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政策领我奔小康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

2020-09-29

袁庄村美丽乡村建设一景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笑闻 摄

讲述人袁培安

记录整理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张笑闻马愿

我叫袁培安,今年57岁了,家住尉氏县岗李乡袁庄村。

我家里有一棵石榴树,是我年轻时种下的。它可是我的宝贝疙瘩,旱了浇水,定时施肥,可20多年过去,光长叶子不结石榴,心里很泄气,觉得这树跟自己一样,兜兜转转,结不出好果。

从小,街坊们就夸我好学、聪明,我也很争气,成了当时村里少有的高中生,但贫寒家境拦住了外出打拼的脚步,我在家娶妻生子,靠种地养活着家人。

那时候日子难熬啊,家里只有5亩地,一年到头挣5000块,还要省出来供两个娃娃上学,日子过得真紧巴。

幸好,我们把好日子盼来了。2014年,家里两个孩子顺利毕业找到工作,国家的扶贫政策又“跑”到了家门口。我告诉媳妇,政府给了这么好的政策,又有这么多补贴,生活有奔头,咱家可不能落后!

靠着入股合作社享受分红,政府的公益岗位就业,2017年,我们家成功脱贫摘帽。脱贫之后,我常给孩子说,“靠天不下钱,靠双手才能致富”。脱去了这身“穷衣裳”,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新目标:致富。

那个时候,我正和村里十几家脱贫户在邻村农业合作社里当香菇采摘工,收入很稳定,但想多挣点儿,难。每次在城里工作的孩子回来,都给我普及可多“新玩意儿”:人工智能、大数据、机械化作业……这些词让我这个庄稼人听得似懂非懂,一头雾水,但是听时间长了,我知道了一点:没技术只能打工,有技术才能致富,学会技术准没错!

恰好,那段时间,乡里办起了香菇种植培训班。驻村工作队找到我,说香菇产业潜力大,能致富,让我去试试。我二话不说报了名,一头扎进大棚学了5天。

学成归来,驻村工作队立马帮我申请小额贷款,培训班又派技术员进行指导,没多久,我的香菇大棚就盖起来。第一年就见了效益,收入5万元。

在工作队支持下,我又注册成立了“培安种植专业合作社”,俺村18个贫困户信贷入股,一起搞起农业种植,现在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谁曾想到我这个贫困户也有当上致富带头人的一天!

靠着党的好政策,俺家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富裕。我又想起了家里那棵20年不结果的老树,去找培训班的技术员“寻医问药”。原来,我这树吸收营养太多,全长树叶了,在专家指导下,我给树干做了“小手术”,第二年那红彤彤的大石榴就全结出来了!这棵让我等了几十年的树,最终还是结来了“好果子”。

现在,甭管碰见邻居还是工作队员,我说得最多一句就是:感谢党的扶贫政策,让我的日子越过越得劲!

袁培安的脱贫奔小康之路

2014年

袁培安一家四口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年

袁培安得到尉氏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产业扶贫项目支持,将资金入股当地耕耘农业国瑞合作社享受分红,实现到户增收。同时依靠土地流转、乡政府安排公益性岗位就业,成功退出贫困序列。

2018年

依靠乡政府就业扶贫政策,袁培安成为合作社香菇采摘工,月均收入3000元,实现家门口就业。年底,该乡政府与县人社局联合开设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班,袁培安报名参加学习。

2019年

通过尉氏县金融扶贫项目,驻村工作队为袁培安申请到小额信贷,注册成立培安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香菇种植。同时,该乡开展强社带弱社项目,发挥龙头企业雁阵效应,协助培安合作社发展种植大棚。同时带动贫困户18户小额信用贷款30.8万元入股培安合作社,每年分红比例10%。

采访手记

像袁庄村一样,地处区域边缘、人均耕地较少、缺乏资源优势的村子不胜枚举。这些地方摆脱贫困尚能实现,但致富之路却可能比较艰辛。

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唯有技术开路。在兰考,有科技服务团指导农户农业种植,把科学带到田间地头;而在尉氏,则有农业技术培训班,以技能培训助就业促脱贫,让袁培安这样的农户学到真本事,成为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带动村子致富。如今的袁庄村,已经有了4家农业合作社,带动近100名贫困群众“足不出村”实现稳定增收致富。

村民们干事创业的热情激增,一个平原小村,正在振兴致富的道路上,昂首向前。

乡村名片

袁庄村位于开封市尉氏县岗李乡西北部,现有325户1426人,耕地1436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花生为主,畜牧养殖业主要发展羊、猪。该村2018年年底退出贫困村序列,目前尚有未脱贫贫困户9户21人。2019年获得“尉氏县脱贫攻坚红旗村”“尉氏县美丽乡村红旗村”“尉氏县脱贫攻坚十面红旗单位”等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韩翰]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