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物赋彩促发展 把时庄遗址打造成“金名片”

来源:新周口客户端

作者:

2020-06-15

周口日报∙新周口客户端记者 刘彦章 乔小纳

“一开始,我们时庄偶然发现遗址的时候,大家的想法是赶紧挖完,好建秸秆处理厂。”6月13日,由国家文物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文物赋彩 全面小康》主题论坛在桂林召开。周口市淮阳区四通镇时庄村党支部书记时兴荣在论坛上作主题发言,谈及时庄遗址的发现历程引起笑声一片。“可随着挖掘工作的深入,不断有专家来考察,我们逐渐意识到,遗址是时庄人的根和魂,要好好保护起来。”

2019年,在一个总投资过亿元的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即将落户时庄村的关键时刻,考古工作者在村里发掘出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时庄遗址”。 龙山文化阶段是中国原始社会逐步瓦解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遗存器物以黑陶为主要特征。时庄遗址中的多组圆圈遗迹,初步判断可能是古代的粮仓,如果这个判断被印证,其将是国内已发现的最早粮仓之一。另外,遗址壕沟底部类似柱洞的遗存也很罕见,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文化价值。

左一为“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左二时兴荣

论坛上,时兴荣作了题为《文物保护利用,时庄村振兴发展的持久力量》的发言,阐述了时庄村在文物保护与工业发展相冲突时重塑思想认知的历程,以及创新模式保护文物,因地制宜扎根农村,转变思路促进振兴的发展故事。“遗址就是未来我们村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我们村的‘金色名片’”, 在未来,时庄计划发展以文化遗产和乡村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旅游项目。

时兴荣的报告得到与会专家的充分肯定,在长期关注文物文化工作的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教授沈小勇看来,时庄的变化“充分说明了保护历史文化就是保护生产力”。


[责任编辑:王松涛]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