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铁水牛
 
 
 
2017年11月27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是“后记”,也是“后继”
■董雪丹

  老爸说,《<道德经>传家版》的后记由我来写,“后记”也就自然地有了“后继有人”之意,是“传家”二字的最好解读。当然,这个“传家”,不仅仅是我们的家,还包括许许多多的家庭,是文化的一种传承。只是我和弟弟、侄女侄儿和女儿,我们都是幸福的人,因为我们天生就拥有了一生用之不尽的传家文化。

  写到这儿,竟不自觉地笑起来,我想起了六一儿童节刚过一岁生日的小侄子,他抓周时拿起一支笔在一本《道德经》上画啊画,还会对着爷爷书房里的一尊老子像拱手作揖…… 

  总觉得这样的镜头,应该拣拾起来,“百姓日用即道”嘛,道原本就在生活之中。想来,做文也不应刻意,就翻出记述过往生活的旧文,权作“后记”的上下两篇。 

  上篇写于2014年11月8日,第十五个记者节。 作为一个有着二十年工作经历的新闻人,当时总觉得有许多话想说,想了很多,最后,觉得最想说说老爸——这个老记者的退休生活。写下这篇小文,当作记者节里“小”记者送给“大”记者的一个小礼物。既然他不愿意“老”,那我也就跟着“小”吧。

  下篇写于2016年夏,父亲节的前一天。

  

  上篇: 玩出一个新世界

  详见2014年11月10日《周口晚报》第十五版

  

  下篇:《道德经》在我家

  就从我女儿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说起吧。

  在装有录取通知书的大信封里,同时装着学校留的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经典、品味经典,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列了几个备选书目。不用看那些书的名字,我就知道,兜兜转转之后,女儿一定会选《道德经》。

  果然,前天女儿在我家的微信群里留言:“果断选择《道德经》,从我姥爷的文章里借鉴点就够了。”后面是一连串调皮的笑。

  我回复她:“不带这样把抄袭美化成借鉴的。”

  调侃归调侃,昨天女儿还是说:“和姥爷一起吃饭去,再听他讲讲。”

  我当然明白,这种“听讲”会深化她对《道德经》的理解,会成为她读后感的一部分。应该说,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有意无意、有话无话的“听讲”已经让她的血脉中流淌着一种文化传承。也许她自己都不明确如何选择时,这种传承已经在无形之中替她做出了选择。

  还是在我女儿四五岁时吧,我牵着她的小手散步时,常常游戏一样教她背《道德经》,大概背了二十多章,她不想再学,我也就没有再教下去。一切都顺其自然吧!但我相信,一颗小小的种子已经种下。

  前段时间和她闲聊,她说有不少同学在整容,有的甚至跑到韩国去整,她感慨:“我能理解他们爱美的心理,也能接受化化妆,洗了还是原来的自己。就是不明白,为什么非要去整容呢?想找回原来的自己,再也找不到了。”我当时有些激动,因为我看到,一颗小小的种子,已经在她心里发了芽!

  去除外饰,回复本质,也就是返朴归真啊。女儿还真没有辜负她名字中的“朴”字。也许她不知道,她自然而然的几句话,触及了几千年以来的一个大命题。几千年前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德尔斐神殿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就写着“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也将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宣言。而从古至今,又有多少人可以拨开层层迷障,真正地认识自己,找到本来的自己呢?

  我感到幸运,我们的家族有着这样一种精神传承,让她可以顺其自然,可以帮她更好地认识自己。

  我怎么能不感到幸运?老爸不仅仅给了我家族血统的遗传,更给了我文化血统的遗传。现在,我又在女儿身上看到了这种遗传。看来,我和老爸给我女儿起名时,不约而同地想到“樊朴”,应该不是偶然。

  女儿还对我说,她以为曾经背的许多东西都忘了,但在一次语文课上,看到以《欲望》为题来写篇作文时,“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这样的句子立刻从她脑子里跳出来,让她意识到,那些她以为已经忘却的东西,不一定藏在哪个角落里,在不经意时给她一个惊喜。

  女儿选择《道德经》来写读后感,我当然高兴。按学校的要求,还有家长为孩子的读后感写评价。我愿意写,因为我也喜欢《道德经》。至于喜欢的理由嘛,什么都不必说,说出的理由都太单薄,对不起书本身的博大精深。

  《道德经》是老爸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周口鹿邑是老子故里,作为周口人,老爸对《道德经》似乎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他常说,一部经典胜过万卷杂书。读了这部书,没有什么烦恼放不下,没有什么心结打不开。

  一部《道德经》,老爸翻了三十年,还没有厌倦。他的书架上,有各种版本的《道德经》,一排又一排。我在这些书的熏染中成长,从十几岁开始,也自然而然地翻开了一个无限广阔的精神世界。

  老爸对我,一直像朋友。也许是相同的职业、相同对文字的热爱造就了我们有许多的共同语言吧,我们一见面,总有说不完的话。许多次的话题,都是从老子开始。

  老爸当然不光和我说,他是以读道讲道传道为乐的,逮谁跟谁讲,他的小孙女话都说不清楚时就会念叨“道可道,非常道”。孙女一念,他就大乐。可想而知,在我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想不与“道”同行都难。

  不仅仅是说、是讲,道法自然的思想之于老爸,已变成一种人生存在,变成了一些生活细节,变成了生活本身。他把自己活成了“老顽童”,从不会端着家长的架子放不下,会和孙辈的孩子们一起没大没小地疯玩儿,回归到一个孩子的真实,达到一种心灵自由舒展的状态。

  老爸退休后,为传播心中的道学,做网站,办论坛,创立微信平台,一直乐滋滋地做着道学普及工作。现在,他又用明白、朴实又生动的话去译注、理解他心中的经典,让更多的人能接受《道德经》,读懂《道德经》。我觉得,写《〈道德经〉传家版》是他退休后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而所有这些,用他的话说都是在玩,退休后,给自己找个玩的地方。

  老爸玩得开心,我也为他开心。毕竟,这个玩的地方可以安放他的精神世界。《道德经》中有一句“不失其所者久”,老爸对这个“所”的解释是“灵魂安放之所”。他对这个字独到的理解,让我深深地意识到,他是一个幸福的人,《道德经》就是他寄放灵魂的所在。

  其实,在我心里,一直有一个追问:这部书,值得老爸这么读吗?在一番求索和对照式的阅读之后,我找到了答案。那是在读过一点儿西方哲学之后,我曾随手在微信朋友圈里写过这样几句: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休谟、康德、黑格尔……一个又一个闪光的名字背后,站着一个又一个的思想英雄。

  我只是匆匆地追随着他们的脚步,倾听一颗又一颗高尚的心灵对人类永恒问题进行着无尽的思索和追问。

  有提出就有解答,有结论就有推翻,他们也会争吵、较量。

  很奇怪,合上书,除了有艰涩阅读后的轻松感,还出现了一种幻觉。

  仿佛看到老子独坐在高山之巅,双目之微合。他静静地看着两千多年里思想战场上一轮又一轮弥漫的硝烟,像静静地俯瞰着山间的云烟漫卷。

  他抬起手,捋捋长长的白胡须,一任轻风吹起他的青布衣衫。

  他终是什么也没有说。

  人间的大道,却已道尽。

  老子让我们找到自己的精神血统,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向何而去。这样的经典,自然值得老爸这样去读。

  今年父亲节的前一天,我和爱人樊华带着女儿一起去老子学社,在这里,每周六下午老爸都与同道中人一起分享《〈道德经〉传家版》。我想,我们几代人一起学习《道德经》,就是对“传家版”一种现实的、行为的诠释吧!

  女儿是带着古筝去的,学习之余,给大家弹上一曲。在清幽的琴声之中,老爸双目微合,很享受的样子。我知道,他享受的不止是琴音。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00-2006 Www . zhld .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01版:要闻
   第02版:时 政
   第03版:要 闻
   第04版:城事社区
   第05版:热线便民
   第06版:综合新闻
   第07版:晚报微生活
   第08版:教育资讯
   第09版:国内综览
   第10版:国内深读
   第11版:国际综览
   第12版:国际深读
   第13版:特别报道
   第14版:文娱/体育
   第15版:铁水牛
   第16版:广 告
   第17版:小记者报
   第18版:小记者·作家摇篮
   第19版:小记者·作家摇篮
   第20版:小记者·作家摇篮
   第21版:小记者·成长活动
   第22版:小记者·作家摇篮
   第23版:小记者·作家摇篮
   第24版:小记者·成长在线
是“后记”,也是“后继”
祈 盼(外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