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传承手艺 留住匠心——老子故里制笔人刘永杰的执著与坚守

来源:新周口客户端

作者:

2020-09-28

周口日报·新周口客户端记者 李瑞才 通讯员 于新豪 文/图 

文化的流传离不开文字,但是很少有国家像中国一样有着这么丰富而博大的文字艺术——书法。各朝各代都有很多名垂青史的书法家,都以有一手漂亮的字而骄傲。然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书法艺术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书写工具,那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房四宝之一——毛笔。

在鹿邑县老子故里问道苑广场西北角,有一个制作散卓毛笔的小店,不大的空间里摆放着各种笔墨纸砚。这里既是制作传统毛笔的工作间,也是一家微型毛笔的“博物馆”。不同于机器化制作的毛笔,这个店里的每一支毛笔都是刘永杰亲手制作的。据了解,这里是老子故里唯一一家手工制笔店。刘永杰作为鹿邑散卓毛笔手工制笔的唯一传承人,从师父手里接过这块招牌至今已20多年,而刘家制笔也延续了33代。

据了解,刘家的祖上开始在东京开封手工制笔。刘家制笔的祖师爷是刘迪,从艺50余载,当时主要是维持生计的手艺。当年宋真宗赵恒曾亲临真源(今鹿邑县)老君台、太清宫朝谒老子,就曾使用刘迪精心制作的贡笔御题“明道宫”三字匾额。如今在鹿邑、亳州一带,仍有宫廷御笔“散卓一枝刘”的传说。明清至民国,刘氏制笔后人创业足迹遍及全国,纷纷在各地开设笔庄或笔坊,并涌现一批制笔名师,如世居鹿邑的刘道宜、刘秋文、刘景泰等。从十几岁跟师父刘贵祥学制笔到独立发扬光大,刘永杰从事毛笔制作已经20余年。在他的巧手下,刘家制笔有了质的发展,从开始的手工作坊到现在公司化运营的天地人笔业,从单纯的手艺变成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今天,刘永杰依然坚守着中华传统文化,坚持手工制笔。

对刘永杰而言,从小到大最熟悉的就是“毛笔”,它如同自己形影不离的“伙伴”。在201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鹿邑文化界前辈潘又泉老师用了刘永杰手工制作的散卓毛笔后赞不绝口,叮嘱他一定要坚守好、传承好优秀的传统制笔文化。

刘永杰把祖辈多年的传统技艺手法加以总结创新,让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了手工制笔。2014年,刘家制笔被评为鹿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被评为“河南老字号”。“手工制作毛笔并不困难,但从肉毛到成笔至少需要81道工序,选料、脱脂、浸泡、蒸馏、梳理、垒毫……每一道工序稍微出错就会影响整支笔的质感。”说起自己的散卓毛笔,刘永杰脸上立即严肃起来,“要想制作出上乘的毛笔,必须全神贯注,而且重复做简单的工序,会很花时间。”

手工制作毛笔的81道工序,据老辈人说是正合老子《道德经》81章之意。刘永杰说,大道无形,天道自然,传艺授业德为先。只要开始制作毛笔,刘永杰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拿着传统的制笔工具,从最开始的齐锋,到后面的清笔,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拴笔是散卓毛笔的一大特色,即把一溜芯毛拴在麻绳上,底部吊着配重物,然后将它们挂在墙上,用配重物的自然重力将芯毛尾部慢慢拴紧,能够有效地防止脱毛。为了保证毛笔的质量,刘永杰都是选上好的羊毫、狼毫、紫毫等材料,加上手工制作的精良,每支毛笔都能让书画家使着舒服、顺手。“笔有四德,即尖、齐、圆、健。”据刘永杰介绍,散卓“四德”毛笔特点在于尖的毛笔敏锐,书写时便于写出优美微妙的点画;齐的毛笔笔锋整齐,笔毛纯净,书写时笔下笔墨不变形,随心而变;圆的毛笔笔尖丰满圆润,书写时不至于头扁、锋散;健的毛笔锋芒可刚可柔,可方可圆,能枯能润,收发自如,能把笔锋在纸上任意提按,铺开敛起能显出弹力,而且能抒发胸中逸气。

普通的毛笔一般能写几千个字,而刘永杰制作的散卓毛笔至少能写几万个字。目前,刘永杰制作的毛笔涵盖“纯羊毫”“纯狼毫”“长锋”“中锋”“短锋”等百余个品种。因为是纯手工,比不上机器的批量化生产,一支毛笔从选料到上市的81道工序大概需要半个月。每个月只能制作出100到200支毛笔。大多数传统手工技艺在现在传承都是个难题,这一点刘永杰深有体会。传统制笔成本高,效率低,无法与机器制笔相比。在现代化技术的冲击下,手工制笔人越来越少。外力的因素不可避免,而让刘永杰更担忧的则是难以招到学徒,这么多年,只有几个学徒愿意学习传统手工制笔。

“平时通过公益研学在全国各地设立公益课堂等方式来传播手工制笔工艺,让年轻一代亲手体验制作过程,亲身感受传统手艺的魅力。”刘永杰说,留住手艺,传承匠心,让优秀传统工艺继承和发扬下去是我们一代人的责任。

[责任编辑:马玲]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