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版
 
 
 
2014年10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家洪洞”的祖根情结
  枝繁叶茂的二代古槐树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的“根”字影壁

  □晚报特派记者    杜欣   金月全   马治卫/文   朱海龙/图

  采访时间:2014年10月13日

  地理位置:山西省洪洞县

  国庆长假过后,经过几天的休整,“万里寻踪伏羲路”采访组从周口出发,又一次踏上了西行之路。从周口上高速公路,不用下高速公路就可到山西洪洞,便捷的交通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拉近了我们心理上的距离。特别是洪洞县,对于大多数周口人来说,这里就是祖辈们口口相传的老家——大槐树所在地,内心深处藏有一份隐隐的怀恋之情。

  怀恋是人类共有的情愫。姓氏与故里,对中国人来说,永远是座斑驳陆离的大迷宫。对故里的沿波讨源、对姓氏的探赜索隐,是国人天性使然。在中国两千多个县份中,知名度最高的恐怕要数山西洪洞了。洪洞之所以声名远播,首先是因了一位青楼女子那段凄婉哀凉的吟唱:“苏三离了洪洞县……”;其次是它丰富的煤矿资源;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它有着闻名海内外的明代移民遗址——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处。如今,古大槐树处已成为人们寻根拜祖的圣地。而鲜为人知的是,早在8000多年前的伏羲、女娲时代,这里就留下了我们先民生活的足迹。伏羲画卦、女娲造人的传说不仅在当地广为流传,且有女娲陵、伏羲庙、卦底村等众多文化遗存相印证。因此,洪洞县在开发“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时,巧妙地融入了始祖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华人前来寻根谒祖。

  1.大槐树见证百万移民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是我们进入洪洞县城后看到的最醒目的一个标语。事实上,这句民谣不仅在周口、在河南,甚至在大半个中国都耳熟能详。

  洪洞县古大槐树处是明代山西大规模移民的见证。元末明初,频繁的战争和灾害使全国许多地方十室九空,而晋南经济繁荣,人口稠密。1371年(洪武三年)至1417年(永乐十五年),明政府在洪洞县一棵大槐树下设局驻员,在约50年间,大规模移民18次,总数达百万之众,移民遍布京、冀、豫、鲁、皖、苏、鄂等18省市,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移民。当所移之民启程时,依依惜别,走了好远仍频频回首翘望家乡,直至洪洞县高大的大槐树渐渐消失在视野内。于是大槐树也就成了移民及其后裔心中永远不会消失的根,认祖归宗的根。

  在“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我们了解到,明代的古大槐树,早已被汾水冲毁,但作为移民的见证、怀祖的寄托,洪洞县于民国三年在古大槐树处修建了碑亭,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在碑亭斗拱下方,还雕刻有伏羲、神农、黄帝的雕像。亭内竖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大字。亭子一侧,后栽的二代、三代大槐树枝繁叶茂,浓荫遮地。多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后裔来这里寻根祭祖。1991年,洪洞县顺应广大大槐树移民后裔回乡祭祖的意愿,举办了首届“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并将此后每年的4月1日至10日确定为“寻根祭祖节”。同时,对原大槐树移民遗址实施了全方位开发建设,建设了占地面积300多亩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园内建筑规模宏大,主题突出,分移民文化区、祭祀文化区和民俗文化区三部分,其中在祭祀文化区新建的“祭祖堂”气势雄伟,在偌大的殿堂内供奉了1230个姓氏牌位,整个寻根祭祖园于2006年12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

  2.伏羲画卦卦底村

  其实,在更早的上古时期,洪洞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史料记载、百姓传说、民俗活动被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其中,伏羲画卦之地相传就是洪洞县的卦底村,这个村子南北分开,分别叫南卦底村和北卦底村,两村之间被一条“S”形的沟壑分开,距离卦底村8里有8个村庄,呈太极图状分布。这8个以各自姓氏为名的村庄分别代表八卦中的八卦。距离村子10里远有10个村庄,当地人称为“十里八卦”。这里还有一个碾子沟,相传伏羲与女娲兄妹在这里滚磈扇合二为一,终结为夫妻,繁衍后代。著名作家李存葆说:“在洪洞这片土地上,每一条溪流,每一块山岩,每一个村落,每一个姓氏,都会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神秘和苍老。”而卦底村现存有伏羲庙、伏羲冢、画卦台,旧有两座象征日月两仪的梳妆楼。

  据当地伏羲文化研究者介绍,卦底村一个高台地上,原有两座大庙,一为女娲庙,一为伏羲庙。女娲庙规模大于伏羲庙,说明先母系后父系,人们对女娲有更多尊崇。这两座辉煌古庙,1945年被侵华日军焚毁。半个多世纪时光的流逝,竟使四五十岁的人少有知其历史者。后来出土的几通巨型古碑也有记载,其中一通正面镌刻“伏羲画卦处”五个大字,背面刻有清“嘉庆捌年拾壹月二十二日吉立”。文曰:“洪洞县治之东南五十里有村曰卦地,伏羲画卦之所在。村有伏羲庙,庙旁有冢,冢前有画卦台……”如此,可推断,在更早的时期,这里的先民便一直延续着对女娲和伏羲这两位先祖的纪念和祭祀,这里早有虽原始却神圣的“庙堂”。 

  《洪洞县志》记载:伏羲庙在县东南卦地村,元大德十年建,庙后有冢,东有画卦台,相传为伏羲画卦处。

  3.女娲故里女娲陵

  从洪洞县城驾车进入赵城镇侯村,不过几十分钟的路程,进入侯村,我们在砖砌的门楼上看到有“女娲故里”四个大字。女娲故里之称让侯村人引以为豪,在村后女娲陵门口,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侯村是个古老的村落,“侯村遗址”和“女娲陵”都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只是如今看起来破旧了。

  当我们走进女娲陵时,看到有几排残破的校舍,说明这里曾经作过学校。正对大门口是后来修建的一尊“女娲补天”雕像,一侧有一座复建的新庙宇,并不成规模。能感受到沧桑和古老的是,一块硕大的补天石和两通高大的石碑,两通石碑一通是宋代的,一通是元代的,都留有元大德年间大地震的痕迹。

  据当地专家考证,现在高高耸立的两通石碑都是元大德年间地震后修复的。而陵内三棵枯死的千年古柏,以及散落的石鼓、碑座、瓦片和琉璃碎片,也证实了这里有沧桑的历史和亘古的文化。

  在侯村长大,并热衷于挖掘这一段历史的刘北锁说,记忆中的女娲陵“规模宏大,古柏森森”。“据记载,女娲陵有古柏108棵,我上小学时数过当时有97棵,后来历经破坏和砍伐,现在只剩下了3棵。”在刘北锁的记忆中:“原来周边村子也有许多与女娲陵相关的庙宇,现在大多已经坍塌或毁坏无存了。”刘北锁是土生土长的侯村人,退休前为中国兵器工业204研究所研究员。退休后,刘北锁留在了西安,源于对故乡对女娲文化的爱好,他搜集资料、整理碑拓、撰写论文,成为女娲文化的研究和传播者,并受邀参加过在河北涉县、甘肃天水、河南淮阳举行的伏羲论坛学术会议,撰写相关论文与会交流。

  “女娲陵共有两个陵,一个为正陵,一个为衣冠冢。”刘北锁说,“两个陵皆在庙后,东、西相距四十九步。这种墓葬形式在全国少见。”

  “明清两代官方清明祭祀的帝陵中,湖南炎帝陵52次,陕西黄帝陵43次,而女娲陵则有72次,每次祭祀都会有一块与祭文相关的石碑,女娲陵应该有72块。”刘北锁介绍说,“目前出土的12通石碑皆与清明祭祀有关。”

  据了解,女娲陵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娲皇陵,始建年代无考。历史上的辉煌从史料中可见一斑,但现已走向衰落。这些出土石碑为研究女娲陵再添新佐证,不仅印证了县志记载的相关记载,而且为进一步研究当地女娲文化提供了文字和实物资料。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锐评观点
   第03版:时政要闻
   第04版:城事社区
   第05版:特别策划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综合新闻
   第08版:专版
   第10版:教育视界
   第11版:国内综览
   第12版:国际综览
   第13版:体育新闻
   第14版:文娱新闻
   第15版:铁水牛
   第16版:闲情/广告
   第17版:小记者招募特刊
   第18版:小记者招募特刊
   第19版:小记者招募特刊
   第20版:小记者招募特刊
“老家洪洞”的祖根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