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铁水牛
 
 
 
2014年12月31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解读丁志伟的《寻找焦裕禄》
■岳 霄

  12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美术奖创作奖”在中国美术馆颁发,我市青年作者丁志伟创作的《寻找焦裕禄》获得铜奖(综合材料)。“中国美术奖创作奖”是经中宣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级美术创作类最高奖,丁志伟的《寻找焦裕禄》获奖,这是我市文艺界的一件大喜事。

  丁志伟,当代艺术家,周口郸城人,从事油画创作和教学工作。《寻找焦裕禄》是他首次尝试将摄影与美术相结合创作的精品力作。今年春天,他到兰考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用相机现场采集观众图像,制成照片再经裁剪拼贴,最终形成包含上万张影像的焦裕禄同志图像。从摄影的角度上看,这不是真正的照片,从美术的角度看,这也不是传统美术作品,但是,就是这样一件使用综合材料创作的艺术品,从传统的摄影中走出来,融入美术中去,突破了直观的纸质影像概念,融合了丁志伟对环境与人物、历史与现在、怀念和传承等诸多精神层面的思考,最终成为一件多元化的艺术品,呈现出丰富的人文情感和珍贵的艺术价值。这是摄影与美术的完美结合,更是摄影与美术的跨界创新,庆贺的同时,非常值得思索。

  美术和摄影,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纷争的话题。美术,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人类史前岩画比文字要久远得多,而摄影则是近200年的艺术。16世纪波塔在15世纪达·芬奇研究的针孔成像基础上推出“暗箱”的构想。17世纪维米尔使用暗箱取景作画。1826年,尼埃普斯将一种沥青熔化后涂在金属板上,经暗箱曝光后得到一张街景的照片。直到1837年达盖尔发明“银版摄影法”,摄影术才从真正意义上诞生。但是基于“暗箱”的实际应用,美术绘画和摄影只是成品上的不同,维米尔与“摄影大师”之间,缺的仅是按动快门将画面凝结到底片上这一最后环节。

  各种艺术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艺术之间彼此借鉴互补、吸收相融,独有亲厚。传统照片工艺的手工着色就和绘画密不可分。在黑白照片上进行水彩、油性颜料着色,甚至是金水、银水着色,需要很高的绘画技艺, 这是黑白照片的二次创作。彩色胶卷还没普及之前,手工着色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上海是一种时尚,现在不少家庭里可能也保存有手工着色的照片。上世纪80年代初彩色胶卷普及,照片着色才逐渐落寞。1923年许士骐在《心声》杂志发表《摄影与绘画》一文,他从画家的角度阐述了摄影与绘画的关系:“自然的摄影而益彰,绘画得摄影而愈实,二者之间关系如影随形,未克相弃。”记载了摄影史上的一段难忘历程。

  在今年角逐美术国展奖项的众多作品中,为什么评审团会青睐丁志伟的《寻找焦裕禄》?透过表象看本质,我们不妨对丁志伟的创作思路进行一下梳理和剖析。

  丁志伟是“80后”青年,“80后”大都看过1990年的电影《焦裕禄》,我们感动于焦裕禄同志对人民的爱、对党的忠诚,他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是亿万人民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焦裕禄精神,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丁志伟正是从这里激发出创作的灵感。

  我们常说,每一种艺术都或深或浅地表现出哲学观念、情感体验及精神诉求。从丁志伟完成《寻找焦裕禄》的那一刻起,作品就不再只属于作者自己。细看画中,艺术家和普通百姓都看到了熟悉的身影。画面中没有艰深晦涩,没有故弄玄虚,他就是焦裕禄,我就是永远缅怀焦裕禄的普通人。无数的人在祭奠缅怀焦裕禄,无数的人穿越50年时空与焦裕禄对话,努力追逐与他精神上的契合,作品就是直白地表达了无数人的情感,这是一种强大的人文力量、社会力量。画外,作品和观众之间零距离沟通,形成了记忆层面、审美层面、精神层面的共识和升华。正因为这件艺术品具有大众性、亲和性与娱乐性,观众与画作产生了感应和共鸣,因此它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在今年秋天的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回溯历史,每一个艺术家都不能跨越和摆脱时代和社会环境,个人的艺术实践必然离不开其时代和社会的影响,任何伟大的艺术家都不能免俗。北宋画家郭煦《林泉高致》中曾写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可见古人早已成熟地认识到艺术的社会参与功能和社会属性。于是,我们说,来自于人民,反馈于人民,具有时代特征、社会情感的文艺,就是人民的文艺。

  丁志伟用《寻找焦裕禄》来记录社会,表达人民诉求和时代信息,恰如其分地完成了人与社会、人与时代在精神层面的碰撞,形象地表现出焦裕禄精神从人民中来,在方寸间聚合成强大的社会正能量。社会发展需要正能量占据人们的精神高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需要正能量集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需要正能量的凝聚,《寻找焦裕禄》就是这样一件增强社会正能量的优秀作品。

  身处多样多元的当代社会,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什么样的作品才是无愧于时代受人民欢迎的好作品?《寻找焦裕禄》给予我们明确的启示,我们艺术工作者要活跃思维,摒弃门派的短浅眼观,心怀宽广地接纳,促进艺术上的融合,用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做深度和广度的精神表达,将来源于生活的片段,抽离社会表象生活,从而进入到“形而上”的精神世界之中,将我们、乃至全社会人的内心世界做更深层和别致的延伸阐释,融合当代人的艺术价值观和审美趣味,体现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做一个具有丰富艺术素养、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文化人。这样,我们的作品才会深受人民欢迎,才是一件好作品,一件具有时代性的作品。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锐评观点
   第03版:添彩周口
   第04版:城事社区
   第05版:便民
   第06版:热 线
   第07版:综合新闻
   第08版:公 益
   第09版:国内综览
   第10版:国内深读
   第12版:国际深读
   第13版:金融/保险
   第14版:文娱/体育
   第15版:铁水牛
   第16版:广 告
   第17版:汽车·旅游
   第18版:汽车/资讯
   第19版:汽车/服务
   第20版:旅游/资讯
   第21版:荣威MG/BYD专版
   第22版:汽车/广告
   第23版:汽车/活动
   第24版:周口锐达/永达专版
解读丁志伟的《寻找焦裕禄》
迎接新年
采桑子·元旦(二首)
学会忙中偷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