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为了“特殊”人生不留遗憾——陈国厂和他创办的弱势群体救助院

来源:新周口客户端

作者:

2020-06-29

周口日报·新周口客户端记者 高洪驰

“我在这里两年多啦,今天天气好,俺们就一起到院子里练打鼓。”近日,记者前往太康县高贤乡汪庄行政村采访,刚来到村前,就听到一处院子里传出阵阵锣鼓声。走进一看,只见大门上方悬挂的“高贤乡医疗护理型养老院”门头特别醒目,院内十多位老人坐在坐在阴凉处在兴高采烈地击打面前的锣鼓,随着上下翻飞的鼓槌落下,锣鼓发出清脆的乐声,68岁的陈希良老人一边击鼓一边说到。

据一同前往的太康县扶贫办副主任李治安介绍,“高贤乡医疗护理型养老院”是汪庄行政村乡村医生陈国厂为在脱贫攻坚中能帮助更多的特困人员,无偿捐赠给高贤乡政府的,其前身是他创办的汪庄村弱势群体救助院。目前,这里居住着186名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的特殊家庭成员。

做一个对得起良心的人

谈起创办“高贤乡医疗护理型养老院”的事,陈国厂打开了话匣子。多年前,陈国厂考取了一所医科学校,大学毕业后,立志用自己所学专业为村民们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他放弃进城工作的机会,选择回到家乡当了一名乡村医生。在行医中,陈国厂时刻牢记长辈的教诲“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要做一个对得起良心的人。”。

汪庄行政村几名失能、半失能和五保特困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看着他们艰难的生活,陈国厂决定帮助他们。2004年,他在自己的诊所里腾出几间房子,又买来铺盖和生活用品,然后把这几名老人接了过来。几年间,陈国厂和妻子成为这些老人的免费服务员,日常为老人做饭、洗衣,老人病了免费给他们治疗、送水递药,端屎倒尿,直到这几名老人走完一生。为了公益事业,陈国厂毫不吝惜,而对自己家里的花销却很抠门,至今他的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就是电冰箱、洗衣机,避暑用的是电风扇,几间平房因房顶漏雨室内墙壁上出现多处漏出发霉的痕迹。

更让人心酸的是,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当时陈国厂听说大白萝卜有抗击非典的作用,就把自己家收获的25万斤大白萝卜无偿捐出,帮助群众抗击非典,这在当时市场价近30万元。他的妻子因为一时想不开,在对丈夫劝阻无果后,偷偷的将一瓶农药喝下,经抢救无效永远的离开了她曾经自豪的家。

尽力为乡亲多做点儿事

陈国厂在一些人眼里成了傻了,有人笑话他:“你挣了那么多钱,本可以开宝马住楼房,可是到现在家里没盖房,城里没有买房,你图啥哩?”

也有人问他“你把一生的积蓄都给了不会给你回报的人,你不后悔吗?”面对大家的不理解,陈国厂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尽自己的一份力为乡里乡亲做点儿事。”作为一名乡村医生,收入是有限的,他实在是拿不出更多的钱去帮助更多特困群众。2013年,陈国厂多方筹集资金,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建起了养猪场,当时由于不懂土地使用政策,工程刚刚过半就被县执法人员拆除。陈国厂懵了,做公益是坚持还是收场?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选择了坚持。当时,陈国厂找到了高贤乡党委书记李凤杰,寻求乡党委政府的帮助。2014年,乡党委政府根据土地政策,帮陈国厂从别处租了30亩土地,并且承担了前五年的租金,以此鼓励陈国厂重新站立起来。

2016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陈国厂以经营的养猪厂为依托,积极响应国家养猪产业扶贫政策,精准对接高贤、龙曲2个乡镇、8个贫困村的55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使2400余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刘寺岗村民候发全,妻子常年患病,2014年大儿子又因病身亡,撇下四个年幼的孩子,生活十分贫困。2017年,在乡村扶贫干部的牵线下,候发全从陈国厂养猪场里免费拉走两头能繁母猪,经过精心饲养,两头母猪当年就产下40多头猪崽,卖了四万多元,当年实现了脱贫。

几年间,陈国厂经营的养猪厂营利600多万元。有了资金,他又想着扩大救助范围。2017年10月,陈国厂利用养猪赚来的600多万元资金,汪庄行政村在建起了一所弱势群体救助院,内设4个集中供养区,设置床位200张。

“只要有助于脱贫攻坚,捐再多我都高兴。”2018年,为了扩大特困人员的救助范围和精准兜底脱贫的需要,陈国厂果断决定把新建的弱势群体救助院无偿地捐献给国家。当年4月20日,他与高贤乡人民政府签订了无偿捐献交接协议。太康县政府利用弱势群体救助院使龙曲、高贤、杨庙、王集、转楼五个乡镇186名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

义无反顾的为政府分忧

高贤乡医疗护理型养老院大门两侧的一副对联上写道:“上为党委政府分忧 下为人民群众解难”,对联是这样写的,陈国厂也是这样做的。

入住弱势群体救助院的186名老人大多失能、半失能,日常照护怎么办?政府犯了愁。县、乡领导、县领导又找到陈国厂,对他说:“你是共产党员,现在脱贫攻坚进入深水区,难啃的硬骨头还需要你,日常照护五保老人的重任还交给你。”

“只要需要,我无条件答应。”陈国厂爽快的接下了这一重任。太康县还为入驻养老院的每10名五保老人配一名公益岗位,每月1500元工资。但是,面对这些身有残疾的孤寡老人,招来的护工大多嫌脏、嫌累、嫌工资低,时间不长都离开了。只有增加工资补贴才能找到护工,弱势群体救助院才能正常运转。救助院28名职工补贴,电视、空调、热水器、伙房需要用电费,老人们用的尿不湿等日常生活用品累计每月需要增加4万元左右的资金,这一部分资金从哪里来?“用我的养猪场盈利反哺养老院。”陈国厂坚定地说道。

“政府把这个担子交给了我,我就要扛起来,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每月4万多元的支出,对陈国产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当年9月份,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市场猪价受到巨大冲击,猪卖不出去,猪场盈利急剧下滑,没有猪场盈利资金的支持,救助院日常开销运营举步维艰。那段时间,陈国厂每天平均休息时间不到3个小时,睡不着的时候,总在想怎么办。通过集思广议,陈国厂决定发展院办经济,以园养院。2018年10月份,高贤乡弱势群体救助院生活超市挂牌营业,他们租赁10亩耕地种植蔬菜,除自供自给外,10亩蔬菜每季度还可盈利2万余元,引进外地老桨豆腐制作工艺,他们生产的豆腐销往附近16个乡镇,每月盈利3万余元,生产制作手工馒头,营销遍布附近3个乡镇,月实现利润1万多元。

资金问题解决了,陈国厂又把精力放在了照顾老人上。要管好186位孤寡老人这个大家庭确非易事,这些老人文化低,大多是没有成家或丧偶丧子的人,他们孤独生活惯了,一时难以适应群居生活。为让这些老人快乐生活,陈国厂注重在“情”字上下功夫,给五保老人营造家的氛围,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身边有儿女。日常生活中,陈国厂将186位老人分为若干个“家庭”。6人一个家庭,选出一名身体好的老人任“家长”,然后派一名工作人员当“管家”,家长和管家各尽其责,“管家”负责管理老人的财务和协调老人的社会关系,“家长”负责了解老人情绪和心理变化。护工随时掌握老人健康状况,照顾老人日常起居。做到吃饭荤素搭配,节日有酒宴,生日有庆贺,一、三、五放电影,二、四、六自娱自乐,老人们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笑容绽放在他们脸上。72岁的五保老人张中新,村民们都叫他“酒疯子”,在入驻养老院之前,整天借酒消愁,蓬头垢面,悲观厌世,乱打乱骂,2018年5月20日乡镇政府把他送进养老院。刚入院时,他疯疯癫癫,乱扔乱吐,职工及院民怨声四起,要求赶走他。陈国厂通过接触,了解到他的习性,单独为他设计一套管理方案,先是循序渐进的给他戒酒,然后鼓励他干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张中新变了,他噙着泪水说:原来由于就他一个人生活,没人管、没人问,就破罐子破摔,借酒浇愁,有时甚至想到一睡不醒,彻底解脱,“现在我有了家的感觉,太感激政府和陈院长了。”

让老人们人生不留遗憾

2018年6月的一天,91岁的孤寡老人周玉钦突发急性心脏病,经抢救无效死亡。当时已是深夜2点,陈国厂和护理工作人员帮老人擦洗后又穿好寿衣时,天已经亮了。“以前,我从未做过为死人洗脸,擦拭身体和穿寿衣这种事情,当第一次做这种事情的时候,不但没有害怕,更不觉得脏污,因为我已经把老人家当作亲人了。”陈国厂说。

88岁老人杨玉兰在弥留之际,把陈国厂叫到床前,从怀里摸出一个布包,一层层打开后,里面包着900元现金。老人握着陈国厂的手眼里流着泪水说:“这是我一生的积蓄,800元留下给我办丧事,另100元你买双鞋,你对我这么好,今生不能报答你了,这100元钱就算是报答你的礼物。”说完,老人安详的走了。

为了让救助院里的老人们亲眼目睹、亲身感受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变革,2019年国庆节期间,陈国厂组织全院能自理的老人们分批到郑州、开封等地旅游,一辈子没有出过远门的老人们畅游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着祖国的繁荣昌盛,一个个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兴奋无比。“我活这么大,县城都很少去过,别说出去转转了,没想到老了、老了,托共产党的福,还赶上恁好的事,死了也没啥遗憾的了。”74岁的孤寡老人徐秀珍的脸上乐开了花。

去年,在陈国厂的说服下,他在外地一家医院工作的儿子辞去优越的工作,加入到了照顾这些特困老人的行列。彩虹总在风雨后,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太康县弱势群体救助院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全国其他县市陆续前来参观交流学习。2018年8月,陈国厂荣登中国好人榜;2019年,获得河南省脱贫攻坚奉献奖。

面对成绩和荣誉,陈国厂也有了新的打算:“我将一如既往的参与扶贫济困事业,让生活在院里老人的生活品质更上一个新的台阶,把高贤乡医疗护理型养老院打造成为全国尊老爱老的一个亮点,成为老人们理想的生活家园,把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更加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牛勇威]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