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万里寻踪伏羲路
 
 
标题导航
 
2014年8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跋涉蒙山问羲皇

  1.我们为伏羲而来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

  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青山那个绿水哎,稻花儿香;

  ……

  《沂蒙山小调》歌颂的是艰苦奋斗、朴实无华的沂蒙精神。“沂蒙山区好风光”也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从山东省邹城市郭里镇凫山伏羲庙遗存中尚未走出,倾心回味间,高速公路两侧渐入眼帘的连绵山峦便告诉我们,采访组已进入沂蒙山区。

  沂蒙山是泰沂山脉的两个支系,指的是以沂山、蒙山为地质坐标的地理区域。一说到山东的沂蒙山区, 人们常称其为“老、少、边、穷”的革命老区。这里不仅是革命老区,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圈,历史上属于东夷文明,是古青州海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山旅游区位于山东省中南部的临沂市,包含沂山、蒙山国家森林公园和蒙山龟蒙景区3个景区,核心景区面积148平方公里,是世界文化遗产齐长城所在地、世界著名养生长寿圣地,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今天的沂蒙山区,早已不是“四寨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的穷乡僻壤。这里高楼林立,道路宽敞整洁,公路、铁路四通八达,一个朝气蓬勃、现代化的旅游新城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次,我们的目的地是沂蒙山旅游区的龟蒙景区。龟蒙景区,位于山东省平邑县境内, 拥有世界最大山体雕刻——蒙山寿星,江北第一栈道——蒙山悬崖栈道,沂蒙山区最高峰——龟蒙顶等百余处自然人文景观。景区内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在95%以上,负氧离子含量达220万个/立方厘米,居全国之最,被誉为天然氧吧。佳山、秀水、清气,幽林玄观遗世独立,清商雅乐古韵悠悠,孕育了著名的养生长寿圣地和休闲度假胜地。

  据清朝光绪《费县志》刊载,“周成王时,封伏羲后裔,建国颛臾(zhuān yú),附庸于鲁,主祭蒙山。”据考证,此句中的蒙山就是如今的蒙山龟蒙景区。

  此外,沂蒙山旅游区的解说词中也曾这样介绍:(龟蒙景区内)有一奇峰,整个山头像远古人的头像侧影,人首龙身,酷似远古时代的伏羲。也许,这就是我们按计划要寻找的一块蒙山伏羲石。

  按照惯例,每到一处陌生的采访地,我们首先会求助当地的宣传部门。从平邑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口中得知,沂蒙山旅游区已于2012年2月划归沂蒙山旅游区管委会管辖。

  一番周折后,到达龟蒙景区脚下时已天色渐暗,我们计划即刻登山。然而与沂蒙山旅游区管委会宣传部负责人王明奎等人一番交谈后,我们发现伏羲石的位置竟无人知晓。依照解说词描述,我们只能确定伏羲石的大致位置,由于山路往返路程达10余公里,我们只好在龟蒙景区脚下住下,准备次日一早登山寻访。

  采访时间:2014年8月9日

  地理位置:山东省平邑县

  沂蒙山旅游区(龟蒙景区)风景

  2.徒步蒙山寻伏羲(石)

  经过一番问询、商讨、论证后,龟蒙景区管委会认为伏羲石极有可能在景区的中路上,大致位置应在白云岩、鹰窝峰两景点之间。

  准备工作做好后,我们在讲解员小徐和一名景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沿龟蒙景区中路出发。中路是登主峰龟蒙顶的主道,全程8公里,其中石阶6588级,需要攀登3小时以上方可到达山顶。

  为节省大家的体力,龟蒙景区专门协调了一辆观光车送我们一程。观光车在九龙潭景点附近停下。抬头仰望,蜿蜒崎岖的石阶向山顶方向延伸,原本对此次登山充满信心的我们,顿时感觉小腿打颤。为找到伏羲石,我们开始徒步攀登石阶。踏过400多级石阶后,大家感觉腿如灌铅,伸抬都不那么自如了。

  这次,我们从300多公里外的河南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寻找伏羲时代的先民播迁到这里,曾在这里留下的遗迹、足迹或只言片语。想到这些,我们立刻信心倍增。

  自然,登山的同时,我们也没放过沿途的风景。沿九龙潭景点北上,我们先后经过玉泉枕流、百寿石、群羊峡、听涛石、白云岩等景点。沿白云岩“龙”、“虎”门景点登石阶前行,不远即踏上左盘右旋的“十八拐”,其长约1.5公里,林密路险。登上“十八拐”,路左侧便是红石崖。巨大的石壁,红、白、黛相间,与绿树相映,格外醒目。置身崖下仰望,只见削壁千仞,笔直如线,光滑如磨,上接青天,下临深涧。崖下万木葱翠,参天蔽日,直逼云崖。

  红石崖这个景点,景区方和导游小徐原本是不知道的。我们在白云岩“龙”、“虎”门景点附近一小卖部小憩期间,店主闫女士说她先后在这条路上的3家小卖部累计经营了12年,景区里大大小小的景点,她几乎都知道,当然也包括红石崖,但惟独不知道伏羲石的具体位置。

  沿红石崖上行时,我们放慢了脚步,生怕错过解说词中那处叫伏羲石的景点。翻开手机,对照解说词,我们仔细查看。解说词说:“沿红石崖上行,路右侧有一奇峰,整个山头像远古人的头像侧影, 额头、眉毛、嘴巴等惟妙惟肖,山腰如巨龙盘卧,人首龙身,酷似远古时代的伏羲。”

  我们小心翼翼,心怀虔诚地寻找,还真让我们在红石崖和鹰窝峰两景点之间,看到了一块“面”朝北方,酷似沧桑老人头像的石头,也许这就是伏羲石吧。

  最终的结果多少让我们觉得有些遗憾。或许是枝繁叶茂的森林阻挡了我们的视线,或许是我们所处的方位、角度不佳,也可能是我们前往的季节不理想……总之,我们驻足、端详许久,发现我们找到的伏羲石并非如沂蒙山旅游景区解说词中描写的那样宏大、威武、有力,也未见“山腰如巨龙盘卧”之势的景观。

  纵使是这样,我们仍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正如当代著名散文家余秋雨所说,在这个世界上,众口喧腾的可能是虚假;万人嗤笑的,可能是真实;长久期盼的,可能是虚假;猝不及防的,可能是真实;叠床架层的,可能是虚假;单薄瘦削的,可能是真实。

  被树木遮挡的伏羲石

  3.伏羲后裔主祭蒙山

  说到蒙山,就不能不提颛臾。颛臾这一名字,为历代中国人所熟悉,因为它出自家喻户晓的《论语》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相传,以风为姓的部落首领太昊伏羲后裔,在远古时代就建立了颛臾国。西周初期,周成王封之为“颛臾王”,周天子给颛臾国的主要任务就是祭祀蒙山。《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载:“任、宿、须句(春秋时古国名)、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这句话是说以上包括颛臾在内的4个风姓古国都是太昊伏羲后裔建立的国家,他们祭祀的是其先祖太昊及济水之神。

  另据《平邑县志》记载:“颛臾王世守蒙阳,君长斯民,善政善教,民爱戴之如父母。”蒙山当地至今还流传着颛臾王的传说:天旱了,他为老百姓向天祈雨;老百姓有病,他用山上的草药为老百姓治病;外敌入侵,他的家人英勇作战,壮烈殉国……明永乐进士彭勖诗赞颛臾王曰:“蒙山突兀鲁城东,巨大如龟镇上峰。为问颛臾今有祀,季孙空富过周公。”可见他是位勤政为民的好国王。

  后由于颛臾国小势弱,到了春秋初期就变成了鲁国附庸。颛臾国因势单力薄,被秦国所灭。如今,在距离蒙山不远处的平邑县平邑镇尚存颛臾方国故城遗址,其城近正方形,南北长600米,东西宽550米,城墙用当地黄土夯筑而成,现南面城墙残存较少,东、西、北面残墙高3~4米,最高处达9米。紧靠颛臾故城遗址,仅一路之隔的固城村,因颛臾方国故城而得名。

  颛臾村,在固城村西南、平邑县城东4公里处,相传系古颛臾后裔在颛臾方国被灭后迁居于此。村庄一分为四,人口6000余人,内以公姓为主。

  伏羲后裔主祭蒙山、蒙山脚下的颛臾村今仍有村民居住……这些足以说明,伏羲时代先民已在远古时代就播迁到蒙山附近,在这里休养生息,过着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也足以印证蒙山文化的厚重,也足以回答我们这次徒步蒙山的缘由。

  □晚报特派记者  金月全  杜欣  郭坤/文   朱海龙/图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锐评
   第03版:时政要闻
   第04版:广 告
   第05版:热线便民
   第06版:城事社区
   第07版:综合新闻
   第08版:万里寻踪伏羲路
   第10版:国内综览
   第11版:国内深读
   第12版:国际深读
   第13版:金融·保险
   第14版:文娱/体育
   第15版:铁水牛
   第16版:广 告
跋涉蒙山问羲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