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题
 
 
 
2014年11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城平利的“女娲故里”说
  女娲庙遗址上的残留建筑
  平利县城内的女娲文化广场

  044

  □晚报特派记者   马治卫  杜欣  金月全/文   朱海龙/图

  采访时间:2014年10月18日

  地理位置:陕西省平利县

  我们之前曾提到过,关于伏羲、女娲的传说发源地,在全国有多处,这也说明,伏羲、女娲在中华大地上得到了羲皇子孙的广泛认同,爱戴与崇拜。我们刚刚从湖北省竹山县女娲山上走出来,又走进了位于陕西省平利县的女娲山。

  平利县位于陕西东南部,地处陕鄂渝三省交界处。据史料记载和专家考证,早在7000多年前,先民就在平利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在长期的劳动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平利县境内发现的兴隆寨村吊蓬沟、西河魏家坝和田家湾等多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以及新石器时期石凿、石斧、石棒、彩陶片等劳动、生活用具,就是历史见证。而女娲补天和抟土造人的传说同样在平利有着丰厚的民俗遗存和文物佐证,因此,这里也有着“女娲故里”之说。

  1.女娲山上的古老庙宇

  2.平利打出“女娲故里”牌

  平利县的女娲山又叫中皇山。据战国成书的《山海经》和晋代《华阳国志》等多种史籍记载,中华民族的始祖女娲就诞生并生活在陕西平利县女娲山一带。相传在史前7000年前母系氏族时期,人类与大自然的搏击十分激烈。战洪魔、斗野火,使石器、斩猛兽,于是便产生了“三皇五帝治乾坤”的史说,这“三皇”就是伏羲、女娲和神农。

  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我们赶到女娲山时,一场秋雨刚刚停歇,只见山间万里云海,素雾舒卷,似乎要把庄严灵秀的女娲山轻轻托上霄汉。登高眺望,万壑生云雾,浩渺成烟海,紫气升腾,万山成海岛,时隐时现,身处此山,无不让人产生无限遐思。

  在女娲山,山上有女娲庙(又叫三台寺)、玉皇宫、火神庙、舍利塔群、武皇太子坟等遗迹;山下有多处原始部落和古文化遗址,其中有山北坝河边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钢盆沟遗址、魏家坝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吊篷沟遗址等。

  当地村民介绍,因为当地流传着伏羲、女娲的传说,附近村民就在女娲山上建了一座女娲庙。在村民指引下,我们沿山路前行,路过女娲村,来到女娲庙时,发现庙门口的一块平地上,立着一块写有“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女娲山遗址”的标牌,落款时间是2003年9月24日。标牌的背面清晰地记录着女娲山的历史:女娲山遗址位于平利县女娲山乡(现更名为老县镇),为新石器时代、战国、南北朝、唐、清时代遗址,是传说中“三皇”之一的女娲氏治所。遗址面积达10万余平方米,以女娲庙为中心,分别有皇巡宫、女娲祠、玉皇宫、舍利院、太子坟、金房古道、女娲泉等建筑群,但历经战乱和自然损毁,现仅存遗迹。2003年10月,“中国·平利女娲文化研究会”在安康市举行,经与会专家讨论总结:平利女娲山有关女娲传说文化遗存记录年代较早,文献记录相对集中,文化影响较为显著,传播时代久远,文化内涵丰富。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平利女娲山是女娲文化的源发地,认同并彰显平利女娲山在传承女娲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女娲山遗址为陕西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范围:以女娲遗址为基点,向东1000米至丁家坝遗址东侧,向西500米至七里垭,向北1000米至南北朝墓地北侧,向南400米至灵官殿。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四面外延1000米。

  登上顶峰,我们发现,新落成的女娲禅寺文殊大殿气势巍峨,而在大殿后面,仍保留着三间古朴的庙宇——女娲庙,里面供奉着女娲圣像,是近年来村民修建的。但史书上记载,女娲山上在很早的时候就建有女娲祠庙,还立着偌大一块碑,碑上详细记录着女娲退洪水、驱猛兽、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故事。守庙人杜立发介绍,跟华胥陵一样,过去女娲山上的女娲庙也曾气势恢宏,最大规模时,各种建筑达1万余平方米。早在晋代以前,历代官宦名人都来此谒拜,因此通往山上的路拓宽为马车大道,即史载闻名的“金房古道”。相传唐女皇武则天也来此谒拜,太子坟就是遗证。

  杜立发说,平利女娲山景区已被编入了省、市精品旅游线路中,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随着西康(西安到安康)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平利县与西安的车程缩短为2个多小时,平利已经成为西安名副其实的“后花园”。“平利女娲山文化底蕴深厚,目前开发和建设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华夏儿女寻根祭祖、访古探幽的又一胜地。”杜立发说。

  

  2.平利打出“女娲故里”牌

  

  

  

  在平利县,我们同样听到许多与伏羲、女娲有关的精美传说。磨沟河,是说伏羲、女娲兄妹在此“滚石磨成婚”的故事;“女娲斩黑龙”的传说虽有点荒诞,而“黑龙潭”至今还在;还有女娲炼石补天时,使女常来采枇杷的地方称为“琵琶岛”,因山形似月琴,后来的“琵琶琴”也就因此地形而定了。

  据当地文史学者介绍,宋代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欧阳修、宋祈在《二十四史》之一的《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中,特别记载了平利女娲山:“平利。中下。武德元年以故吉安置,大历六年省入西城,长庆初复置。有女娲山。”能收录于当时正统历史文献,对于平利女娲文化的意义,在今天看来是无法估量的。

  另外,明确记载平利女娲山就是女娲治所的,是南宋史学家罗泌的杂史著作《路史》,该书成书于宋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47卷《路史》记述了上古以来有关历史、地理、风俗、氏族等方面的传说和史事,取材繁博庞杂,是神话、历史集大成之作。作者著作的宗旨,是遗憾孔子“删书”断自唐尧,忽略远古史的传统、《史记》只记“五帝”不记“三皇”,故而,他追记旧史所称“三皇五帝”以上的往事。文章华丽而亦富于考证,言之成理,书名《路史》,“路”训诂学解释为“大”,《路史》意思是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权威,是“大史”。《路史·卷一·后记二·女皇氏》:“女娲氏乃立为女皇氏。始治于中皇山之原,所谓女娲山也。继兴于骊。其子罗苹注:山在(金)之平利,上有女娲庙,与伏羲山接庙起。伏羲山在西城,女娲山在平利。”

  据平利县文物旅游局办公室姚主任介绍,平利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女娲山遗址的保护和女娲文化的挖掘整理,先后组建成立了中国·平利女娲文化研究会、中国女娲文化基金会。对女娲山自然景区的保护和开发进行了规划,着手绿化景区、设计修复始祖庙、建设民俗村,努力恢复和再现女娲山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同时组织编纂了《女娲文化史料》、《女娲文化论文集》,搜集整理出一批《女娲山民歌》和《女娲民间故事》,并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民俗学会和北师大民俗学系,已经确定把女娲山作为学术研究基地。

  姚主任还告诉我们,2004年,平利县文物旅游局在对女娲庙遗址进行调查时,在遗址区连续发现了三块石碑。据初步考证,石碑分别是清咸丰三年(1853年)圣旨钦命刊立的“中皇山女皇氏圣皇之墓”墓碑、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立“中皇山碑文”石碣、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立“女娲山道路工程纪事碑”。根据墓碑碑文上的明确方位记载,有关专家推断女娲墓就在女娲庙遗址附近。专家认为,平利县的女娲山、女娲庙、女娲墓及收藏的包括清代写本书中所载《女娲伏羲故事》、女娲庙碑、女娲庙石佛像、珍稀道场画、新石器等数百件女娲文物,都是平利为“女娲故里”的佐证。

  为打造“女娲故里”文化品牌,平利还把女娲山景区与县里的天书峡等其它景区组团打造,在县里繁华地段专门建造了女娲文化广场。我们在女娲文化广场看到,广场内的图腾、雕塑、字画处处蕴涵着伏羲、女娲文化元素。“平利已经把女娲文化作为生态立县的核心内容,并于2003年国庆旅游黄金周在平利举办全国女娲文化研讨会。”平利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景无文不名,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平利县把女娲文化与旅游产业相整合,发展壮大生态旅游产业。2013年平利县年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实现综合收入超10亿元,女娲这一远古文化在平利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旅游资源。”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锐评观点
   第03版:时政要闻
   第04版:城事社区
   第05版:特别策划
   第06版:热线便民
   第07版:广告
   第08版:专题
   第10版:教育视界
   第12版:国际综览
   第13版:广告
   第14版:文娱新闻
   第15版:铁水牛
   第16版:闲情
   第17版:小记者周刊
   第18版:专题
   第19版:作家/摇篮
   第20版:成长园地
   第21版:专 题
   第22版:作家摇篮
   第23版:作家摇篮
   第24版:广告
古城平利的“女娲故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