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万里寻踪伏羲路
 
 
 
2014年11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和“仇池故国”的伏羲文化遗存

  □晚报特派记者   马治卫  杜欣  金月全/文   朱海龙/图

  采访时间:2014年10月23日

  地理位置:甘肃省西和县

  伏羲大道、伏羲广场、伏羲公馆……一进入全国有名的“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西和县,我们就感受到了浓厚的伏羲文化气息。事实上,西和县有关伏羲的文化遗存远不止这些。西和县域内的仇池山不仅是仇池古国所在地,相传还是人祖伏羲的出生地。

  1.华夏名山说仇池

  2.仇池山顶伏羲崖

  赶到西和县城时,已近中午,西和县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刘煜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向我们推荐采访伏羲出生地——仇池山。随后,在西和县委宣传部网络办主任李强和该县文化局资深文化专家王东育的陪同下,我们驱车前往仇池山。途经西和县城南新区时,该县文化广场上高达10米的伏羲塑像吸引了我们的目光。高大、威武的伏羲端坐在文化广场正中间,手捧八卦,凝视远方,俨然是文化广场最亮丽的风景。

  “这个文化广场占地45亩,总投资2100万元,整个平面布局以一个磅礴大气的“羲”字来体现,融入了西和县独有的历史和民俗文化特色,充分体现了伏羲生处、仇池古国和‘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独有的传统文化。它的建成不仅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西和县城的品位。”王东育说。                  

  从西和县城到仇池山,有80公里的山路,道路极为险峻,偶尔出现的一两座村庄,也都掩映在茂密的树林之中。

  “仇池山海拔1793米,西汉水由西北绕山脚南下,洛峪河从东南沿山麓汇入西汉水,二水汇流山下,形成三面环水,一面衔山的天险胜境。”王东育介绍,“过去上仇池山,路若羊肠,有二十四隘、三十六盘。氐人首领杨氏以仇池山一带为根据地,在甘、陕、川交界地带立仇池国,长达385年。”

  我们边听边记,不觉间已经到了仇池山脚下。“仇池山嵯峨绝险,森林茂密,山上有良田百顷,曾吸引无数古代豪杰据以图强,争雄天下。”王东育说,仇池山有伏羲文化、仇池国文化、氐羌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四大文化资源吸引了古往今来大批文人学士。    

  唐乾元二年,诗圣杜甫路经仇池山,慕名游历时,在《秦州杂诗》之十四首中用仇池山胜景:“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抒发了对仇池福地的浓烈感情,并产生了在此养老归隐的愿望。

  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曾写下关于仇池山的诗句:“地偏恰是仇池穴,俗厚难忘畏垒乡。”当代学者赵朴初先生对仇池山有这样的赞誉:“巧思蛛网当门日,险忆仇池压顶时。”

  

  

  

  

  2.仇池山顶伏羲崖

  

  

  

  

  汽车在伏羲崖旁的一片空地上停稳后,王东育指着前面的山头说,这就是仇池山最为壮观的伏羲崖。王东育介绍,伏羲崖上的伏羲庙旧时建筑面积宏大,屋顶饰以琉璃瓦,里面雕梁画栋,绚丽夺目的伏羲大殿内,有一座雕塑着似龙非龙的神龛,龛内有伏羲泥塑彩像,浓眉大眼正视远方,腰下束一绿叶。而今的伏羲庙建筑面积虽然没有旧时宏大,但伏羲塑像仍然是过去的样子。  

  说话间,我们已经登上了仇池山之巅——伏羲崖。顶峰下面是万丈悬崖,望之令人毛骨悚然。站在伏羲崖,放眼望去,天高云淡,凉风习习,崇山峻岭间,我们一时有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

  伏羲,当地人称之为“人宗爷”。汉《遁甲开山图》说:“仇池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路史》记载:“伏羲生于仇夷,长于成纪。”

  在仇池村村干部张刘占的带领下,我们还去了伏羲洞,相传伏羲就诞生在该洞内。为了保护伏羲洞遗址,有关部门规定不允许游人随便入内。

  徜徉在仇池故地,我们发现除了伏羲崖上的一座道观,以及前些年甘肃省人民政府立起的“仇池古国遗址”的标志,山上已经找不到仇池古国留下的痕迹:没有想象中的残垣断壁,没有官署衙门,没有都城城墙残迹,甚至连一片残碎的瓦砾也没有。

  据记载,“氐氏于平地立宫室果园仓库,无贵贱皆为板屋土墙。”可见,当年的仇池国应该是处在一种既无巍峨宫殿,也没有高低贵贱的等级制度的社会形态之中,这也许是它之所以能够号召千万之众,持续近400年之久的原因之一吧!至于那些用于防御的高墙城堡,在原本就是一座巨大防御工事的仇池山,根本就是多余之物。

  让人欣慰的是,为打造仇池山伏羲文化品牌,西和县大桥乡已经启动了伏羲文化广场建设。“伏羲文化广场面积达900多平方米,旁边建有展览馆,有资料、有实物、有传说。”大桥乡乡长王栋说,该项目估计明年三四月份就能完工。

  在伏羲崖旁的仇池村,我们看到附近农舍相连,住房密集。下山时,我们碰巧遇见一位村民正牵着马走出院落,便过去与他攀谈。他说由于早年该地不通公路,马是运输生活的必需品,食盐、布匹、煤油灯都靠马驮人背。上世纪70年代,这里的公路修好后,物资才用车运,村里也有了商店,什么都能买,现在养马主要用来耕地,有时也驮运粮食等物品。问他日子过得怎样?该村民说粮够吃,挣钱不容易,年轻人多外出打工。“我还算好,有木工手艺,年纪大了,就在附近揽活,也能挣些钱”。该村民邀请我们去他家看看,我们同意了。一进屋,我们就发现他家的布局与北方民居大致相同,土炕占了很大的地方,箱子、被子都垛在炕上。

  我们问该村民村子里有没有人一生都没有下过山?他说:“那多了,尤其是妇女,年轻时嫁过来,生养孩子,操持家务,到老了都不下山。这里距县城100多里,早先无路,男人翻山都要走两天,更别提女人了。”

  仇池古国至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仇池山人类活动可追溯得更为久远,漫长的农耕时代,相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仇池山本身又如此隔绝封闭,这里的人是如何解决和避免近亲结婚呢?

  “有规矩,同村同姓不能结婚,两个村子的人可以通婚,再就是和山下村子的村民通婚。”该村民说这话时表情严肃,语气坚定。

  临行前,在村民的指引和村干部张刘占的帮助下,我们在仇池山还见到了一块长方形的天然巨石。巨石厚约3米,宽4米,长5米。最为神奇的是巨石中央,有一直径30厘米,深40厘米的石凹,里面的积水,满而不溢,旱而不干,甘洌醇厚,沁人心脾。相传,该巨石为建筑业祖师鲁班修建伏羲庙时所留。

  仇池山顶的伏羲崖

  ▲

  西和文化广场内的伏羲雕像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锐评观点
   第03版:时政要闻
   第04版:城事社区
   第05版:综合新闻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关 注
   第08版:万里寻踪伏羲路
   第10版:国内综览
   第11版:国内深读
   第12版:国际深读
   第13版:体育新闻
   第14版:文娱新闻
   第15版:红尘情爱
   第16版:公 益
   第17版:健康生活
   第18版:心灵视窗
   第19版:健康/关注
   第20版:为您服务
   第21版:亲子/空间
   第22版:公 益
   第23版:传统医学
   第24版:亚当/夏娃
西和“仇池故国”的伏羲文化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