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万里寻踪伏羲路
 
 
 
2014年8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凫山脚下,听残碑断壁讲述浮沉岁月

  □晚报特派记者  郭坤  杜欣  金月全/文   朱海龙/图

  采访时间:2014年8月8日

  地理位置:山东省邹城市

  邹城市西南30公里处的凫(fú)山,包括五个纵列南北走向的几十座山峰,是邹城南境与滕州市、微山县的界山。

  《诗经·鲁颂》中“保有凫峄”的诗句,说明了凫山的古老。凫山一带,是古代方国须句国所在地。清代蒋作锦所著《东原考古录》“须句城考”中这样写道:“须句,风姓国,鲁附庸,灭于邾,地入鲁。”

  须句“风姓国”的属性说明,凫山一带曾经是伏羲氏族的地盘。时至今日,这一带仍然流传着一些关于伏羲、女娲的神话传说。

  凫山脚下的古老土地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迹,羲皇庙就是一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历史遗址。

  凫山羲皇庙,又称伏羲庙、伏羲女娲庙、人祖庙,俗称爷娘庙,位于邹城西南郭里镇爷娘庙村东,东凫山西麓。

  1.石磨成亲的美丽传说

  2.曾经宏伟的庙宇建筑

  车载导航直接把我们带入这个因庙得名的小村子。位于东、西凫山之间的爷娘庙村并不大,但却因村子里的羲皇庙而远近闻名。

  在村子里打听羲皇庙的地址,所遇村民无一不知,他们在热情指引方位的同时,还捎带着把流传在这里的有关伏羲的传说告诉了我们。

  古籍记载下的伏羲传说,多是创八卦、结网罟、定姓氏等事迹,而在爷娘庙村,流传着的则是伏羲与女娲繁衍人类的传说:早在远古洪荒时代,天塌地陷,洪水泛滥,世上一片汪洋,人们都在灾难中死去,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俩。为了繁衍人类,盘古命其兄妹结为夫妻,不过二人都不同意。后来,盘古想了个占卜的办法,让伏羲女娲各自站在东凫山、西凫山的山头上,每人持一扇石磨,从山上往下滚,如果两扇石磨滚到了一起,伏羲女娲就要担起繁衍人类的任务。初始,一个向东滚、一个向西滚的两扇石磨看不出任何能够滚到一起的迹象,然而滚到山脚时,两扇石磨却像吸铁石的正负两极一样相互吸引,在两山之间洼地处结合在了一起。伏羲女

  

  娲见此情境,不敢违反上天的旨意,无可奈何之下结为夫妇,生了许多儿女,成为

  人类的祖先。

  伏羲女娲在洪水灭世期间滚磨成亲繁衍人类的这则传说,只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如今,爷娘庙村人在讲完这则村中流传甚久的故事之后,都会附以“传说而已”不言自明的微笑。不过,爷娘庙村乃至凫山一带的人们乐于口口相传这样一个传说,甚至于将一首不知创作于何时、关于伏羲女娲在大灾大难之后重新创造人类的民谣传唱至今:“东凫山、西凫山,天连水来水连天,多暂哭到洪水干,洪水干了立人烟。”

  石磨成亲的故事本身虽然不可信,但其背后蕴含着的内容却值得关注。它不仅反映出先民们认为兄妹成亲违背人伦,应该感到羞耻的社会观,还反映出他们对于神的敬畏和无可奈何,以及当时社会天命不可违的观念。

  或许正因为不可信的传说故事隐含着可信的历史内容,是现实的虚妄反映,它才会被人们口口相传至今,并常被冠以“神奇”、“美丽”这些词语来修饰吧。

  

  

  

  2.曾经宏伟的庙宇建筑

  

  

  

  

  羲皇庙是后人为了供奉伏羲女娲而修建的。我们在邹城当地了解到的资料显示,这个始建年代无考的羲皇庙历经多个朝代的重修后曾具有相当大的规模,但在上个世纪经历三次浩劫后被毁于一旦。

  在村中听完石磨成亲的传说后,我们直奔东凫山西麓。出村东,无需近前便能看到的几个耸立的石柱和石碑,它们给我们指出了羲皇庙的所在位置。

  郭里镇镇政府在东凫山脚下、羲皇庙遗址南所立的一块巨大墙绘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墙上绘制的是一张羲皇庙遗址复原图。

  距离北面的羲皇庙遗址还有200米左右,历历在目的石柱和石碑似乎已经开始向我们讲述它们所经历的历史和灾难。这个曾经规模宏大的羲皇庙的历史,需要我们按照时间脉络,从古说到今。

  遗址复原图直观再现了羲皇庙曾经的规模,它激活了当地详实的文字记载,也将我们带入到了羲皇庙曾经的辉煌岁月。

  不知始建于何时的这座羲皇庙在后唐长兴二年(931年)重修时就已具有相当规模,后经宋、元、明、清多次维修,形成了东、中、西三路,殿、庑、阁、楼百余间,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

  依山而建的羲皇庙,为亭、榭、楼、阁的集合体,仿照皇宫建设,结构严谨,气势恢弘。庙前有山门,门内有金水桥,东西各有一门,东名东华门,西名西华门。

  整个庙宇向北分东、中、西三路建筑,依山势呈上中下并列叠加分布。中轴线上,自南向北分别是礼门、羲皇殿、娲皇殿,主体建筑为羲皇殿,五楹三进,歇山转角飞檐斗拱式结构,砖木石合砌,上覆碧色琉璃瓦,椽檩皆饰以彩绘,殿台四周有石栏杆环绕,前廊下八根高浮雕云龙石柱,云气间雕有雷公、云母等神话人物,雕刻精美,为元大德年间刻制。殿内神龛中羲皇金像巍峨,着帝王冕旒。殿前东、西庑各十间,供奉道教塑像。殿后为娲皇殿,供奉人祖奶奶女娲像。

  中轴线两侧为东西跨院。东院随山势渐高,只有一进院子,主建筑为玉皇殿,另有一些门、庑等附属建筑。玉皇殿为无梁结构,殿顶、廊檐全部用八棱石柱支撑,被世人称为“九十九间无梁殿”。西跨院二进,后为关圣殿,前有送子娘娘殿。

  唐、宋、清文人墨客留下的石刻——赞、铭、记等,在羲皇庙内形成了汇集300多块石碑的庞大碑林。庙内古柏300余株,多为唐、宋时栽植,最大直径3米左右,“凫岭古柏”为古邹城十二景之一。

  可以想见,巍巍古刹与千年巨柏相掩映、晨钟暮鼓与淙淙清泉相唱和之地,曾经是人们朝拜的神坛,是墨客骚人访古览胜的圣殿。

  然而,这座建造奇特、规模宏伟、金碧辉煌、流光溢彩的古庙宇终未能存留至今,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它被人无情地破坏,如今只剩下一片废墟。

  

  

  

  

  3.震撼心灵的历史遗存

  

  

  

  

  沿着墙绘旁杂草间一条长约200米左右的青砖路北行,我们来到了羲皇庙遗迹旁,眼前的一切让我们感到震惊。

  除了几根石柱、几块石碑依旧倔强地挺立在黄土之上外,我们看到最多的是几乎被杂草湮没的石碑残块以及尚能一眼分辨出的建筑物石基。完整的或者残缺的每一块石碑都古朴、庄重,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让我们在慨叹历史的沧桑与巨变,感叹昔日羲皇庙宏伟建筑的同时,也为它的被毁而感到惋惜和遗憾。

  历经几个朝代的羲皇庙第一次遭到大规模破坏,是在1929年农历二月十日,毁于战火。当地记载着这次浩劫的详细原因和经过:当时,巨野人李广炎创立“无极道”。爷娘庙村人王传仁入道,在邹、滕、鱼、济边境积极发展道众,成为那一带的道首。1928年,“无极道”起事,纠集几个县的道众攻打济宁,被西北军阀冯玉祥部队梁冠英部击溃。梁部追剿王传仁至爷娘庙村,向当地百姓询问王的住处。老百姓只知道掩护活人,却不懂得保护古迹,竟指着羲皇庙说那便是王传仁的家庙。梁部军队一看那里林木葱郁,也疑为王的巢穴,遂放了一把火。这把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偌大的古建筑群经历大火的焚烧后,变成一片废墟。羲皇庙被烧后,当地群众草草地搭盖了个殿顶,香火旺盛如初。

  第二次遭到破坏是在“大跃进”时,羲皇殿的砖木结构建筑物被拆除,木料和砖块被运去炼了钢铁。

  还没算完,上世纪60年代初,羲皇庙里残存的其他建筑被全部拆除,残存的18根参天古柏也被伐倒,作为建房原料在郭里集村东建了一片房子,先作公社,后改高中,最后作了一处乡办工厂的厂址。剩下拆不掉、烧不了的一块块石碑、石柱,大部分也在“史无前例”的运动中被砸毁。

  尽管经历了这么多次的人为破坏,羲皇庙却并没有被抹去痕迹。5根5米多高的八棱石柱,明万历年间的《历代帝王纪元碑》、《重修三圣殿碑》,清顺治年间的《吉祥碑》,清康熙年间的《玉皇宫殿通宇碑》等4块石碑以及玉皇殿的石墙地基依然立在原址。另外,羲皇殿前廊下的8根雕龙石柱,现在分别存于山东省博物馆、石刻馆、济宁市东大寺和邹城市博物馆。

  我们在一片凄凉的断碑残壁中感受着羲皇庙昔日的辉煌和经历的浩劫,杂草间的碎石与掩埋于黄土下的石碑,在向我们讲述着古人创造的灿烂文化,讲述着军阀混战、极左路线时期所遭受的浩劫往事。

  经历了或辉煌或惊心或荒唐的历史后,羲皇庙遗址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保护:1978年2月,当时的邹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济宁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负有保护管理之责的郭里镇党委、政府也做出了实际行动:实施退耕还庙,划定南北长360米、东西宽240米的保护区,绘制羲皇庙遗址复原图,栽立界碑、拉起护网,并将省、市、县三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集中立于显眼位置。

  羲皇庙,这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经历浩劫之后已经被保护了起来,或许它还能在不久的将来得以修复,重塑昔日辉煌。

  羲皇庙遗址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锐评
   第03版:时政要闻
   第04版:城 事
   第05版:热线便民
   第06版:社区
   第07版:县域新闻
   第08版:万里寻踪伏羲路
   第10版:教育资讯
   第11版:国内综览
   第12版:国际综览
   第13版:体育新闻
   第14版:文娱新闻
   第15版:铁水牛
   第16版:广 告
   第17版:小记者周刊
   第18版:作家摇篮
   第19版:作家摇篮
   第20版:成长园地
凫山脚下,听残碑断壁讲述浮沉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