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万里寻踪伏羲路
 
 
 
2014年10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雨中拜谒巩义伏羲台

  □晚报特派记者   杜欣  金月全/文   朱海龙/图

  034

  采访时间:2014年9月18日

  地理位置:河南省巩义市

  连续数日,秋雨没有停歇的迹象,虽然雨不大,但一直不紧不慢地下着,令人为这总也下不完的雨水感到着急。雨季,群山环抱的山路,车少人稀,左顾右盼都让人心悬。在荥阳环翠峪,在巩义老庙山、伏羲台,通往我们采访点的山路基本上都是一边悬崖,一边峭壁,弯道一个接着一个,时有山石的碎片窸窸窣窣滚落在路旁。就连曾自驾去过西藏的我们的摄影记者兼司机朱海龙也几度被这样的山路惊出一身冷汗来。

  在巩义采访期间,巩义市委宣传部帮我们联系到了当地知名文化学者王保仁。秋雨中,王保仁先生不顾泥泞,一路陪同我们登上黄河岸边的伏羲台,使我们在了解巩义厚重文化的同时,也对王保仁先生严谨的学风深表钦佩。

  几千年来,巩义一直处于政治中心的掩映之下,如果不是刻意地区隔,你甚至很难触摸到它自身的历史脉动。但无论你论及哪一个王朝,哪一个古都,你却绝难绕开巩义。在距离巩义市区10公里的南河渡镇,这个区域被称为“河洛地区”。河,黄河;洛,洛河。之所以被称为河洛,是因为两条河流相交于此。这里是传说中河出图、洛出书、伏羲演八卦的地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河洛文化。

  黄河,洛水,一条是混沌沙河,一条是清澈之水。一明一暗的色调交织成一种非常形象的奇观。其形象之处就在于,远观黄河洛河交汇形成的旋涡,极像一个完整的八卦太极图型。当地的民俗专家赵玉安告诉我们,正是通过这个自然现象触发了灵感,人祖伏羲才创造了太极和八卦。

  相传在“癸酉元年”的夏秋之交,连日大雨,河洛暴涨,伏羲关心部落人民的疾苦,巡视河洛水流涨势。但见黄河波涛汹涌,浊浪排空,大有怀山襄陵之势。往昔“洛水流注河……清浊异流,激焉殊别”的景象荡然无存。急浪滚滚,无边无岸。伏羲为了看清水势,便登上洛口村东山岭上的一个高台。奇怪的是这时忽然风平浪静, 一碧万顷,水天一色,河上泛起一片祥瑞的金光。突然从黄河里走出一只龙首马身的怪物来,它身生龙鳞,形似骆驼,左右有翼,背上旋毛组成纹点,宛如图形,伏羲便将其背上的图点画于石上。他又转身西南,望洛水缓缓而来,碧澄如玉,流至山脚下汇入黄河。在这洛水入河处,深光四散,奇景万千。更奇怪的是从洛河里爬出一只棕褐色大龟,背上许多白点,伏羲照样也把这些白点组成的图形画了下来。伏羲站在高台之上,面对这两幅黑白图形,他仰则现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参乎身,远取诸物,明阴阳,洞天机,从天地万物的变化中感悟出了一个道理,经过思考,把龙图与洛书融合起来,创制了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由于伏羲台在连山之畔,所以后来即命名其创制的八卦为“连山易”。

  时光已经流逝,数千年来人们交口传颂着伏羲氏画八卦的故事。而伏羲台作为历史的见证,依然屹立在黄河岸边。特别是近年在它周围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之大,文化层之厚是其它遗址所不及的。遗址范围近4O万平方米,这些遗址以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为主,一直延续到龙山文化早期,地面上还散见有商、周遗存。先后发现有祭坛台基、房基、灰坑以及用于祭扫的完整的猪骨架等重要遗迹、遗物,采集文物标本万余件。这说明8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此定居、渔猎和经营原始农业,这个时期大体与传说中的伏羲、神农时代相吻合。古文化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为研究伏羲台提供了充分的物质证据。

  民俗专家认为,伏羲演八卦创造了中国最初的思想和文化,继而产生了《周易》。《周易》是中国古代河洛地区先民智慧的结晶,它的创立,为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信仰都奠定了基础,其思想核心也成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标准,比如仁和义,特别是其中提出的“自然和人的和谐”,在今天也有着积极意义。

  据了解,除伏羲台外,巩义地皇山下有洪荒沟,沟中有阴阳石,流传着远古洪荒时期,伏羲女娲兄妹在洪水灾害到来时,由石狮子帮助躲过灾难,滚阴阳石成亲的故事。

  2.河洛激荡交汇出的太极

  通往伏羲台的山路险象环生

  1.伏羲台辉煌的过往岁月

  因S314省道大修,我们的采访车在泥泞中行驶了1个多小时才赶到河洛镇洛口村,在村口,我们看到一块歪倒的石碑,上面刻有“伏羲台遗址”。我们以为伏羲台到了,正欲下车时,王保仁提醒我们,车还要往山上开。

  连日雨水,山路湿滑,正当我们暗自庆幸我们的采访车给力时,在山口转弯处,采访车一掉屁股,开始原地打滑,原来是车前轮陷进塌陷的土坑中,无法前行。我们立即下车,在后面加一把力,想把车推上去,但几经努力,采访车依然在原地打滑。此时,一边是深深的山坡,一边是峭壁,又是上坡路,前进不了,后退不得,一不小心,车辆就有滚落山坡的可能。我们查看地形后,决定在此处掉头。在仅能容下一辆车通行的山路上,我们利用转弯处稍宽的地方,小心翼翼地把车掉回了头。拉紧手刹,我们决定弃车步行,一人一把雨伞,我们往已抬头可见的高岗上走去。

  登上高岗平台俯瞰,黄河浊浪、洛水清波,两水交汇奇景尽收眼底。王保仁介绍说,这处高岗就是伏羲台遗址,也叫八卦台,位于今河洛镇洛口村的山岭上,高出滔滔黄河水8O多米。此台呈椭圆形,东西长 150米,南北宽1OO米。高台东侧下面有一个15平方米的洼地,叫“羲皇池”。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 5 8 2年)于此敕建“羲皇祠”,元代樵国公曹锋又于此建“河洛书院”。只是今日,这些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徒留一片空地。

  王保仁说,这里北临黄河,南依连山,东据虎牢,西望洛川。此处原是河洛交汇处,自古以来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早在一万多年前,便有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劳动、生息,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里从而成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发祥地,成了河洛文化的核心。如今这里仍有一个村落,叫洛口村。清代嘉庆年间重建洛口村寨门时,寨门横额镌刻“古洛油”三个大字。两边刻有石楹联,上联是“涂光休气兆北阈”,下联是“赤文绿字焕东周”,概括了这里辉煌的过往岁月。

  据传伏羲氏就是站在这高台上,望着汹涌澎湃的黄河,观河水东流,察日月更替,思寒暑循环,构演八卦。   

  伏羲从小就很精明,经过母亲教育,树立了为民造福的抱负,具备了圣者的德行。这时,古代已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由于伏羲在部落中的威望,他很快成了大家的首领。他教人们打猎、 捕鱼,并教人们饲养牲畜,以供衣食之用,因此人们也称他为“庖羲氏”。

  伏羲氏仍然同他母亲一样,为求部落生存,四处寻找打猎和采集的好地方。因此,他带领部落循着他母亲过去东行的路线顺渭水、洛水,沿黄河而下,到了河洛地区,以后又徙至陈仓,建都于陈 (今淮阳)。他即位之后,就到处考察风土人情,为民兴利除弊。

  历经岁月沧桑的伏羲台只留下一片荒冢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锐评观点
   第03版:时政要闻
   第04版:城事社区
   第05版:热线便民
   第06版:综合新闻
   第07版:周口好人
   第08版:万里寻踪伏羲路
   第10版:国内/国际
   第11版:国内深读
   第12版:国际深读
   第13版:体育新闻
   第14版:文娱新闻
   第15版:红尘情爱
   第16版:广告
   第17版:健康生活
   第18版:心灵视窗
   第19版:传染病救治
   第20版:为您服务
   第21版:亲子/空间
   第22版:心理/人际
   第23版:健康
   第24版:亚当/夏娃
雨中拜谒巩义伏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