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五间高楼坐中央

来源:周口日报

作者:

2020-06-01

童建军

葛庆亚 作

说起老周口五间楼,常常会让人想起类似于“电影小镇”的历史场景。

“一陌逶迤数里长,南北通达连四方。鳞次栉比房挤房,五间高楼坐中央。市井喧闹人来往,七行八作忙贾商。永兴大街永兴旺,中州大道更辉煌。”这首题为《永兴街》的诗,是葛庆亚老师《老葛画周口》系列题诗中的一篇,其中写到的煌煌“坐中央”者,就是传说中的五间楼了。

五间楼建于十九世纪初期,位于原周口永兴街的南段,坐东朝西,基地地势高于街道路面1米多,建筑为砖木结构。房前用6根粗大的明柱支撑着厦檐,五个开间两层,楼上带格子亮窗,五间楼因此而得名。

五间楼为谁所建、其原始的户主是谁?至今尚未有十分确切的答案。据周口文史专家王羡荣等人的回忆,五间楼曾是新中国成立前周家口规模最大、历史较久的商业门面,一户姓徐的人家曾在五间楼经营振兴烟厂。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五间楼成了沙颍河南岸最大的中西药店。再往后,五间楼成了服装、鞋帽和杂货店铺。1985年,旧城改造,街道扩宽,永兴街成为中州大道的一部分,五间楼也随之拆除。拆迁之前,原周口市政协文史委员、摄影家陈晓奇抢拍了一张五间楼的黑白照片,依稀可见一些昨日的豪华旧貌来。之后,有商家在人民商场北侧临中州大道建设经营临街两层仿古式“五间楼大酒店”,未久也在城市更新改造中拆除。

又百度查询周口振兴烟厂,查到的是这样的历史资料:前身是1949年秋成立的“周口公营振兴烟草公司”,1953年更名为“地方国营周口振兴烟厂”。1955年,接收了原商水新华烟厂部分职工,1956年4月,周口振兴烟厂整体并入许昌烟厂。这一段记录,大体是1949年以后了,而之前的“一户姓徐的人家”并未提及。不过既然同烟草有着丝丝不断的联系,倒不妨作为一个很好的考证接入点。许昌的晒烟,是从湖北传入的,周口也是如此。回头再看王羡荣老师写的《周家口的“老字号”》,其中老周口商帮之湖广商帮里面有这样的记述:“湖北帮中的许多商人,来周口开办烟铺,制售烟丝供应市场,他们的到来,促成了周家口烟铺行业的诞生。……直到建国之初,湖北人开的烟铺仍然不少,其中以田家烟铺和徐家烟铺最为有名。……后来徐家烟铺徐森林还开办了一个卷烟厂,开始生产洋烟(卷烟)”。

王羡荣老师的论述,有些是来自其年少时的见闻和记忆,依此推断五间楼为湖北商人所建还有待进一步查证。不过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五间楼及其所处的街区可谓是近现代周口经济转型和城市演进的一个缩影。

清朝中后期,贾鲁河淤积、迭遭战乱,以及京汉铁路的吸引,使得周口一度商业萧条、“连年生意冷落”。尽管如此,老周家口的影响仍在,孙中山先生1907年的《建国方略》中曾写“又沿大沙河之左岸,至周家口,此一大商业市镇也”。彼时的周家口逐步向近代经济转型,手工业逐渐从家庭作坊式转变为大规模的手工作坊或工厂,五间楼的振兴烟厂可以作为一个佐证。另外,如周家口启新机器榨油有限公司,当时的《东方杂志》《大公报》都有报道。近代商业和服务业这个时候也渐露端倪,除了一些传统的行商坐贾外,周口也出现了一些专门经营西货的商店,如“洋布庄北寨有三四家,南寨有八九家”“洋广货铺南寨有聚兴和、庆昌和、公昌等三家,北寨有庆和、合庆隆等两家,均在汉口运货”。还有开于南寨前张营的王连瀛自行车行、南寨老街的福舆自行车行及颍河南岸老街南头周家口第一家西药房——华美药房等。这时传统的商业会馆逐步发展成为商会和同业公会。同时,一些近代服务业如照相馆、理发店、修表铺、菜馆、旅店等也纷纷出现,饮食摊点比比皆是,走街串巷的小贩不计其数,五更即有叫卖声,深夜仍见灯火明。周家口金融业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传统的钱铺、钱庄、银号(如义盛承、恒新原、日升昌、大德通等)和近代银行(如河南银行周家口支行等)并存(多集中在距五间楼不远的老街、新街及周围一带),并逐步向近代银行过渡,加之近代交通邮电业的发展,周家口已发展成为“商工并茂的都市型大镇”(杨光《近代周家口镇经济转型研究》)。

“世称小武汉,咱叫周家口。沙颍贾鲁河,三川汇一流。新街老码头,老桥黑铁牛。沙北二板桥,河南五间楼。忠义关帝庙,跃进塔门楼。西有沙河闸,东有新渡口。千帆起白云,五更号子吼。东南西北货,百业兴周口。”(樊建周《口上谣》)五间楼不仅承载着周口人的历史乡愁记忆,而且见证了周口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从民国二十二年的《淮阳县志》周家口图上看,南永兴街同山货街、北永兴街、胡家集构成了周家口南寨的一道南北轴线,颇为新派的五间楼建在此处,可见实力非同一般。再查1950年的周口市街详图,街景更加丰富清晰,而此时的五间楼已变成了公营振兴烟草公司。 更值得一提的是葛庆亚老师手绘的《昔日家园》(现藏于周口市博物馆)。这幅图是葛庆亚根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自己创作的老周口俯瞰写生图重新绘制的。“在《昔日家园》中,沙颍河穿城而过,贾鲁河汇流其中。低矮的民居,弯曲的街道,还有关帝庙、二板桥、磨盘山、铁水牛、剧院、电影院、文化馆、广播站、五间楼、 牲口市、田园、三连坑等均在其中。再仔细看,县委、县政府(1950年为市委、市政府,1952年改为周口镇,属商水县管辖,县党政机关迁驻周口镇)、(新华)书店、银行、各类商铺在画面中也有显现,小镇既有独特的古朴风情,也充满着时代的共鸣”。对此,《周口晚报》进行过报道,市博物馆馆长周建山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昔日家园》连同老人手绘的“老周口八景”等,勾勒出了周口老城的大体轮廓,展现了周口半个世纪前的城市建设、地形地貌、风土人情等,能给后人留一个念想,让乡愁永远留在市民心中。

“五间高楼坐中央”。心绪使然,笔者曾就五间楼的有关资料反复查找,也曾到周口市博物馆专程寻看葛庆亚老师的《昔日家园》并拍摄了照片。驻足凝眸,五间楼的身影赫然映入眼帘。想象着登楼而上,推开亮窗,一派市井喧闹的景象,不由得感喟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而今,老的五间楼和永兴大街已成回忆,一座以五间楼命名的大型现代商业综合体正在启动,其北部的老街、新街、剪股街、文化街等,旧貌尚存。又想,若能在城市的迭代更新中打造一方五间楼的回忆——周口老城商业文化博物馆,同时于城市不断长高、变大中留存些已颇显稀少的历史老街区,打造“老周家口电影小镇”,让人在时空的穿越和寻觅中感知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律动,激发对城市未来的希望和憧憬,应该更能平添些历史的真实感和创新创造的力量吧!

[责任编辑:牛勇威]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