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 界 名 人      
   
 
李海燕:打造中国“金蓝领”摇篮
2009年04月23日 星期四
 

    40多岁的李海燕是周口科技职业学院院长,也是周口响当当的女名人。

    李海燕20岁开始从事教育,将只有两间租用的教室、十几部缝纫机的培训班,发展成为占地300多亩,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在校生近6000人,集教学、实验、科研为一体的国家重点职业学校、国家级示范学校、全国办学先进单位和实用人才培训基地。

    从无到有,由小变大,中间定有很多挫折,为何能一路坚持走下来?李海燕一脸平静:“在周口这个人口多、相对落后的地区,为一个贫困家庭培训一个人就业,就能让他们一家有饭吃、有衣穿,让一个家庭脱贫。”

    ●从培训班到品牌职业学院

    从学校毕业后的李海燕在平顶山一家被服厂工作,1981年打算调回周口工作。一天,在家等工作调动的她在周口市五一路散步时发现,街上几家裁缝店门庭若市,拿着布料来做衣服的人排成了长队。因为那时经济条件不太好,大部分市民还都是买布做衣服,买成衣的还很少。回到家后,她就让丈夫用毛笔写了几张“裁剪培训班”广告贴到大街上,开始利用自己的裁剪技术办起培训班。3天后收了第一批20多名学员,每人18元学费。

    为了节省开支,她既当教师又当采购员,白天黑夜连轴转,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去郑州买书扯布总是当天返回,省下住宿费;下车后,手提肩扛徒步回家,连1块钱一趟的三轮车也舍不得坐。肩压肿了,脚磨出血了,她总是涂点药膏继续工作……

    1981年,她正式创办了周口市第一家民营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海燕技校,之后改为海燕职业中专,2008年正式更名为周口科技职业学院。

    2008年8月8日,记者在周口科技职业学院采访时看到,来校咨询的学生和家长络绎不绝。来自周口项城市的匡修兰对记者说:“现在我们村只要打算外出打工,就一定来这里学习一门技术,这样再出去就很好找工作了,这已经成了一个规矩。”

    ●就是想给农村娃找饭碗

    每到招生季节,学校都是门庭若市,前来报名的学生把大门都挤破了。为了让孩子进“海燕”学本事,家长甚至给李海燕跪下。本来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有一技之长,立足社会而办学”的李海燕坐不住了,学校先后三次征地扩建,每一次搞建设,她都心力交瘁,东拼西凑借钱。

    她说,周口是一个农业大市,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缓慢,每年17万初中毕业生,只有8万左右能考入高中,近10万要流入社会。这些人要在社会上求得发展,就必须要有一技之长,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从大的方面来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迫切需要进行职业技术和职业道德教育,这不仅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稳定、长治久安的需要。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那些考不上大学的孩子学一门技术,到社会上有一技之长,有份工作有份收入……”8月18日,李海燕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是校长也是“妈妈”

    来自信阳息县贫困山区的范操正是“海燕职业中专99维修班”的学员,他双腿瘫痪,走路靠两手按地,一掌一掌地往前挪。当他来到学校用颤抖的双手拿出一分一角攒的1000多元钱交学费时,李海燕说:“这钱你留下买零件吧!将来学会了技术,没零件咋立摊呢?学校全免你的学费。”

    为了方便他的学习,李海燕还特别在讲台旁给他铺了张床,让他半卧半坐地听课。该毕业了,她又派人专程到郑州,为他购置了400多元的电器零件。这个20多岁的小伙子在离校那天,孩子似的声泪俱下,喊了李海燕声“妈妈”。

    回去后,范操正立即开起了家电维修部,仅仅两三年的光景就盖起了新房、成了家。每年春节,他都回到学校看望自己的第二个“妈妈”李海燕。

    据了解,来“海燕”求学的学生95%来自农村。20多年来,李海燕共为社会培养各类技术人才10万多名,其中有9万多名被输送到沿海知名企业就业。还培训孤儿和特困生1万多人,残疾学员4980人,下岗职工3990人,为其减免学费820多万元。她所创办的学校也先后被评为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教育职业指导先进单位。

    ●打造中国“金蓝领”的摇篮

    “现代社会不但需要高层次的科研人员,更离不开熟练的技术工人。作为一所职业学校,我们的职责就是为社会多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使他们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很好地发挥作用,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自己也能勤劳致富”。本着这样的思想,李海燕在办学中始终以学生能掌握过硬的实用技术为出发点,在理论教学中贯穿实践,坚持在学中练,在练中学,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李海燕采取“长短结合、校企结合、订单教育、因人施教、适时就业”的办学模式,使短期培训和三年制学历相结合,教育与就业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以服务三农为导向,以安置毕业生就业为动力、以职业技术培训为重点、以使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脱贫为目标”的民办职教新路。

    谈到学校的发展,李海燕说:“5年之内,我们要建一个千亩校园,万人学校。努力把周口这个人口大市变成人力资源大市,把学校打造为中国‘金蓝领’的摇篮。”(来源:东方今报)

  

 
                                    编 辑: 孙艳艳      来 源: 中华龙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