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十三五”,出彩路上,你我这样走过丨林州市激活人才引擎,助力乡村振兴——“领头雁”乡村振兴“挑大梁”

来源:大河网

作者:

2020-10-10

河南日报记者 任国战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之甜 通讯员 李鹏

10月8日上午,林州市陵阳镇沙蒋村的达客养驴基地里,王银朝一边查看棚里毛驴的生长情况,一边在电话里指导外乡镇的养殖户科学养殖。今年39岁的王银朝是林州达客驴业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也是当地最早的毛驴养殖户之一,十多年的实践经验,让他成为远近闻名的毛驴养殖“土专家”。

这名“土专家”可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研究生。2006年他毕业后进入东阿阿胶集团工作,一干就是9年。2015年,在相关部门的感召下,王银朝回到老家林州,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养驴基地,提供就业岗位十余个。“我计划明年扩大养殖规模,带动更多村民就业。”他说。

这两年,一批批像王银朝这样的能人从外地回到林州,凭借新知识、新技能、新视野,参与家乡建设和治理,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林州市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成立高规格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林州市实施人才三大工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关于实施“洹泉涌流·智汇红旗渠”人才集聚计划为加快推进世界人文山水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的意见》等文件,通过政府引导、平台搭建、科教培育、能人回引等措施,打造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

如今,活跃在林州乡村振兴一线的,还有一批有经验、懂技术的乡土科技人才。在离陵阳镇几公里的林州市农业农村局,水产站站长李斌顺也在发挥“领头雁”作用。

“李老师,快来看看,俺家的鱼咋翻肚了?”10月7日早上6点,李斌顺接到姚村镇下里街村一名渔民的电话后,马上赶到现场进行免费指导。今年50岁的李斌顺,已从事水产技术推广工作30年。他的手机常年24小时开机,渔民们随拨随通,他随时接受咨询、提供服务。近5年来,他举办培训班20余次,培训技术员和渔民700余人次,帮助渔民增收300余万元。2017年,他还成立了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系统首个渔业创新工作室。

去年,王银朝、李斌顺和当地数千名“土专家”“田秀才”一起,被纳入林州市乡土人才库。目前,该市已将4732人纳入乡土人才库,聘请512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家等担任“名誉村长”;返乡能人建成工业企业扶贫基地11家,创办各类企业83家,创建农业生态园33家,带动集体经济增收499万元。

该市还聚焦农业发展需求,整合科技特派员、市管专家及各行业专家力量,引导各类技术人才向乡村倾斜、资源向乡村汇聚、力量向乡村集中;开展“送医疗卫生服务下乡”“送农技下乡”“送课下乡”和“畜牧系统百人联百场”等活动,确保乡村振兴各个产业环节都得到技术服务。

乡村要振兴,既要有“归来雁”,又要有熟悉本土情况的“当地雁”。林州市大力实施“头雁工程”,实行村党组织书记规范化管理,积极打造“三有三带”型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实施“育苗工程”,注重对政治素质强、有专业技术特长和致富带富能力的返乡人才跟踪培养,并及时把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发展为党员,对特别优秀的,还按照程序充实进“两委”班子。

人才引擎,动力十足。据了解,截至2019年年底,该市54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在5万元以上,其中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425个,收入30万元以上的村153个;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25家,龙头企业年产值32.1亿元。

[责任编辑:戚勇]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