06版:热线/公益
   第07版:综合新闻
   第08版:专版
   第10版:国内/国际
   第11版:国内深读
   第12版:国际深读
   第13版:金融·保险
   第14版:文娱/体育
   第15版:铁水牛
   第16版:闲情/广告
   第17版:汽车周刊
   第18版:汽车/资讯
   第19版:汽车/服务
   第20版:旅游/资讯
   第21版:广告
   第22版:汽车/关注
   第23版:广告
   第24版:广告
踏访枣庄远古文明的印记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