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雾霾天,别把孩子当“绿萝”(行 ...
·调查:83.1%受访者大学期间 ...
·我国儿科医生数量缺口近9万
·儿童肥胖是整个社会的失败 “小 ...
更多>>

      考试资讯

·2017年22所非211工程大 ...
·2017中国一流大学名单 湖南 ...
·郑州上大学生活费一个月590元 ...
·200多万人参加2017年考研 ...
更多>>
 
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的高校创业教育
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的高校创业教育

2016-11-22 10:50:35 | 来源:人民网
 

    创新创业教育兴起于美国。1947 年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新企业管理”课程,标志着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始,此后创业教育在世界各地逐步兴起。1987年,美国创业学教育领袖人物杰弗里蒂蒙斯教授在创新性课程开发、创业融资、风险投资、新企业创建、创业管理等方面展开了系统研究,并将其成果在百森商学院全面推行,形成了百森创业教育模式。

    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首次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两个文件都强调,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并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命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创业教育发展迅速,总体上看各国创业教育并不均衡,发展路径各异,模式各具特色,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美国、以色列、芬兰等国家。相对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和实践还处在个体意识、品质和技能培养层面,美、以、芬等国已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一、 各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一)美国

    美国是全球创业创新的风向标,最具代表性的创业区域是硅谷和波士顿128号公路带。前者因为拥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后者因为拥有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20世纪80年代前,硅谷高科技产业远远落后于128号公路带。但是,80年代以后硅谷实现反超,成为高科技的圣地。

    关于硅谷高校创业教育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结构论”,即以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中心,构成环高校的科技园区;二是“文化论”,即创业文化成为硅谷高校的文化核心;三是“生态论”,即硅谷是创业公司的“栖息地”,高校为创业公司提供了极其良好的生存发展基本要素。

    128号公路带毗邻纽约金融中心,全球众多知名生物科技公司座落于此。与硅谷一样,这里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浓厚,大学、风投合作研发和创办公司形成生态圈,吸引了众多的人才和风投资金,进而形成生物产业集群。就在今年10月26日,麻省理工学院宣布创建“引擎公司”,通过自筹和社会众筹募集资金,首轮已筹集1.5亿美元。同时,为初创企业提供场地保障,以帮助初创企业跨过盈利难关,为创新者提供现实的市场路径,从而搭建起初创公司、创业同行、企业巨头等机构和资源要素之间的桥梁。

    美国创业教育总体呈现以下特点:在国家层面上,一是创业教育是国家战略,2011年美国发布《美国创新战略:确保经济增长与繁荣》,提出要实施“创业美国计划”。这项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促进大学实验室科研成果的转化,包括夯实创新基础、培育市场环境和突破关键领域等三大方面;二是出台法律法规,1980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拜杜法案》,激励大学科技成果向产业转移,该法案居功至伟,极大地促进了校企合作;三是社会支持体系完善,大学创新项目能快速获得社会创业资金,避免了创新、创业两张皮现象。

    高校层面上,一是大学是区域创新中心,提供智力支持,辐射带动地区产业发展;二是各高校在创业教育理念和实施路径方面各具特色。百森商学院注重培育创业精神,哈佛大学注重积累创业管理经验,斯坦福大学则以培育企业为主;三是创业实践成效显著。2015年12月哈佛大学发布的《哈佛校友影响力》报告显示,39%的哈佛校友已经创立了营利或非营利性企业,在150多个国家开办了14.6万多家公司或机构。

    值得指出的是,由森商学院创造的“百森模式”,在以下四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一是在传统产业衰退与创业一代兴起的变革时期,逐步培养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二是设计系统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三是围绕研究问题,运用鲜活的案例分析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四是为学生创造模拟创业实践的各种机会。

    (二)以色列

    以色列是一个全民创业、全民创新的国家,科技创新对GDP贡献率达到90%以上。2015年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入围全球创业高校十强。《PitchBook2015年创业高校报告》显示,特拉维夫大学在过去五年培养出250位大学生企业家(科技初创企业创始人或联合创始人),共创立204家企业,平均吸引175.4万美元风投资金。特拉维夫城也因为高科技创业企业集聚,成为了“永不停歇的创新之城”。

    以色列创业教育总体呈现以下特点:在国家层面上,一是现实需要,犹太人在历史上经受的种种苦难,以及复国以来的现实环境,迫使这个国家和民族迸发出强大的创新创业能量,各个层次的教育都直面问题,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二是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出台了极具特色和针对性的高精尖人才培训计划和法案。例如,青少年网络精英的新国家法案,新一代钻石工匠大师的培训计划。

    高校层面上,一是商业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创新创业就像一颗种子种在学生的心田;二是积极培育创业生态圈,大学与风投、初创公司紧密互动,交融一体;三是重视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培养,尤其是平等观念、冒险精神等品质,让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打破陈规,敢于挑战。

    (三)芬兰

    芬兰创新创业教育享誉世界。阿尔托大学作为一所新型大学,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创业知识、技能与理念的专业人才,强调教育不仅要满足现代职场岗位的需求,也要迎接未来产业发展的挑战。在以创业型大学为目标的发展过程中,阿尔托大学整合赫尔辛基理工大学、赫尔辛基经济学院和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三所学校的优势领域,鼓励和支持创新与创业行动者。

    芬兰创业教育呈现这样的特点:一是国家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学生从幼儿园开始接受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训练;二是社会福利政策全面,大学阶段学生没有创业不成的后顾之忧,整个教育体系——不管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学费全免;三是重视技术学院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

    在高校创业教育方面,一是重视基础研究,注重由基础创新、原始创新引领发明创造;二是鼓励科学研究与商业的结合,对师生创业创新的支持不遗余力,高校的科研成果能够迅速实现产业化。

    (四)中国

    中国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迅速势头强劲。创业计划竞赛最早于1998年在清华大学举行,1999年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成功举行,拉开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序幕。1998年至今,中国创业教育不断完善升级,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萌芽和自发探索阶段(1998-2002年),此为创业教育的1.0版。这时国内创业教育主要集中在创业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方面,提出了“创业型大学”概念,关注学术资本化运作、创业教育体系和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这一时期,从政策发布情况看,在教育政策中开始关注创新创业教育;从研究成果看,成果数量较少,内容较为宏观;从实践方面看,部分高校开始进行自发性探索。

    试点和多元探索阶段(2003-2009年),此为创业教育的2.0版。这一时期,国内创业教育快速发展。国家层面提倡创新精神,鼓励自主创业,把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创业与就业联系在一起。教育实践方面,大多数高校将大学生创业、网上创业、实践平台,以及创业意愿、创业动机、创业机会识别和创业能力培养等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更加重视从精神层面培养大学生对技术创新和创业能力的相互渗透,更加注重创业教育与外部市场的对接。

    全面推进阶段(2010起至今),此为创业教育的3.0版。这一时期,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进入自上而下的全面推进阶段。《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国家指导意见密集出台,创业教育研究主题从“观摩型的创业教学”演变为“体验型的创业教育”和“与实践接轨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从政策上看,努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化;创业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初步形成。

    二、 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创业教育的大趋势

    回顾历史,创业教育格局的嬗变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不仅是对历史的传承,更是对未来发展变化的预应。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执行主席施瓦布教授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中讲到,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席卷而来,发展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丝毫不逊于前三次工业革命。

    2016年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聚焦第四次工业革命,共同关注以智能化、信息化为核心,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通讯等前沿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当下,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席卷全球,正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重塑未来经济格局,同时也对高等教育特别是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世界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经济“新常态”形成的历史交汇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创业教育来提高国民的创新创业素质,提升国家竞争力。准确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创业教育的大趋势,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至关重要。

    (一)灵活创新

    今天,互联网正勾勒出新时代的工作样态。在美国,不在特定场所工作的人,已经占到美国工作人口的1/3,并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Google执行董事长Eric Schmidt在新书《Google模式》中提出,21世纪最抢手的人才是所谓“灵活创新者”(Smart creative)。这一类人精力旺盛、勇于冒险、善于表达,充满好奇心和热情,不受固定岗位、固定领域限制,善于灵活运用知识生产新产品,通过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来获取收入。

    未来高等教育将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专业被淡化,学制更自由,学生就业创业的独立性、自主性、选择性更强,职场的专业工作将细分为多个精确的任务和彼此独立的项目,劳动力市场将通过“人力云”来集成和实现。提供劳务的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员工,而是从事特定工作的独立个人。这种建立在物理信息融合系统之上的互联网思维方式和劳动力市场,要求高校毕业生既要会“求职”又要会“创造新的工作岗位”。这为高等教育特别是蕴含其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十分复杂而挑战的课题。

    (二)创意制胜

    创业的“创”,至少可以从创业、创新、创造、创投、创意、创客“六位一体”去理解,其中“创意”最为稀缺。许多事情实现起来并不难,难的是不敢想、想不到。功夫是中国的,熊猫是中国的,《功夫熊猫》却是美国的,这让很多国人汗颜。在移动通讯终端设备领域,摩托罗拉曾经武林称霸,诺基亚也曾一统江湖,但在智能手机的惨烈竞争中,技术并不特别占优的苹果iPhone凭借创新创意独领风骚,傲视群雄。高等学校如何培养具有无限创意的人才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不变主题。

    新技术与就业市场一直存在着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新技术对原有行业、职业、业务有着颠覆性的破坏;另一方面,新技术催生新商品和新服务,形成新行业、新职业、新业务。美国哈佛大学教授Frank Levy和Richard Murnane曾研究了近半个世纪美国社会的工作机会变化,结果发现,那些可标准化、流程化、逻辑化、规律化的工作领域,人力正在逐渐被淘汰。

    未来只有那些富有创意、需要创造性工作的领域或企业,才不会被智能机器所取代。当下涌现出来的“创业工作室”、“创业工厂”等,就是尝试从多种创意中寻找成功的可能性,这种方式也被称为“平行创业”。这对我们也是一种很好的启发。

    (三)“志业”化

    对创业的“业”进行解读,可以有不同层次。创业不仅仅是去创办一家企业,去谋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事业,甚至是一份“志业”。 志业、事业、职业差别何在?概言之,职业(profession)是“身、生”所迫,是为衣食生计;事业(cause)则受“情、意”所驱,由情感、意志、信仰和抱负引导;志业(aspiration)固然可简单理解为“志向与事业”,但它根本上是“心、灵”使然,是一种让内心变得更加淡定从容的执念。《说文解字》曰:“志,从心之声。志者,心之所之也”,志业超越功利,追随本心,不忘初心。

    《左传?宣公十二年》有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句话广为人知,比喻的是艰苦开拓家国天下的事业。在发展经济学中,人均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在人均GDP3000美元左右存在一个“幸福拐点”,超过此点幸福将不再随经济发展而得到很快提升。2009年中国人均GDP已突破3000美元,2016年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未来创业将不仅仅满足于维持生活的基本要求,而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效途径。这要求我们对创业教育的目标进行重新审视。创业的“志业”化趋势旨在表明,创业者是“为创业而生”,而不是“靠创业而活”。真正的创业者将创业看成一种生存方式,不为稻粱谋,只为探寻和遇见更好的世界——这恰是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当年所推崇的。

    (四)“创客”化

    创客的兴起和流行,肇始于克里斯?安德森的书《创客:新工业革命》(Chris Anderson,Makers: 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该书对创客的描述是:他们使用数字工具,在屏幕上设计,越来越多地用桌面制造机器制作产品。他们是互联网一代,所以本能地通过网络分享成果,通过将互联网文化与合作引入制造过程,他们联手创造着DIY(自己动手制作)的未来,其规模之大前所未见。

    概言之,创客是把创意变成现实(产品)的人。创客首当其冲的是有一个好的创意,然后把创意变成设计,最终把设计变成产品。创客的横空出世将创新创业推向新阶段。随着工业经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创客群体、创客作品、创客产品,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以创客部落、创客工坊、创客空间等形式,在物理空间上形成了集聚并大行其道。

    麻省理工学院发起的Fab Lab(微观装配实验室),引发了以“个人制造”为核心的革命,个人创意、个人设计、个人制造越来越深入人心,全球创客可以依托Fab Lab提供的硬件、软件、材料来实现他们想象中的产品设计与制造。由于开源设计、3D打印、激光切割等数字设计与快速成型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发明创造和创业不再受地点、人群、技术的限制,让人人皆创客、生活即创造成为可能。“创客教育”或将成为未来高等教育的一个新模式。

    近两年来,中国的创客、创客空间和众创空间,契合了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的“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浪潮,以及“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呈现出井喷式的大发展。通过鼓励人人创新,推动创客文化进学校,设立创新创业课程,开展品牌性创客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创业。鼓励一切有益的微创新、微创业和小发明、小改进,将奇思妙想、创新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活动。

    同时,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型创业服务模式,建立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众创空间和虚拟创新社区,为创业者提供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共享空间,从而大大降低了创客参与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门槛,大众创业“创客化”正当其时。

    三、 重塑创业教育“目标-模式-评价”价值链

    近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归纳而言,一是国内创业急速发展导致的创业教育需求的广泛存在与创业教育发展滞后的矛盾凸显;二是国内高校创业教育环境、创业教育质量仍然处于中下游水平,相较美国、芬兰、以色列、新加坡等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三是高校采用的传统知识教育模式、以赛促学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实体孵化模式、岗位创业模式等多种模式的组合方式,滞后于工业4.0时代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创业教育的现状,反思创业教育的误区,把握未来高等教育的趋势,审慎谋求创业教育的发展,重塑创业教育“目标-模式-评价”价值链,再造创业教育关键要素。

    (一)目标:由注重“创业就业技能”向锤炼“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能力”转变

    近年来,“创业还是就业”成为大学毕业生热门话题。据《2016中国创新创业报告》统计显示,自2010年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表现出“一高两低”特点。“一高”,是指中国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逐年提高,2015届大学生中约有20.4万人选择了创业。“两低”,则分别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低,创业成功率低。

    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年均1%左右,世界的平均创业率为10%左右,欧美为20%至30%左右。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3年后有超过半数的人退出创业大军。不仅是大学生,整个青年创业人群的创业失败率也很高。根据公益组织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的统计,目前我国青年首次创业的成功率不足10%。

    这些数字说明,创业是一项有较高“门槛”的事情,只有当资源和要素高度集聚后,才有可能实现商业化。对大学生来讲,在没经验、没人脉、更没有经济支撑,甚至心智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想要创业成功只能是小概率事件。

    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情况,一个极端是创业教育的“窄化”,表现为对大学生创业技能培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创办一家企业或谋取一份职业;另一个极端是创业教育“泛化”,表现为将创业教育等同为素质教育。当前,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广谱式”教育体系,是契合学生成长规律,破解创业教育两极化的有效途径。

    “广谱式”教育有两层含义,一是全覆盖,既满足于少数“种子选手”实际创业的个性化需求,又面向广大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二是分阶段,从个人成长规律来看,第一步是就业,第二步是立业,然后是成业,创业通常发生在就业甚至立业之后。创业教育应贯穿个人职业生涯全周期,既关注在校生的过程教育,也应在离校后持续开展终身化的创业教育,使创新创业成为一种信仰,成为血脉里内在生长的基因。

    (二)模式:由“同质化”向“差异化、特色化”转变

    创业教育模式“同质化”已成为当前高校的通病,少数高校虽然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但大多数高校仍然走在照搬经验的道路上。主要表现有三:创业教育活动化,创业课程零散化,创业教育模式刚化。

    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大学,如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并重型大学、普通本科和高职大专类院校,因人才培养定位不同、学科类别不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同,创业教育的需求、目标和方式也应不同。实证研究发现,在当前的创业教育推进过程中,不同层次的高校学生在创业教育效果方面呈现出较大的群体型差异。这种“实然”的差异其实正是对“应然”不同的客观反映。

    差异化、特色化是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必然的发展方向,高校应当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和开发与之匹配的创业教育范式。中国高校应当根据各自的学校定位、教育对象、教育目标等特点,建设协同创新体系,实现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创新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高校也应当以自身的能力与资源的优势为依托,结合本土实际,积极推进以高校为主导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培育。完善从创业学科、课程体系到师资体系的建设;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或技术转移办公室等中介组织;加强大学生创业辅导、孵化和催化支持;优化创业政策和创业基金,并在各要素间追求协同优势。

    (三)评价:由“创业率”向“创业型人格培养”转变

    创业行为因其特殊性,存在着时滞性和多动机性。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创业教育能够高效提升学生创业率。例如:欧盟对于创业教育实施效果的研究表明,参加创业教育的学生要比没有参加创业教育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涯中创业的可能性高3—6倍;考夫曼基金会的研究表明,接受创业教育毕业生中创业人数,要比没有接受的毕业生高11%。

    因此,第三方评价机构、教育部门、教育联盟试图使用在校学生自主创业率、毕业学生创业率等指标,考核和评价创业教育效果。然而,单纯以参与创业活动的学生人数作为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未免过于激进和功利。

    实际上,另一些研究表明,创业教育对于创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Finnie等学者对加拿大高校毕业生近期自主创业情况进行纵向调查对比发现,女大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培训及毕业5年后愿意选择自主创业的比率只提升了2.4%,男生则更低,仅仅提升了2.1%,并且实际参与创业的比率更低,且高校毕业生是否选择自我创业,往往跟劳动力、市场结构和工作收入诱惑高度相关。

    因此,创业教育提升创业率这一观点存在争议,学生是否选择创业或者创业成功,与其是否接受创业教育并不存在正相关。那么,究竟应该用什么指标来评价创业教育效果呢?

    创业教育更多地体现在增强学生适应新型社会的能力,创业教育的作用更多地表现在对学生创业型人格的培育。西南交大提出从“三个维度、四个趋势、六个有利于”的角度,构建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并对创业教育进行效果评价。

    “三个维度”是指创新创业的意识、精神和能力;“四个趋势”是指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应该具有“更强的科学发展观,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更多的科技进步贡献”。

    “六个有利于”原则为:有利于培养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创新创业人才,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贯通,有利于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融合,有利于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有利于大学生职场竞争力提升。

    四、 再造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

    (一)学科:由“科目型”向“主题型”转变

    众所周知,工商管理重在培养职业经理人,创业管理则侧重中小微企业主。实际上,创业者与管理者在工作环境、目标、方式等各个维度均有显著差异。目前,全球100余个商学院已经有60多个建有本科、硕士、博士的创业创新学科和专业。在中国,创业管理一般是工商管理的一个分支,与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财务管理等并列。创业教育尚未形成完备的体系,更没有独立的专业和学科。

    当下,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共识,创新创业要成为学生的信仰和基因,没有一个研究学科和专业力量作为支撑难以为继。2015年,英国《独立报》以“芬兰即将进行前所未有的、最激进的教育改革——废除‘传统科目’,用‘主题教学’取而代之”的评价,报道了芬兰有关新课程纲要。芬兰教育部门宣布,从2020年起,学校教育将废除科目,以“主题式”课程打破知识界限,实现多学科专业的跨界融合。学校中将会有更多更广泛的跨领域的专题教学。

    这也给我们一些重要启示。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新型个性的培养过程,不仅需要创业学院作为教学、实践资源的牵头单位,更需要建立起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的创业教育专业和学科,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主题式”的课程体系,为创业教育提供理论支撑,促进创新型创业人才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二)师资:由“学院派、实战派”向“临床派”转变

    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平是影响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创业教育专任教师短缺是世界各国高校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目前,我国创业教育教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学院派,这一类教师人数众多,主要由工商管理、科技哲学、科技管理、创造学方面的老师转向担任,他们接受过某一专业学科训练,懂得某一学科的史论、研究方法。在创业教育工作中,他们关注创业理论和实践,根据自身学科的研究范式和方法,对创业教育形成研究模型和理论,为创业教育的科学性和知识体系的完备性做出了积极贡献。但由于其本身缺少创业经验,对学生的创业指导作用相对较小。

    二是实战派,这一类教师多是企业高管、风投老总,他们具有多年的商场打拼经验,拥有较高的行业声誉。在创业教育中,他们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传授实际操作技能。某种程度上,尽管他们深受学生推崇,但在创业教育科学性方面缺乏理论自觉。

    套用“临床”医生的概念,以“临床派”教师为目标,科学进行创业教育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不失为一条可行之举。所谓“临床派”教师,就是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专业学科素养,同时又有一定的创业经历,或者正在从事企业有关工作。在斯坦福大学,教师带动引领创业蔚然成风。学校允许教师每周固定时间从事公司兼职工作,允许教师脱岗休假创办科技公司或兼职,允许教师职务发明向公司转移。

    许多教师通过参与创业企业的咨询服务,加深了对创业过程、创业企业成长规律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对创新创业学科体系、研究范式和方法进行再认识和再修正,推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优化和完善。因此,我国高校应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鼓励学院派、实战派教师向临床派教师转型,从而推动创业教育形成专门的科学范式,科学知识体系、研究方法和知识传递方式。

    (三)学生:由“机会型、生存性”创业,向“创新型、成就型”创业转变

    在经济学界,创新和创业是两个既紧密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具有互补和替代关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灵魂,而创业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活动。纵观经济发展史,近代以来历次经济下行时期,社会都对创业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催生一批中小微企业,从而推动技术突破和经济发展。

    但是,创业活动与经济增长是否始终正相关?是否必然存在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对于以廉价劳动力为核心要素的中小微企业而言,当其规模和生产水平接近或达到“刘易斯拐点”时,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极大威胁。大部分通过产品模仿完成初期创建的企业,如果不能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创新,终将面临失败。

    常规的创业活动或只模仿不创新的创业活动,并不能产生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用。因此,在创业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对“机会型创业”与“生存性创业”观点进行重新思考,重新设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目标,这其实是创业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也是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逻辑起点。

    培养“创新型、成就型”创业人才是创业教育的目标所在。“创新型”创业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思想的启蒙者、新技术的发明者和新产业的开拓者。“成就型”创业人才注重成就事业,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创新型、成就型”创业人才位于人才金字塔的顶端,可以在一个乃至若干个领域引发巨变甚或颠覆性革命,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创造巨大价值,是他们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全球高校创业教育的历程不足百年,大多数处于建构初期。当前置身第四次工业革命大潮,创业教育将是创新驱动战略、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实现中国高等教育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向未来,中国创业教育大有可为并将大有作为,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将因创业教育的精彩而更加精彩。

责任编辑:李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